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循吉诗学思想初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abb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杨循吉前期的诗学思想既传统又叛逆,他主张全面师法盛唐、晚唐及宋代诗歌,其诗学体系将“法”、“情”、“境”三者并提,反对模拟,反对泥古。其后期诗学思想发生重要转变,主张创作应当一任性情,不拘格律与体裁,不为古人古法所限,对传统诗学体系进行了彻底颠覆。
  关键词:杨循吉诗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杨循吉(1457—1546)字君谦,号南峰,世称南峰先生,明代著名诗人,吴县(今苏州)人,弱冠即登成化甲辰进士科,授礼部主事,旋即致仕。杨循吉少年时即名扬吴中,曾与祝允明以文才并称“杨祝”。杨循吉平生著述丰富,几近千卷,计有《松筹堂集》、《都下赠僧诗》等。本文试对其诗学思想加以分析。
  
  一杨循吉前期的诗学思想
  
  明初,高棅撰《唐诗品汇》,定“四期八格”之说,一时成为诗坛鹄的。诗以盛唐为高的观念被很多人所接受,形成“终明之代,馆阁宗之”的局面。杨循吉前期论诗也主张学唐。弘治四年,他为友人贺甫诗集作《感楼集序》曾感叹说:“有唐氏之世,诗莫盛焉。”盛唐诸大家中,他更为推崇杜甫。约在弘治十年,杨循吉为吴县教谕熊文昌诗集《遥溪吟稿》作序,他在序中称赞说:“昔杜少陵读书万卷,以资诗料,故能超越古今,为骚人宗祖。”膜拜之情,溢于言表。杜甫诗多变体,此点也影响到了杨循吉的诗歌创作。
  杨循吉前期的诗学思想颇具开放性与叛逆性,同诗坛主流一样,他十分推崇盛唐诗,但对晚唐诗及宋诗亦情有独钟。杨循吉年轻时就十分厌恶晦涩、枯燥的程文,所以“为诗以求去涩去晦,故多俚近,为文章亦然”。早在中进士之前,他就非常钟爱白居易的作品,并藏有流传不广的白居易诗集。中进士后,他仍将诗集随身携带,时常与吴宽、王鏊等人共同观赏。
  杨循吉不仅推崇白居易,也格外推赏晚唐诗人卢仝。这在“诗必盛唐”的明代诗坛,无疑又是一种异类声音。卢仝,号玉川子,是韩愈的门生,曾经参与过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卢仝诗有豪放之气,却又多险怪、俚俗之语,诗法也很怪异,王世贞讥笑说:“玉川《月蚀》是病热人呓语。前则任华,后者卢仝、马异,皆乞儿唱长短急口歌博酒食者。”杨循吉作诗不专法一家,也不跟随时俗,提倡诗必盛唐。在作《金山寺避暑望雨作》一诗时,他即高自标榜此诗乃“效玉川子体”,毫不保底地将自己的文学喜好公示与众,表现出一种与时流不同的文学取向。钱谦益在评价杨循吉诗时说:“君谦为诗,傲兀自放,多阑入卢仝、任华诸家,不屑规模三唐。”杨循吉“不屑规模三唐”的诗学思想的确与明代诗坛主流格格不入。
  明代主流诗坛,不仅排斥晚唐诗,亦排斥宋诗。明人论诗,多以唐为宗,以为宋诗远不如唐诗,虽然明人并不曾完全抛弃宋诗,但与唐诗相比,宋诗的地位日益下降。与诗坛主流不同,杨循吉就非常推崇宋诗。弘治十年夏,杨循吉同年进士马金等人刻南宋诗人戴复古《石屏诗集》行世,杨循吉得到诗集后,十分高兴,称赞说:
  “石屏诗有古淡者,有丽者,有怪逸者,不凡者,吾知爱之而莫能评焉。故所谓好诗如转丸,斯当之矣。吾家故所藏本,小字细书,视为奇货,每读则辄恐卷尽。……或病宋诗不如唐,以其于性情处远,如石屏诗,果远哉?”
