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定量预测结果,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安全性。
方法:将在我院行冠脉超声检查的100例患者,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并观察两组的检查结果。
结果:冠心病组对冠心病的阳性检测值以及阴性检测值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预测临界点为0.95mm,相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狭窄>75%的最佳临界点为2.35mm,对应的下面积为0.705。
结论:颈动脉超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作为冠心病预测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 颈动脉超声 定量预测 价值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92-0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症反应,冠心病的基础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引发的心脏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也在不断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早期诊断冠心病并及时治疗非常重要。目前冠状动脉超声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创伤大有一定风险,且费用高不易普及,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也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及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定量分析,探讨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患者的年龄在3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岁,所有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均表现出胸闷、胸痛等症状,对于以下症状的患者作排除:严重肾功能以及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变异性心绞痛患者以及冠脉支架植入史和冠脉搭桥病史患者。在患者住院1周至2周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非冠心病组30例,冠心病组7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颈动脉超声。超声检查设备采用飞利浦iE33诊断仪,同样需要2名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超声检查科医师共同完成,线阵探头频率控制在6.0-12.0MHZ之间。检查时取患者仰卧位,双肩垫枕,让患者的颈部充分放松后,头部偏向检查区域另一侧,充分暴露颈部。将探头放置在患者胸锁乳突肌外缘,采用连续扫查的方式,从颈总动脉根部开始依次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以及颈内外动脉分支的近端,观察记录IMT、管腔内径、有无斑块以及斑块参数(包括斑块长度、面积、厚度)等特征。内径值的测量在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处的10mm处,范围为血管横断面的管腔最大内径。
1.3 诊断标准。冠状动脉超声的诊断标准采取直径法,根据三支主冠脉的最大狭窄程度可以分为无管腔狭窄或狭窄小于50%,50%≤狭窄<75%为和狭窄≥75%几种类型。颈动脉超声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法将IMT>1.5mm定为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分型主要包括正常、I型、II型、III型、IV型和V型,正常:IMT值<1mm,内膜并未发现增厚,积分为0。I型:IMT值≤1.5mm,内膜发现有局部增厚,积分为1。II型: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但是并发现明显管腔狭窄,积分为2。III型:20%≤管腔狭窄程度<50%,积分为3。IV型:50%≤管腔狭窄程度<99%,积分为4。V型:血管内管腔完全闭塞,积分为5。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软件SPSS13.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均用X±S表示,使用t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检验,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采用ROC曲线对颈动脉IMT值找到最佳临界点对冠心病进行预测,用IMT来评价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P<0.05则表示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检查结果。冠心病组对有任何管腔狭窄程度、管腔狭窄程度≥50%以及管腔狭窄程度≥75%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情况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的斑块检出率为88.6%,非冠心病组为53.3%,冠心病组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斑块检出情况均明显优于非冠心病组(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应用ROC曲线分析颈动脉指标。ROC曲线的横坐标为特异性,纵坐标为敏感性,ROC曲线下面积(AUC)在0.4-0.6,认为有较低准确性;AUC在0.6-0.8表示有一定的准确性;AUC在0.8以上范围表示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冠脉管腔最大狭窄≥50%为界,ROC曲线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预测临界点为0.95mm,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738,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应值为0.334和0.875;对管腔狭窄程度>0.75的最佳临界值为2.35mm,对应的下面积为0.705,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应的值分别为100%、33%,说明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预测有一定的准确性。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患者体循环的大、中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也会受累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很多相关研究表明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本文研究表明冠心病组的冠状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级积分以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从而证实了颈动脉斑块参数指标与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是呈正相关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因素。
本文研究发现在IMT值≥1.5mm时,超声显示异常,对有任何程度管腔狭窄的阳性检测值为97%,对管腔狭窄程度≥50%的阳性检测值为89%,对于狭窄程度≥75%的阳性检测值为85%,而对于非冠心病患者的阴性检测值较低,说明即使是颈动脉超声显示正常的患者,若出现胸痛症状也不能排除冠心病。Gimbrone曾提出某些部位相对其他部位会更易受累但其模式有待更深层的探究,这可能是由于血管走向和血流动力学的差异关系,导致颈动脉与冠脉发生AS的时间先后存在区别,且冠脉更易发生AS,所以超声检查可能存在病变而未检出的情况。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颈动脉IMT最大值对冠脉严重狭窄病变的预测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本文通过ROC曲线分析方法,对冠脉最大狭窄程度>0.75的诊断得出颈动脉膨大处的最佳临界点为2.35mm,对应的下面积为0.705,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应的值分别为100%、33%,对冠心病的预测有一定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以根据颈动脉膨大处不同的临界值判断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进行早期诊断筛查出冠心病疑诊患者,且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无创、低廉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8(10):918-920
[2] 刘兆平,李建平.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目前的地位和今后的方向[C].第十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399-400
[3] 宋桂芹,王拥军,董可辉,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与血管造影比较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7(1):23-26
[4] 薛仙军,王晨霞.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定量预测价值[J].西部医学,2013,25(3):373-374,377
[5] 陈军喜.动脉硬化早期检测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其危险因素间多元回归分析[D].南昌大学医学院,2008
