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高考的性质决定,高考复习,既要高度重视基础,又要着重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而确定以夯实“三基”为根本,强化训练为手段,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复习指导思想。我们高三备课组分以下几个过程进行“章节复习教学”。
一、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
1.梳理各章节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所谓形成知识网络就是在复习过程中,把各章节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做到纵向成一条线(以知识点为主线),横向成一片(各数学分支知识形成网络),纵横成一体(相互渗透形成有机整体)。在各章节复习前,我们应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梳理各章节的知识点,确定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确定各章节的主要技能技巧、重要结论以及结论的形成过程;确定各章节运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对将要复习到的各章节看来似乎零散的知识有了一个概括的、系统的认识。通过梳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2.预习教材,确定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初步预习高三教材(和原课本相应章节),以便发现教材的重点和自己知识上的盲点和难点,确定自己课堂学习的重点,使学生更积极、更自觉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而确保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为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和数学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更新教育观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1.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复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2.让学生以讨论式的方式处理本章节的教材
在复习过程中,问题提出后要停一停,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使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对于学生思考后的回答,只要有一定的合理性,便予以肯定,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于教者的思路,则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绝不生拉硬拽地纳入教者的轨道,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时也可以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能到达学生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见的好想法,好思路,则应大加赞扬,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凡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凡学生能解答的题目让学生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群体讨论解决,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促使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领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注意及时反馈,克服学习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多方位性
首先,对学生的作业、试卷以及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批改、讲评、解答,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对好的题目和出色的解题方法及时向学生介绍,已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对试卷中经常出现的解题中途受阻现象,在讲评时应肯定其思维方向的正确性,并要求学生共同讨论,帮助其摆脱思维困境,渡过难关。这样做既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又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思维多方位性的培养。
其次,各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卷,试卷要求:知识点全面,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学生通过出卷练习,再一次对本章知识进行了回顾,并对本章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无疑能促使学生更扎扎实实地完成本章节的学习,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总之,我们应在“章节复习教学”的三个过程中,牢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注意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章节复习教学中的三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每一过程都需要在我们教者有意识的组织下,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和积极地参与。
数学课堂是师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学生获取数学信息、锻炼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技能的主阵地。高效的数学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数学课堂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数学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高,也是衡量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依据。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打造高效的课堂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点浅见,与同行交流。
一、面向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基本宗旨,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因而,数学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不断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改变学习状态,走进迷人的数学世界。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李刚同学去超市买花生,超市花生的价格是每千克9.7元,他一共买了10.3千克,他应该给多少钱?就在营业员用计算器计算费用时,李刚同学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1元钱,营业员很吃惊,结果她算出来后和李刚说的一样,于是连连夸奖李刚聪明。此时我说:“其实,李刚并不比大家聪明,只是他学过了‘平方差公式’,才会算得这么快,今天我们学过了这一知识之后,我们会和他一样聪明的!”通过这样的启发激励,很多同学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体会到了数学的作用,对这节课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格外专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措并举,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上,学生如果缺乏浓厚的兴趣,想在枯燥的演算、繁琐的推理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很难做到的。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体验快乐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课题多以提问的形式呈现,并且预留了很多“观察,思考,探究”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能力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于这一特点,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享受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
2.注重激励,让学生在表扬中增强兴趣
恰当的激励,真诚的表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信心。特别是数学学科,内容庞杂,对学生的抽象分析思维能力要求高,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基础、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数学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教师更应抓住一切时机,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的勇气。
3.创设数学情境,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
现行数学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构思巧妙,注重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巧妙创设数学情境,将问题纳入情境之中,就能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兴趣。
例如,在讲“相似形”时,可创设测量旗杆高度的情境;在讲“指数”时,可创设叠纸厚度与楼房高度比较的情境;在讲“对称图形”时,可创设蝴蝶在屏幕上翩翩飞舞的情境;等等。这些贴近学生喜好的情境的创设,不仅给单调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活力,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更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数学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优选教学方法
1.设计巧妙的课堂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注重重、难点突破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需要,选用恰当的手段,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T恤、眼镜、蝴蝶、英语字母、笔筒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得出“这些图形都可以沿中央的一条直线对折,而且它们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对折后这些图形的两侧刚好完全重合”。从而使学生真正把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内涵。
3.强调课堂小结
好的课堂小结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以点带面,画龙点睛的妙用。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简练的小结,可以使课堂前呼后应,脉络分明,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强化训练,凸显数学能力提升