  杨循吉曾藏有戴复古诗集,他对戴诗赞不绝口,“视为奇货”。他对诗坛“病宋诗不如唐”的做法不屑一顾,认为戴诗亦有真性情,当为“好诗”。他以这种态度,对由《唐诗品汇》“唐诗主于达性情,故于《三百篇》为近,宋诗主议论,故于《三百篇》为远”引发的极端尊唐抑宋倾向给予了有力回击。当然,杨循吉也并不是盲目地师法宋诗,在具体师法途径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评价陆游说:
  “放翁为南渡诗人大家,而年又最寿,日课一诗,至耄耋不懈。今须溪、涧从所选,殆十一耳。二家趋好,微有不同,然搜玄猎奇,班班略备,俾嗜者观之,亦足以厌饫而思休矣。……翁才力放逸,殆出天纵,在李、杜、苏、黄而下,已有定论,诚不敢加喙其间。”
  一方面,杨循吉承认陆游为南宋诗坛大家;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宋代诗坛,苏轼、黄庭坚的地位当在陆游之上,学宋诗应当从苏、黄二人入手,其次才是陆游。他的这种师法途径与沈周、文征明等人以陆游为高的选择不同,纯属个人喜好。但他将苏、黄与李、杜并提的做法,无疑将宋诗提升到了与唐诗相同的位置,这种观念与诗坛主流截然不同,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叛逆风格。
  在效法诸大家的同时,杨循吉也努力遵守诗歌法度,他在《朱性父诗序》中称朱诗“率皆简淡高古,有味有法”,可见他评判诗歌尚以古法为标准。具体来说,他非常讲究诗歌的遣词造句,注重格律与用韵,故而他夸赞友人诗“平妥丰润,又深及玄畅之致”,“平妥”即言诗用韵平稳。
  杨循吉主张诗歌创作当师法古人,但他更反对拘泥于古人,他在《苏氏滇游吟集序》中说:
  “作诗用古人法,说自己意,命所见事,如此而后诗道备矣。然是三能无先后次第,得则皆得之。……此在学者着力读书,聚材积科,如恒人务衣食,日日不忘,而又不以揠助成功,听其自化,则其至境界不难也,至则纵横变化,皆得三昧,无一事非诗,所谓我欲诗,斯诗至矣。于是乎,或自成一家,或幻为诸家,出口触笔,岂欲不随我者哉?”
  杨循吉认为诗歌创作当是“古人法”、“自己意”、“所见事”三者的结合,且三者并无先后顺序之分。学者只有像杜甫那样读书破万卷,“聚材积料”,才能厚积薄发,自成一家。这充分表明了他既尊重古人、古法,又注重主体感受与客观实际的创作理念。他还在《感楼集序》中肯定诗歌为“艺之至精者”,实际就是承认诗歌创作有着严格的法度,诗歌创作应当在遵守基本法度的前提下,将主观之“情”与客观之“境”相结合,最终实现“法”、“情”、“境”的统一,这样才能创制出优秀的作品。
  
  二杨循吉后期的诗学思想
  
  杨循吉前期的诗学思想既传统又叛逆,在他的诗学体系中,“法”、“情”、“境”三要素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出他既尊重古人、古法,又欲自成一家的创作理想。他的诗学思想看上去无懈可击,但要强调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创作实际与其文学观念出现异步的情况是很多的。杨循吉强调作诗当不为古人所拘,以自成一家,但他的创作却并未能做到此点。杨循吉所作感怀诗,往往境界不高,语意偏枯,如其《秋雨夜中》尾句“郁郁沉沉然,探怀却无事”,读来便觉索然无味。
  弘治十年左右,杨循吉诗学思想发生细微变化,表现出一种试图与古人、古诗并驾齐驱的欲望。杨循吉约在是年作《遥溪吟稿序》。《遥溪吟稿》的作者熊文昌,与杨循吉、祝允明二人交情不错。在熊文昌邀请杨循吉为其诗集做序的同时,他也延请祝允明为之作序。根据祝允明《遥溪诗集序》的记载,熊文昌诗歌创作的最大特点是“非唐莫拟,拟之久而化焉,每若合契,出他作之上,耿耿乎长卿之长城,荡信明之枫江”。那么,杨循吉对熊文昌的诗歌做何评价?先看《遥溪吟稿序》中的一段文字:
  “古者太师掌乐,按《诗》而歌之,故诗用之邦国神人,而实所以谱乎八音者也。自圣笔辍删,风雅道歇,一变而为骚,再变而为赋,又变而为五七言,若篆籀之为真草,愈趋简便,而后世之诗极矣。……昔杜少陵读书万卷,以资诗料,故能超越古今,为骚人宗祖。而浣花草堂实在蜀中。以谔,蜀人也,流派相沿,其来既有自矣。加以清修力学,博洽多闻,诗所取用,若汲井泉,诚不患一日衰竭,而工夫闲熟,复百倍自强,然則古人谅不难到。”
  对于友人的作品,杨循吉并无太多称赞之语,而是用大量文字述说古典诗歌发展史,追溯蜀地诗学传统,并认为熊氏作品继承了本地区优秀的诗学传统,这才是其作品的最优秀之处。对于祝允明所言熊诗“非唐莫拟”、“ 出他作之上”的说法,他却不置一辞。这种微妙的措辞,暗示出杨循吉对熊文昌模拟唐诗的做法采取了回避态度。“复百倍自强,然则古人谅不难到”云云也并非赞颂熊诗的成就,而是寄托了杨循吉本人一种良好的愿望,表达了他欲发愤有为而试图与古人、古诗并驾齐驱的创作理想。
  致仕后,杨循吉长期隐居吴县山中,平日多与吴中文人雅相往来。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交游群体,给了他一个重新思考的空间,约在弘治十一年,他的诗学思想产生了实质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于他所作的《朱先生诗序》一文。他在序中说:
  “予观诗不以格律体裁为论,惟求能直吐胸怀,实淑景象,读之可以论,妇人小子皆晓所谓者,其定为好诗,其他
  攒簇,拘拘古人涕唾以欺新学生者,虽千篇百卷,粉饰备至,亦木偶之假线索以举动者耳,吾无取焉。大柢景物不穷,人事随变,位置迁易,在在成状,古人岂能道尽,不可置语,清篇新句,目中竞列,特患吟哦不到耳。”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与前期诗学观念相比,杨循吉论诗的立足点已发生明显转变,即从前期提倡师法古人,转而强调“景物不穷,人事随变,位置迁易”,对拘泥于古人的做法大加批判,一句“古人岂能道尽”,说明他已公开对古人的权威提出质疑。他主张“观诗不以格律体裁为论”,说明他已摒弃注重遣词造句、协调格律的创作论模式,对诗歌法度已弃之不顾。“惟求能直吐胸怀,实淑景象”,说明他的创作论模式视角已渐趋内转,创作模式渐趋简单化,而是否能够表达作家真实的感受,“妇人小子”是否能够“皆晓所谓”,已上升为判断诗歌是否优秀的标准,“惟求”二字,更表明他对这一标准的坚定态度。
