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环节,所以,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重视。那么怎样的设计策略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落实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形成高品质的语文能力呢?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策略一:梳理同一类事物比较阅读
这一策略适合通过写“变化”凸显某处景物特点,凸显文中人物行为、心态、精神的改变,或者事物的发展变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者通过相对比较长时间的观察,在一个大时空架构起人物或者事物成长发展线路图,表现出人物(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或者不同特点。三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叙述十分经典。作者用四个自然段为我们呈现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丽与富饶,因为四个段落结构相似度很高,所以教师教学中喜欢采用“扶—半扶—放”的教学态势,从而“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我不否认这种教学策略的价值,但是也很清楚它不可忽略的弊端,那就是因为目光只是集中在一个段落之中,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空间狭小,在当下关注学生思维力发展的背景下,学习的张力明显不够。我们来看一位老师不一样的学习活动设计——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小兴安岭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2.小兴安岭的树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有时候标点符号也可以传情达意,文中哪个标点符号可以体现树多?(省略号)猜猜看,可能还有哪些树?
4.小兴安岭的树的确多,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作者都写到了树。分别找出四个季节里写树的句子,比较一下不同季节里的树各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树?
5.交流分享四个季节的树。
(1)春天的树:生机勃勃。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比较品味。从“抽出”一词体会枝条生长的力量和速度。
(2)夏天的树:枝叶茂盛。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抓住“封”字感受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的勃勃生机。
(3)秋天的树:落叶飞舞。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秋天的森林色彩艳丽。抓住“飞舞”体会,在你眼中,这树叶像什么?你能感受到落叶的心情么?
(4)冬天的树:积满白雪。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6.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储量的三分之一,带着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再来朗读一年四季描写树的句子。
这一学习活动设计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放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把学生习惯性聚焦一段研究,改变为聚焦几段文字思考,文本空间的放大同时带来的是学生思考视域的拓展。其二是聚焦了学生的研究方向。把习惯性“找找都写了哪些事物”的多事物关注,改变为对一种事物的深入发现。因为聚焦,所以研究更深入,印象更深刻,学生的脑海中就容易建构起漫山遍野的树木从抽枝发芽到积雪覆盖的过程。
策略二:在系统的想象中推进阅读的深入开展
在语文学习中,“想象”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学习方法,不分文体,不分学段,甚至不分学科,都可以使用。在想象中能听得见小溪的声音,能看得见大树的蓬勃,能听得懂动植物的语言,能和千百年来的人物对话,总而言之,在我们的想象中,一切你需要的都可以出现,一切的梦想都可以成真。所以,教学《故宫博物院》,我们引导学生想象建筑的雄伟;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让学生想象洞里奇特的景象……童话、神话、散文、记叙文,甚至说明文,我们都可以用这一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否认,我们以往的“想象”一般是立足于某个点展开的联想,只是用来理解某句话或者某段话时候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学习方式,而这里所谈的学习活动设计策略更关注于“想象”的“系统”性。何为系统?字典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这里的“系统想象”就是用想象的方法把要阅读理解的内容连接起来,在想象中走向阅读的深度。比如,一位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灰雀》一课时,就是这样设计学习活动——
1.聚焦重点内容,默读第2~10自然段中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用“______”画出列宁的话,用
“
策略一:梳理同一类事物比较阅读
这一策略适合通过写“变化”凸显某处景物特点,凸显文中人物行为、心态、精神的改变,或者事物的发展变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者通过相对比较长时间的观察,在一个大时空架构起人物或者事物成长发展线路图,表现出人物(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或者不同特点。三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叙述十分经典。作者用四个自然段为我们呈现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丽与富饶,因为四个段落结构相似度很高,所以教师教学中喜欢采用“扶—半扶—放”的教学态势,从而“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我不否认这种教学策略的价值,但是也很清楚它不可忽略的弊端,那就是因为目光只是集中在一个段落之中,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空间狭小,在当下关注学生思维力发展的背景下,学习的张力明显不够。我们来看一位老师不一样的学习活动设计——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小兴安岭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2.小兴安岭的树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有时候标点符号也可以传情达意,文中哪个标点符号可以体现树多?(省略号)猜猜看,可能还有哪些树?
4.小兴安岭的树的确多,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作者都写到了树。分别找出四个季节里写树的句子,比较一下不同季节里的树各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树?
5.交流分享四个季节的树。
(1)春天的树:生机勃勃。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比较品味。从“抽出”一词体会枝条生长的力量和速度。
(2)夏天的树:枝叶茂盛。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抓住“封”字感受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的勃勃生机。
(3)秋天的树:落叶飞舞。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秋天的森林色彩艳丽。抓住“飞舞”体会,在你眼中,这树叶像什么?你能感受到落叶的心情么?
(4)冬天的树:积满白雪。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6.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储量的三分之一,带着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再来朗读一年四季描写树的句子。
这一学习活动设计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放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把学生习惯性聚焦一段研究,改变为聚焦几段文字思考,文本空间的放大同时带来的是学生思考视域的拓展。其二是聚焦了学生的研究方向。把习惯性“找找都写了哪些事物”的多事物关注,改变为对一种事物的深入发现。因为聚焦,所以研究更深入,印象更深刻,学生的脑海中就容易建构起漫山遍野的树木从抽枝发芽到积雪覆盖的过程。
策略二:在系统的想象中推进阅读的深入开展
在语文学习中,“想象”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学习方法,不分文体,不分学段,甚至不分学科,都可以使用。在想象中能听得见小溪的声音,能看得见大树的蓬勃,能听得懂动植物的语言,能和千百年来的人物对话,总而言之,在我们的想象中,一切你需要的都可以出现,一切的梦想都可以成真。所以,教学《故宫博物院》,我们引导学生想象建筑的雄伟;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让学生想象洞里奇特的景象……童话、神话、散文、记叙文,甚至说明文,我们都可以用这一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否认,我们以往的“想象”一般是立足于某个点展开的联想,只是用来理解某句话或者某段话时候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学习方式,而这里所谈的学习活动设计策略更关注于“想象”的“系统”性。何为系统?字典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这里的“系统想象”就是用想象的方法把要阅读理解的内容连接起来,在想象中走向阅读的深度。比如,一位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灰雀》一课时,就是这样设计学习活动——
1.聚焦重点内容,默读第2~10自然段中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用“______”画出列宁的话,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