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书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s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泰州“教育大阅读”讲堂,聆听了庞余亮先生对毕飞宇新作《小说课》的解读。庞先生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他是这样解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的:阅读是写作的爸爸。是的,阅读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几乎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就像每一个人都知道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一样。
  “教育大阅读”讲堂结束后,我听到两个老师在谈论:“现在的学生都快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哪还有时间看书?即使看书,也是为应付考试而有目的地看。”“现在谈看书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看书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自发的,是悠闲的。”这不禁使我陷入了沉思:学生与书之间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若论学生与书的关系,我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压枝低”的千万花朵,不正是浩如烟海的书吗?学生恰似那戏蝶绕着满蹊的花时时飞舞,恰似那自在的娇莺立于低垂的枝头啼叫。其实,无论是戏蝶还是娇莺,它們之于花朵都是自由的,是相互吸引的。学生与书要想长久地保持舒适、自在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压迫、捆绑、奉承,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若是书山有路,并非勤就可以为径。没有了书对学生的吸引,没有了学生对书的青睐,再勤奋,也是读的死书。
  我觉得大多数孩子幼时都是不排斥读书的。牙牙学语的孩子看到色彩鲜艳的图画书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激动,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绘本就会迫不及待地翻阅,一二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老师或家长拿着一本书给他们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那么,为什么后来很多孩子越来越不爱看书了呢?我想,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因为没有在对的时候遇上对的书。他们所看的书枯燥乏味,或不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所以书本对他们缺少吸引力。二是因为他们紧闭心扉,没有以一颗敞开的心去接纳书籍,也许是因为曾经遭遇过阅读障碍,也许是因为畏惧心理,或是一些其他原因。若是找到孩子不爱看书的原因,老师和家长是可以找到解决方法的。
  如果孩子找不到合适的书,那他们就需要有恰当的引路人。世界上有读不尽的书,即使你花上一辈子的光阴,也不可能全部看完。若是有人为他们推荐合适的书,带领他们走一段阅读的旅程,他们怎会不爱上书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或是家长有足够多的阅读积累,能事先为孩子探路,知道哪种书籍适合孩子。
  记得去年参加市里“心远”读书会举办的“我的年度阅读故事”交流活动时,一位老师推荐了《解忧杂货店》这本书。寒假里,我就到网上搜索这本书看了一会儿,不料一看就放不下了,熬着夜读完了这本书。后来,一个学生在课堂演讲时讲到了“梦想”这一话题,于是我就想到了《解忧杂货店》,突然就有一种冲动给全班同学讲其中的一个故事。当时讲的是卖鱼店的音乐家那一段,也许是故事情节太动人,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几天以后,我无意中发现班上很多孩子都在读《解忧杂货店》这本书,有的下课坐在那儿安静地看着,甚至上课铃声响了也不知道,有的一起讨论着书中的内容。也许,我无意间将他们引到了这一株“花”上来,而这恰巧是他们中意的。在这个恰好的时间里,他们遇到了恰好的书,那是一件多幸福的事!
