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永恒的新颖性和不可预料的非线性特点。以非线性思维方式处理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是生成性教学的必然反映,是师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能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文从语文教学的非线性特点出发,以非线性思维视角论证了新型“教学生成”观,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寻出一些“教学生成”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非线性思维 教学生成
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有机融合,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让学生生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生活在“劳动和精神的自由”之中,使得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以生活触动孩子稚嫩的心灵,引导学生求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做一个“真人”。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语文教学活动时,学生的生活一旦被触及,学生就会觉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那么亲切,那么接近。课文中的语言便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因此,语文课堂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贴近生活,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爱的教育、美的熏陶,从小就能讲真话,做真事。
在执教《真情的回报》时,我布置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回忆自己身边的亲人,以《人间自有真情在》为题写一则小练笔,借以感悟身边的亲情。稍做准备,学生就写出了一篇篇短小精悍而又实实在在充满人情味的小文章。
学生甲在练笔中写道:入夜,屋外的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怎么也睡不著,这时,爸爸又悄悄地来到我的床前,给我讲述我最爱听的乡间故事……我有一个勤劳而又体贴的爸爸,真幸福!
学生乙是一个自幼就失去父母的女孩,和奶奶相依为命,她在这次的练笔中回忆说:“我从小就是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每天跟着奶奶过日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为了给我买最好的奶粉,她每天拼命地、没日没夜地干活。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大姑告诉我说奶奶得了一种很难治的病,治不好了。顿时,我木然了,不知是害怕还是其他原因,我不住地发抖,眼前也变得一片模糊……”在交流时,学生乙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感情让整个教室变得鸦雀无声,继而抽噎声、哭泣声响成一片……
著名学者童庆炳在《语文与流泪》一文中说:“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孩子们人文的、情感的世界的钥匙……为了生活和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哭和充满魅力的泪。当我们的语文课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流眼泪的时候,那么,语文课也就成功了。”回过头来再审视上述案例,假如我们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不去感受身边的真情实感,而是在教室里任凭学生海阔天空地空想,那么,我们的小练笔还会收到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吗?
二、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求善
“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所以每当在上课的间隙和孩子们谈电视剧及他们热衷的游戏,他们总听得津津有味,谈得头头是道。诚如前文所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只要能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又何必把教育的载体仅仅局限于手中的课本呢?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他们既然喜欢电视剧,热衷游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电视剧、游戏“请”进课堂呢?带着这种想法,我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首先被我“请”进课堂的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姊妹片《暖春》。剧中主人公小花悲惨的命运以及她善良的心地深深地感染了全班学生。在读书笔记上,学生丙写道:《暖春》真切感人,小花那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爱感动了心肠如石头般硬的婶娘,也让我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流泪。她的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也要像小花那样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学生丁发出这样的感慨:父爱是神圣的,母爱是伟大的,而在小花的眼中,爷爷的爱是刻骨铭心的……
言为心声,孩子们能由衷地发出这些感慨,足以证明他们的心灵确实受到了感染,受到了教育。如果孩子们从小就有一颗宽容而善良的心,他们的未来一定不会差。
三、把生活和知识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求美
一个浓雾弥漫的早晨,茫茫雾霭像一层浮动的乳汁充满了整个校园,稍远一点的教室、旗杆、水杉也变得恍恍惚惚,似乎已被浓雾浸软了……看到这儿,我灵机一动,顺手把教室的一扇窗户打开。雾气缓缓地飘进教室,我又问:“同学们,看到这么些雾,你们能想到哪些词语?”很快,“白茫茫”“轻纱”“丝丝缕缕”“飘渺”等词语像叮咚作响的山泉让整个教室回旋着优美动听的旋律……
春暖花开,教室门前的白贝桃、红贝桃和垂丝海棠竞相开放、你追我赶,教室门前俨然成了花的海洋。面对如此美景,我把学生引出教室,问:“同学们,谁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我们眼前的花儿?”片刻的沉思后,自信的小手就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起来,“茂盛”“花团锦簇”“花海”“嫩得像婴儿的脸蛋”等词语、短语从孩子们嘴里连珠般地跃出……班长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起了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里的最后一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我也能体会到毛泽东为什么用‘烂漫’而不用‘茂盛’!”