方法:将在我院行冠脉超声检查的100例患者,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并观察两组的检查结果。
结果:冠心病组对冠心病的阳性检测值以及阴性检测值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预测临界点为0.95mm,相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狭窄>75%的最佳临界点为2.35mm,对应的下面积为0.705。
结论:颈动脉超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作为冠心病预测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 颈动脉超声 定量预测 价值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92-0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症反应,冠心病的基础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引发的心脏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也在不断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早期诊断冠心病并及时治疗非常重要。目前冠状动脉超声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创伤大有一定风险,且费用高不易普及,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也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及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定量分析,探讨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患者的年龄在3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岁,所有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均表现出胸闷、胸痛等症状,对于以下症状的患者作排除:严重肾功能以及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变异性心绞痛患者以及冠脉支架植入史和冠脉搭桥病史患者。在患者住院1周至2周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非冠心病组30例,冠心病组7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颈动脉超声。超声检查设备采用飞利浦iE33诊断仪,同样需要2名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超声检查科医师共同完成,线阵探头频率控制在6.0-12.0MHZ之间。检查时取患者仰卧位,双肩垫枕,让患者的颈部充分放松后,头部偏向检查区域另一侧,充分暴露颈部。将探头放置在患者胸锁乳突肌外缘,采用连续扫查的方式,从颈总动脉根部开始依次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以及颈内外动脉分支的近端,观察记录IMT、管腔内径、有无斑块以及斑块参数(包括斑块长度、面积、厚度)等特征。内径值的测量在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处的10mm处,范围为血管横断面的管腔最大内径。
1.3 诊断标准。冠状动脉超声的诊断标准采取直径法,根据三支主冠脉的最大狭窄程度可以分为无管腔狭窄或狭窄小于50%,50%≤狭窄<75%为和狭窄≥75%几种类型。颈动脉超声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法将IMT>1.5mm定为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分型主要包括正常、I型、II型、III型、IV型和V型,正常:IMT值<1mm,内膜并未发现增厚,积分为0。I型:IMT值≤1.5mm,内膜发现有局部增厚,积分为1。II型: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但是并发现明显管腔狭窄,积分为2。III型:20%≤管腔狭窄程度<50%,积分为3。IV型:50%≤管腔狭窄程度<99%,积分为4。V型:血管内管腔完全闭塞,积分为5。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软件SPSS13.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均用X±S表示,使用t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检验,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采用ROC曲线对颈动脉IMT值找到最佳临界点对冠心病进行预测,用IMT来评价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P<0.05则表示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检查结果。冠心病组对有任何管腔狭窄程度、管腔狭窄程度≥50%以及管腔狭窄程度≥75%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情况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的斑块检出率为88.6%,非冠心病组为53.3%,冠心病组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斑块检出情况均明显优于非冠心病组(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应用ROC曲线分析颈动脉指标。ROC曲线的横坐标为特异性,纵坐标为敏感性,ROC曲线下面积(AUC)在0.4-0.6,认为有较低准确性;AUC在0.6-0.8表示有一定的准确性;AUC在0.8以上范围表示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冠脉管腔最大狭窄≥50%为界,ROC曲线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预测临界点为0.95mm,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738,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应值为0.334和0.875;对管腔狭窄程度>0.75的最佳临界值为2.35mm,对应的下面积为0.705,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应的值分别为100%、33%,说明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预测有一定的准确性。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患者体循环的大、中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也会受累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很多相关研究表明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本文研究表明冠心病组的冠状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级积分以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从而证实了颈动脉斑块参数指标与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是呈正相关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因素。
本文研究发现在IMT值≥1.5mm时,超声显示异常,对有任何程度管腔狭窄的阳性检测值为97%,对管腔狭窄程度≥50%的阳性检测值为89%,对于狭窄程度≥75%的阳性检测值为85%,而对于非冠心病患者的阴性检测值较低,说明即使是颈动脉超声显示正常的患者,若出现胸痛症状也不能排除冠心病。Gimbrone曾提出某些部位相对其他部位会更易受累但其模式有待更深层的探究,这可能是由于血管走向和血流动力学的差异关系,导致颈动脉与冠脉发生AS的时间先后存在区别,且冠脉更易发生AS,所以超声检查可能存在病变而未检出的情况。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颈动脉IMT最大值对冠脉严重狭窄病变的预测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本文通过ROC曲线分析方法,对冠脉最大狭窄程度>0.75的诊断得出颈动脉膨大处的最佳临界点为2.35mm,对应的下面积为0.705,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应的值分别为100%、33%,对冠心病的预测有一定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以根据颈动脉膨大处不同的临界值判断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进行早期诊断筛查出冠心病疑诊患者,且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无创、低廉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8(10):918-920
[2] 刘兆平,李建平.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目前的地位和今后的方向[C].第十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399-400
[3] 宋桂芹,王拥军,董可辉,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与血管造影比较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7(1):23-26
[4] 薛仙军,王晨霞.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定量预测价值[J].西部医学,2013,25(3):373-374,377
[5] 陈军喜.动脉硬化早期检测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其危险因素间多元回归分析[D].南昌大学医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