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节日文化”的小学主题习作课程研究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6399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欠缺,习作能力薄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从节日课程实施的缘起、节日课程的构建及节日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梳理,提出几点建议,致力于给儿童构建一个诗意、文化的童年。
  一、重塑文化——节日课程实施的缘起
  1. 文化缺位:一个调查引发的思考
  一天早上,我刚进学校,就发现某个班级的同学带着各种各样的节日饰品,正在兴高采烈地讨论着。“你们带的是什么东西?班级是不是要开展什么活动?”我非常疑惑。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这是我们要戴的鬼怪面具,非常好玩的!”“老师,我们班要开展‘万圣节’活动呢!”万圣节?我非常惊讶:这不是国外的节日吗?怎么现在中国小学生也在跟着过?
  随后,我就“洋节”情况询问了其他班级的同学,发现也有类似的情况:学生们都对国外的节日非常期待。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小学生为什么对西方的节日翘首以盼?他們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态度又是如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不令人赞叹。富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都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用来维系情感的纽带,更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负载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在经历了几次“文化断层”以后,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们在过节的时候吃穿用玩与平时没有不同,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也越来越淡。与此同时,国外的节日流入中国,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被追捧得炙手可热。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魅力,深入了解传统佳节的文化内涵,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2.作文写作:想说爱你不容易
  大多数小学生都怕写作文,小学习作教学是公认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有学生主观方面的,比如观察不细致,材料缺乏等;也有教师方面的,如缺乏科学的习作指导方法等。很多时候,教师缺少习作教学的情境,或是为技巧而教,或是人为拔高立意,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新意,也因为缺少文化元素而显得不够大气、深厚。
  二、节日课程的建构
  1. 课程名称
  “节日文化”主题习作课程
  2.课程特色
  它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为主要素材,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一种习作模式。
  3.课程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体验富有文化的节日;能接受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熏陶,背诵积累与节日有关的语文知识;能独立自主地写下自己的节日感受,丰富习作内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文化底蕴的积淀。
  4.课程内容
  [传统节日 教学内容 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系列》习作 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快乐》习作 清明节 《清明随想》习作 端午节(五月初五) 《端午时节》习作 七夕节 《七夕节》习作 中秋节(八月十五) 《品味中秋》习作 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阳节》习作 冬至 《冬至感怀》习作 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腊八来啦》习作 ]
  三、文化之旅:节日课程的实施
  1. 教学准备:触摸文化之音
  (1)浸润班级节日文化环境
  班级的节日文化环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它可以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每到传统节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班级文化环境来为习作教学服务。如中秋节,教师可以举行关于月亮的诗歌朗诵会,结合“嫦娥奔月”等节日传说,围绕“月亮”进行班级文化布置。
  (2)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晨会、周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时间对学生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教育,另外也可以在走廊设置宣传板等,告诉学生各种传统节日的由来、流传下来的习俗等,从而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2.开展活动:体验文化之魂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习作教学是培育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节日组合成主题习作系列。如中秋节写“品中秋”,端午节写“编织端午情”等,让学生走进每个节日,进行富有内涵的习作,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如中秋节习作活动的创设,可以写《三品中秋》: “一品文化”,品味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习俗、诗词;“二品味道”,品味月饼的形状、颜色、味道等; “三品情意”,品味活动中产生的同学情、师生情、亲情。
  (2)用心开展家庭活动
  家庭活动是传统节日文化习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没有家庭活动参与的传统节日习作是不完整的。有不少的传统节日是在家里度过的,比如春节,时间跨度非常大,小学生都是在家里度过,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比较集中。
  平时的节日中,学校可以有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节日教育。如清明节期间,大多数家庭会开展清明祭扫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与清明扫墓、祭奠祖先的活动,这是一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中华民族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
  (3)大力实施社区活动
  社区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可以先在学校里开展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然后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调查研究方案,深入社区、敬老院、博物馆等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节日诗文诵读活动等。
  3.实施习作:倾泻文化之意
  (1)交流:感受文化之情
  有的节日非常适合家长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那么就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一起开展亲子活动,不仅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快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更能有效地增进亲子之情。如开展“做元宵”系列活动,就可以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做元宵、赏元宵、尝元宵,既能学习元宵的制作方法,又能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和食俗。   (2)習作:流淌文化意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传统节日习作的实施,就是让学生在上述体验、活动之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如在端午节期间,学生在交流完“做编织”后,就让学生提起笔,自由自地写下在编织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场景,做到“写真话,吐真情”。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把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巧妙地融入到习作中去,使习作散发文化的气息。