  杨循吉宣布与古人、古法分道扬镳,但要求他这样一位传统文人彻底放弃尊崇先贤,这确实非常困难。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做到了对古法的扬弃。杨循吉诗学观念转变以后,其创作变得无拘无束,创作风格甚至达到了一种让人咋舌的地步。《松筹堂集》是杨循吉晚年自定之诗文集,其卷二收古、近体诗90首,作品基本按照创作时间进行排序,卷二最末收近体诗两首,即《题画》、《题赤壁图》,可断定这两首诗应当是杨循吉中年或晚年所作。
  《题画》只是体现了杨循吉后期作诗不以格律为论的理念,而《题赤壁图》则体现了他作诗不以体裁为论的理念。杨循吉将此诗定为近体诗,而严格来讲,它根本不能算是近体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从用韵方面来看,全诗时用平声韵,时用仄声韵,且多次换韵。杨循吉故意将近体诗按照古诗的形式来写,反映了他不以体裁为论的创作理念,其诗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着实令人吃惊。
  杨循吉前期诗学思想讲究法度,反对模拟,但其诗歌创作则过于强调“自己意”,创作模式论过于简单化,因而破坏了中国古典诗歌内在的写作规范与审美要求。其后期诗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古典诗歌的内在法度,推翻了古典诗歌之所以为古典的基石。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如钱谦益所说,他转益多师的取向,仍对当时诗坛的不良风向起到了一定矫正作用。他开放而叛逆的诗学思想,上承明初吴中诗学传统,下启中晚明吴中文学;在公安袁宏道入吴后,其文学影响才真正得以展现,而亦正是基于此点,钱钟书先生才说“公安派之隐开于杨循吉”。
  注:本文为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与文学走向研究》(批准号07BZW039)中期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二》,中华书局,1974年。
  [2] 杨循吉:《松筹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6年。
  [3] 杨循吉:《七人联句诗记·杨循吉小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6年。
  [4] 王世贞:《艺苑巵言》(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
  [5]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杨仪部循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 高棅 :《唐诗品汇·历代名公叙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7] 杨循吉:《松筹堂集》(卷六),《故明刘文学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6年。
  [8] 朱彝尊:《明诗综》(卷二十九),中华书局,2007年。
  [9] 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務印书馆,1983年。
  [10] 钱钟书:《谈艺录》(二十九),中华书局,1984年。
  
  作者简介:李祥耀,男,1978—,江苏赣榆人,浙江大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工作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受难的耶稣”形象现已成为原型意义上的文学意象。海明威在其小说《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化用了“受难的耶稣”这一原型意象,突出了主人公在受难中所体现出来的男性准则;哈代在《苔丝》中将心甘情愿承受磨难的女主人公苔丝描写成耶稣基督精神的载体,体现了纯洁、忠诚的女性准则。如果说海明威的“受难者耶稣”是被迫选择受难,那么苔丝则是心甘情愿地承受磨难。  关键词:耶稣意象原型男性准则女性准则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美国黑人小说家、诗人、短篇小说作家。她清晰地认识到女性主义必须联合男性,将他们看作妇女斗争的伙伴,才能赢得女性的独立与解放。而女性运动的未来发展目标并不仅局限于此,女性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争取消除性别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群体压迫。  关键词:女性主义自由解放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女权主义为女性告别受歧视地位,取得应有尊重和自我价值进行了不屈的战斗。然而长期的思
期刊