  如果学生是因为心理障碍而拒绝接近书,那么教师要尽力帮他们排除心理障碍。首先给他们营造舒适的读书环境,消除心理紧张。如在班级中让学生共同阅读一本书,引导他们及时交流,会让学生的阅读之路不再孤独。这么多人一起读同样的情节,说同样的故事,感受同样的氛围,还有谁会排斥呢?若是平时“班级图书角”能良性运转,那么班级图书的种类、数量将会越来越多。还可以在班级内定期举行各类读书交流活动,如开展“朗读比赛” “演讲比赛” “比比谁的读书笔记好”等活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只要孩子对阅读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以后的阅读之路就会很通畅。
  学生与书,应该如蝶绕花,如莺恋枝。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拜读了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我深受启迪。这本书是佐藤学教授《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姊妹篇。《学校的挑战》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而《教师的挑战》则记录了教室中的一件件小事,聚焦一个个普通的教师,为我们展示了课堂的日常风景。  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师的责任是要实现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只有促进学生学习
期刊
【摘要】长久以来数学学科一直给人抽象度高、逻辑性强的特点,数学也常常被学生视作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数学故事来改善现有的数学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学科重难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故事 教学形式 人文性  一、课伊始,趣已生  笔者在教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时,有学生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捆小棒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2课《“番茄太阳”》  【教材简介】  《“番茄太阳”》一课以“我”的见闻为主线,讲述了“我”在心情无比灰暗时遇见在菜场卖菜的一家三口——盲童明明以及她的爸爸妈妈,重点刻画了盲童明明乐观、善良的形象,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表达了对小女孩明明的喜爱。  全文一共17个自然段,自始至终将“我”的情绪变化贯穿其中,从一开始“觉得温暖”到后来“带给
期刊
个人以为,一本书如30年后仍有许多读者愿意捧起细读,方能算是一本书;若百年后,魅力仍不减当年,算得上是一本好书;倘若几百年乃至千年后历久弥香,遂能称为经典书籍。  《红楼梦》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也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依稀记得,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说过,《红楼梦》没能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的损失,那是因为至今没有人能将《红楼梦》完美地翻译出来,即使译出来,他们也难读懂。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称《红楼梦》
期刊
【摘要】针对低段口语交际教学,提倡“体验式”,强调动起来。动起来就是关注儿童天性“玩”,抓住文本口语交际的环节,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把书本中以文字展示的事物改变为自己体验感悟、自由操作来引领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口语交际 体验式 动起来  对于儿童来说,口语交际训练是他们能够流畅与人交流的基础,是儿童逐渐社会化的重要方式。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却严重地背离了这一训练目标,据调查,80%以上的老师,只
期刊
【摘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始建于1912年,有着深厚的水乡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本土文化特色。车坊实验小学多年来扎根于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学校水乡博物馆的建立、蔺草特色课程的普及、“水八仙”的种植、特色校本教材的研发等方式,在本土文化传承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水八仙” 特色课程 本土文化 家校合作  车坊实验小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工
期刊
【教学案例】  老师指导学生写“养”字。  “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看,这个‘养’字像什么呀?”  学生们没有反应。  “你们看,‘养’字上面的两个‘角’像不像小姑娘的羊角辮?”老师再次启发。  “老师,这像鸟儿的翅膀。”一个男生马上抢答。  老师先是一愣,马上笑着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鸟儿有了这对翅膀才能展翅高飞呢!所以这一撇一捺是应该耷拉着,还是应该舒展些?”  “要舒展些。”学生们异口同声地
期刊
一篇好的文章,或许它谈论的不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或许它所表达的思想也不那么容易理解,但它一定能够吸引孩子,因为孩子天生就具有审美意识。  我曾与孩子们进行过一次课外阅读,文章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孩子们和我都从未見过作者笔下那美丽、挺拔的树——桃花心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只是淡淡地讲述着种树人的故事,当写至与种树人的谈话时,又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发人深省。课堂上我只来得及带着孩子们读
期刊
最近将《朗读手册》重又翻了出来,封面上“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吉姆·崔利斯写的这本书和其他的书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书中生动的事例引人入胜,确切的数据佐证事实,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和学术功底,处处折射出深思熟虑后的简洁与深刻。看完整本书,我受益匪浅。  首先,它让我知道阅读能带给孩子很多好处。
期刊
针对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欠缺,习作能力薄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从节日课程实施的缘起、节日课程的构建及节日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梳理,提出几点建议,致力于给儿童构建一个诗意、文化的童年。  一、重塑文化——节日课程实施的缘起  1. 文化缺位:一个调查引发的思考  一天早上,我刚进学校,就发现某个班级的同学带着各种各样的节日饰品,正在兴高采烈地讨论着。“你们带的是什么东西?班级是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