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学科的显著特征。可以说,数学教学的效果与训练是否得当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我在教学中注重变式训练,既避免了练习的单一性和重复,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一、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
1.梳理各章节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所谓形成知识网络就是在复习过程中,把各章节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做到纵向成一条线(以知识点为主线),横向成一片(各数学分支知识形成网络),纵横成一体(相互渗透形成有机整体)。在各章节复习前,我们应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梳理各章节的知识点,确定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确定各章节的主要技能技巧、重要结论以及结论的形成过程;确定各章节运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对将要复习到的各章节看来似乎零散的知识有了一个概括的、系统的认识。通过梳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2.预习教材,确定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初步预习高三教材(和原课本相应章节),以便发现教材的重点和自己知识上的盲点和难点,确定自己课堂学习的重点,使学生更积极、更自觉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而确保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为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和数学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更新教育观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1.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复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2.让学生以讨论式的方式处理本章节的教材
在复习过程中,问题提出后要停一停,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使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对于学生思考后的回答,只要有一定的合理性,便予以肯定,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于教者的思路,则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绝不生拉硬拽地纳入教者的轨道,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时也可以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能到达学生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见的好想法,好思路,则应大加赞扬,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凡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凡学生能解答的题目让学生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群体讨论解决,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促使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领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注意及时反馈,克服学习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多方位性
首先,对学生的作业、试卷以及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批改、讲评、解答,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对好的题目和出色的解题方法及时向学生介绍,已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对试卷中经常出现的解题中途受阻现象,在讲评时应肯定其思维方向的正确性,并要求学生共同讨论,帮助其摆脱思维困境,渡过难关。这样做既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又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思维多方位性的培养。
其次,各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卷,试卷要求:知识点全面,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学生通过出卷练习,再一次对本章知识进行了回顾,并对本章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无疑能促使学生更扎扎实实地完成本章节的学习,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总之,我们应在“章节复习教学”的三个过程中,牢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注意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章节复习教学中的三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每一过程都需要在我们教者有意识的组织下,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和积极地参与。
数学课堂是师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学生获取数学信息、锻炼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技能的主阵地。高效的数学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数学课堂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数学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高,也是衡量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依据。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打造高效的课堂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点浅见,与同行交流。
一、面向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基本宗旨,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因而,数学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不断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改变学习状态,走进迷人的数学世界。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李刚同学去超市买花生,超市花生的价格是每千克9.7元,他一共买了10.3千克,他应该给多少钱?就在营业员用计算器计算费用时,李刚同学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1元钱,营业员很吃惊,结果她算出来后和李刚说的一样,于是连连夸奖李刚聪明。此时我说:“其实,李刚并不比大家聪明,只是他学过了‘平方差公式’,才会算得这么快,今天我们学过了这一知识之后,我们会和他一样聪明的!”通过这样的启发激励,很多同学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体会到了数学的作用,对这节课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格外专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措并举,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上,学生如果缺乏浓厚的兴趣,想在枯燥的演算、繁琐的推理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很难做到的。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体验快乐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课题多以提问的形式呈现,并且预留了很多“观察,思考,探究”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能力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于这一特点,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享受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
2.注重激励,让学生在表扬中增强兴趣
恰当的激励,真诚的表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信心。特别是数学学科,内容庞杂,对学生的抽象分析思维能力要求高,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基础、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数学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教师更应抓住一切时机,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的勇气。
3.创设数学情境,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
现行数学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构思巧妙,注重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巧妙创设数学情境,将问题纳入情境之中,就能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兴趣。
例如,在讲“相似形”时,可创设测量旗杆高度的情境;在讲“指数”时,可创设叠纸厚度与楼房高度比较的情境;在讲“对称图形”时,可创设蝴蝶在屏幕上翩翩飞舞的情境;等等。这些贴近学生喜好的情境的创设,不仅给单调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活力,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更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数学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优选教学方法
1.设计巧妙的课堂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注重重、难点突破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需要,选用恰当的手段,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T恤、眼镜、蝴蝶、英语字母、笔筒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得出“这些图形都可以沿中央的一条直线对折,而且它们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对折后这些图形的两侧刚好完全重合”。从而使学生真正把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内涵。
3.强调课堂小结
好的课堂小结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以点带面,画龙点睛的妙用。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简练的小结,可以使课堂前呼后应,脉络分明,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强化训练,凸显数学能力提升
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学科的显著特征。可以说,数学教学的效果与训练是否得当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我在教学中注重变式训练,既避免了练习的单一性和重复,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