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下面谈些自己在合作学习教学中的做法和体验。
一、把握学生合作学习的契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自己主动地学习。合作模式也并非每堂课适宜,也不是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
1.数学实验需要学生合作完成
数学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实验,都需通过学生的合作进行,群策群力。这样,既提高效率,又可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2.突出重点用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3.突破难点用合作交流
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对认识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
4.知识迁移用合作交流
不少知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此时,如果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交流,就能使他们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或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去,从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5.解惑释疑用合作交流
解惑释疑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密集性。
二、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转变观念,迎接“合作”。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认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对学生而言,需要认识到交往合作的必要性,最大程度地投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不但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经常组织还可一些活动,如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的学习内容、互查当天作业,同做一件好事,每周变换一次日记,每周搞一次小组娱乐活动,实施组际对抗赛,等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趋于一致,兴趣激增,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三、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最为常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
1.合理组建小组
建立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一般以
(1)就近为好;
(2)学生进行优良中差搭配;
(3)男女生搭配;
(4)视具体活动任务进行人员的合理调配等。
2.明确任务
小组活动最大的劣势就是如果组织不合理,就会导致课堂一片混乱,一盘散沙。因此在活动前,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人员分工。
3.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活动的进展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活动完成后及时验收活动结果,对活动中的每个学生给以普遍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4.合理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要求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注重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我直接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设计了如下的内容:
(1)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乐于尝试。()
(2)认真听取小组成员的意见,乐于合作。()
(3)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提供信息。()
(4)善于思考,能主动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遵循新课程标准,更不是为了追寻华而不实的课堂氛围,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住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由学会共同学习向将来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一、把握学生合作学习的契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自己主动地学习。合作模式也并非每堂课适宜,也不是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
1.数学实验需要学生合作完成
数学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实验,都需通过学生的合作进行,群策群力。这样,既提高效率,又可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2.突出重点用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3.突破难点用合作交流
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对认识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
4.知识迁移用合作交流
不少知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此时,如果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交流,就能使他们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或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去,从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5.解惑释疑用合作交流
解惑释疑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密集性。
二、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转变观念,迎接“合作”。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认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对学生而言,需要认识到交往合作的必要性,最大程度地投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不但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经常组织还可一些活动,如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的学习内容、互查当天作业,同做一件好事,每周变换一次日记,每周搞一次小组娱乐活动,实施组际对抗赛,等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趋于一致,兴趣激增,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三、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最为常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
1.合理组建小组
建立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一般以
(1)就近为好;
(2)学生进行优良中差搭配;
(3)男女生搭配;
(4)视具体活动任务进行人员的合理调配等。
2.明确任务
小组活动最大的劣势就是如果组织不合理,就会导致课堂一片混乱,一盘散沙。因此在活动前,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人员分工。
3.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活动的进展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活动完成后及时验收活动结果,对活动中的每个学生给以普遍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4.合理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要求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注重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我直接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设计了如下的内容:
(1)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乐于尝试。()
(2)认真听取小组成员的意见,乐于合作。()
(3)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提供信息。()
(4)善于思考,能主动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遵循新课程标准,更不是为了追寻华而不实的课堂氛围,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住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由学会共同学习向将来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