  “端午节”习作教学的流程如下:师生回忆编织动作,列出连续性动词,如:拉、系、折、绕、穿等等;交流:你编织时的过程顺利吗?当时是如何想的?后来是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你观察到周围的同学是如何做的?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说说;最后出示同学们的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写编织”的时候可以做到有话可说,并且把文化的内涵放到习作中去。
  4.个性评价:展示文化之韵
  学生习作的完成,不是活动的结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1)欣赏点评
  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点评。评价的方面可以多样,如可以点评学生的活动体验过程,学生对节日来历的探讨,也可以点评习作的中心等等,特别是点评学生对文化元素的运用。教师应多用赞赏的目光看待每一篇习作。
  (2)多样展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习作修改好后打印下来,然后附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照片,张贴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快乐。比如“春节”系列习作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写好习作后送给孤寡老人、亲朋好友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和挖掘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文化气氛。
  “节日文化”主题习作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在习作的道路上创设了一个快乐的平台,使他们在用笔倾泻自己活动体验、感受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习作散发出一片浓浓的文化韵味,给学生一个诗意文化的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作为对语文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新课标中首次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观五年来的语文教学研究,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把握,仍然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端来回摆动,始终没能做到两者的平衡。随着“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如期而至,我们基于语文本体论意义,以“言值”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把“高言值能力”作为语文学科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并通过“言值观”教学策划,在实践层面开发语
期刊
拜读了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我深受启迪。这本书是佐藤学教授《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姊妹篇。《学校的挑战》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而《教师的挑战》则记录了教室中的一件件小事,聚焦一个个普通的教师,为我们展示了课堂的日常风景。  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师的责任是要实现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只有促进学生学习
期刊
【摘要】长久以来数学学科一直给人抽象度高、逻辑性强的特点,数学也常常被学生视作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数学故事来改善现有的数学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学科重难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故事 教学形式 人文性  一、课伊始,趣已生  笔者在教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时,有学生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捆小棒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2课《“番茄太阳”》  【教材简介】  《“番茄太阳”》一课以“我”的见闻为主线,讲述了“我”在心情无比灰暗时遇见在菜场卖菜的一家三口——盲童明明以及她的爸爸妈妈,重点刻画了盲童明明乐观、善良的形象,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表达了对小女孩明明的喜爱。  全文一共17个自然段,自始至终将“我”的情绪变化贯穿其中,从一开始“觉得温暖”到后来“带给
期刊
个人以为,一本书如30年后仍有许多读者愿意捧起细读,方能算是一本书;若百年后,魅力仍不减当年,算得上是一本好书;倘若几百年乃至千年后历久弥香,遂能称为经典书籍。  《红楼梦》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也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依稀记得,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说过,《红楼梦》没能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的损失,那是因为至今没有人能将《红楼梦》完美地翻译出来,即使译出来,他们也难读懂。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称《红楼梦》
期刊
【摘要】针对低段口语交际教学,提倡“体验式”,强调动起来。动起来就是关注儿童天性“玩”,抓住文本口语交际的环节,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把书本中以文字展示的事物改变为自己体验感悟、自由操作来引领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口语交际 体验式 动起来  对于儿童来说,口语交际训练是他们能够流畅与人交流的基础,是儿童逐渐社会化的重要方式。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却严重地背离了这一训练目标,据调查,80%以上的老师,只
期刊
【摘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始建于1912年,有着深厚的水乡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本土文化特色。车坊实验小学多年来扎根于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学校水乡博物馆的建立、蔺草特色课程的普及、“水八仙”的种植、特色校本教材的研发等方式,在本土文化传承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水八仙” 特色课程 本土文化 家校合作  车坊实验小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工
期刊
【教学案例】  老师指导学生写“养”字。  “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看,这个‘养’字像什么呀?”  学生们没有反应。  “你们看,‘养’字上面的两个‘角’像不像小姑娘的羊角辮?”老师再次启发。  “老师,这像鸟儿的翅膀。”一个男生马上抢答。  老师先是一愣,马上笑着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鸟儿有了这对翅膀才能展翅高飞呢!所以这一撇一捺是应该耷拉着,还是应该舒展些?”  “要舒展些。”学生们异口同声地
期刊
一篇好的文章,或许它谈论的不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或许它所表达的思想也不那么容易理解,但它一定能够吸引孩子,因为孩子天生就具有审美意识。  我曾与孩子们进行过一次课外阅读,文章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孩子们和我都从未見过作者笔下那美丽、挺拔的树——桃花心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只是淡淡地讲述着种树人的故事,当写至与种树人的谈话时,又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发人深省。课堂上我只来得及带着孩子们读
期刊
最近将《朗读手册》重又翻了出来,封面上“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吉姆·崔利斯写的这本书和其他的书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书中生动的事例引人入胜,确切的数据佐证事实,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和学术功底,处处折射出深思熟虑后的简洁与深刻。看完整本书,我受益匪浅。  首先,它让我知道阅读能带给孩子很多好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