摘要李清照的心始终被现实生活困扰着,虽然具有大丈夫的豪迈个性,也不缺乏过人的才学,但是,无法超越现实的精神活动,使她不能够昂首挺胸地自由高歌,她的心灵始终带着枷锁,她只能深情地诉说,形成了婉约的创作风格。苏轼之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是因为他的生命活动进入了超越性精神追求的层面,他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圆成,所以不论面对多么困苦的处境,他的心灵能够无拘无束地自由放歌,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关键
期刊
摘要语言是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劳伦斯作品《鸟啼》的象征效果,使文本结构上具有双重性,作者用自己建立起的符号意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审美愉悦。  关键词:能指所指第一涵义系统第二涵义系统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法国的罗兰·巴特认为文字有兩个系统:即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他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得以维持时,词义就与这两方
期刊
摘要 J·M·库切在《等待野蛮人》中运用梦境的描写,通过隐喻讲述了一个有关文明、人性和灵魂救赎的故事。其中梦境的演变、故事本身与梦境的两条线索的平行发展和交融,梦境中意象的塑造使整个故事成为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通过解读故事中的城堡、空白、蛮夷少女等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库切通过这一故事所表达的对于古老非洲文化的敬仰,和对于善良人性的向往。  关键词:《等待野蛮人》梦境隐喻寓言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东郭姜是西汉刘向《列女传》中典型的“红颜祸水”形象。通过考证对比《左传》中东郭姜的原型形象,分析东郭姜种种事迹的实质,我们发现她并不是导致崔家灭亡的根源。实际上,东郭姜的形象是刘向在其个人意识和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支配下,加入其个人的审美标准精心塑造的用作教化女性,并劝戒天子的反面形象。  关键词:《列女传》齐东郭姜刘向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西汉刘向编撰的《古列
期刊
摘要诸葛亮的《出师表》自问世以来受到世人推崇,被视为文章之典范,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将其收入《古文观止》。纵观诸葛亮一生,他始终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通过修身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出师表》所饱含的儒家思想是它成为“至文”的最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武侯出师表儒家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诸葛亮的《出师表》持论通达严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用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来分析小说《死神迎接大主教》中的花园意象和沙漠意象,从而揭示出小说的探求主题,将人从原罪中拯救出来,重新恢复世人对天主教的信仰,建立人间乐园的主题,并由此分析小说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花园荒漠原型意象《死神迎接大主教》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薇拉·凯瑟成功的文学叙述,加之清晰简洁的文风,使她在1929年被评论界誉
期刊
摘要元代著名文人马致远是“悲秋”文学主题的创作健将。其代表作《双调·夜行船·秋思》将一个生活在乱世的文人矛盾的内心情感状态表露无疑,并成为一段流传千古、荡气回肠的灵魂剖白,为后世人所称道。  关键词:马致远沉沦自赎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悲秋是中国文人笔下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从文学创作的心理和价值而言,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趣味,即通过对于自然万物的体验
期刊
摘要对魏晋风度的内涵的诠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美学史的研究中可谓见仁见智,但有一点,似乎形成了共识,那就是魏晋时代对“人的主题”的全新认识,对“生命的发现和表达”成为那一时代最具代表的思想成果和艺术成果。  关键词:魏晋风度生命的发现生命的表达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魏晋时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战争、混乱、苦难、痛苦、无常……同时也是一个精神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后世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