如此教学,既复习了旧知,加深了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到生活处处有美、处处皆美,时时刻刻生活在“美”中,岂不妙哉!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只要我们的语文课堂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有清澈见底的小溪,有活泼可爱的鱼儿,有飘渺美丽的雾霭……还愁我们的学生不懂得真善美吗?还愁我们的学生不懂得如何追求真善美吗?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非线性思维 教学生成
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有机融合,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让学生生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生活在“劳动和精神的自由”之中,使得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以生活触动孩子稚嫩的心灵,引导学生求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做一个“真人”。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语文教学活动时,学生的生活一旦被触及,学生就会觉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那么亲切,那么接近。课文中的语言便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因此,语文课堂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贴近生活,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爱的教育、美的熏陶,从小就能讲真话,做真事。
在执教《真情的回报》时,我布置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回忆自己身边的亲人,以《人间自有真情在》为题写一则小练笔,借以感悟身边的亲情。稍做准备,学生就写出了一篇篇短小精悍而又实实在在充满人情味的小文章。
学生甲在练笔中写道:入夜,屋外的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怎么也睡不著,这时,爸爸又悄悄地来到我的床前,给我讲述我最爱听的乡间故事……我有一个勤劳而又体贴的爸爸,真幸福!
学生乙是一个自幼就失去父母的女孩,和奶奶相依为命,她在这次的练笔中回忆说:“我从小就是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每天跟着奶奶过日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为了给我买最好的奶粉,她每天拼命地、没日没夜地干活。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大姑告诉我说奶奶得了一种很难治的病,治不好了。顿时,我木然了,不知是害怕还是其他原因,我不住地发抖,眼前也变得一片模糊……”在交流时,学生乙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感情让整个教室变得鸦雀无声,继而抽噎声、哭泣声响成一片……
著名学者童庆炳在《语文与流泪》一文中说:“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孩子们人文的、情感的世界的钥匙……为了生活和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哭和充满魅力的泪。当我们的语文课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流眼泪的时候,那么,语文课也就成功了。”回过头来再审视上述案例,假如我们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不去感受身边的真情实感,而是在教室里任凭学生海阔天空地空想,那么,我们的小练笔还会收到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吗?
二、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求善
“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所以每当在上课的间隙和孩子们谈电视剧及他们热衷的游戏,他们总听得津津有味,谈得头头是道。诚如前文所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只要能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又何必把教育的载体仅仅局限于手中的课本呢?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他们既然喜欢电视剧,热衷游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电视剧、游戏“请”进课堂呢?带着这种想法,我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首先被我“请”进课堂的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姊妹片《暖春》。剧中主人公小花悲惨的命运以及她善良的心地深深地感染了全班学生。在读书笔记上,学生丙写道:《暖春》真切感人,小花那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爱感动了心肠如石头般硬的婶娘,也让我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流泪。她的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也要像小花那样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学生丁发出这样的感慨:父爱是神圣的,母爱是伟大的,而在小花的眼中,爷爷的爱是刻骨铭心的……
言为心声,孩子们能由衷地发出这些感慨,足以证明他们的心灵确实受到了感染,受到了教育。如果孩子们从小就有一颗宽容而善良的心,他们的未来一定不会差。
三、把生活和知识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求美
一个浓雾弥漫的早晨,茫茫雾霭像一层浮动的乳汁充满了整个校园,稍远一点的教室、旗杆、水杉也变得恍恍惚惚,似乎已被浓雾浸软了……看到这儿,我灵机一动,顺手把教室的一扇窗户打开。雾气缓缓地飘进教室,我又问:“同学们,看到这么些雾,你们能想到哪些词语?”很快,“白茫茫”“轻纱”“丝丝缕缕”“飘渺”等词语像叮咚作响的山泉让整个教室回旋着优美动听的旋律……
春暖花开,教室门前的白贝桃、红贝桃和垂丝海棠竞相开放、你追我赶,教室门前俨然成了花的海洋。面对如此美景,我把学生引出教室,问:“同学们,谁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我们眼前的花儿?”片刻的沉思后,自信的小手就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起来,“茂盛”“花团锦簇”“花海”“嫩得像婴儿的脸蛋”等词语、短语从孩子们嘴里连珠般地跃出……班长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起了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里的最后一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我也能体会到毛泽东为什么用‘烂漫’而不用‘茂盛’!”
如此教学,既复习了旧知,加深了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到生活处处有美、处处皆美,时时刻刻生活在“美”中,岂不妙哉!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只要我们的语文课堂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有清澈见底的小溪,有活泼可爱的鱼儿,有飘渺美丽的雾霭……还愁我们的学生不懂得真善美吗?还愁我们的学生不懂得如何追求真善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