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2-0102-01
作为导学单的设计者和运用者,我的反思是深刻的、真诚的,但不一定是成熟的,所以,下面的文字仅供同行商榷。
最矛盾的存在——教学目标
在导学单的设计中,教学目标总是占据着最为醒目的位置,不亚于头版头条,可是,常常是一节课讲完啦,老师和学生都忘记了导学单上的那几行有关教学目标的文字。老师忙于解决导学单的中的哪些设计好的问题,但是,这些内容呼应了教学目标那一项,似乎都已淹没在琐碎的讲解中啦。如果没有教学目标做指导,再多的分析、交流、合作不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吗?既然已经被忽视了,又为何要存在呢?因为导学单设计中的硬性要求,没有它的存在,导学单是不合格。所以,我以为,在教学中应不断呼应教学目标,完成一项,总结一项,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它的存在,从而体会到收获的喜悦,而不是一种摆设,一种在教学中最具矛盾的存在。
最需夯实的教学环节——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的一半。事半功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结果。现实是,导学单的自主学习环节,简单的只有四个字:自主学习。老师还会加上一个一句:给你们五分钟的思考时间(如果是一篇小说——《社戏》,可能五分钟也只够浏览一遍)。但是,我们的学生不是天才,他们大多数面对一部新的作品,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爪啊。所以,自主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条理分明的,既有由浅入深的思路,又有高屋建瓴的构架,但一定侧重对文章整体思路的预学。让我们的学生懂得自主学习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法可依”。我们在自主学习中就可以明确的提出:寻找几个好词,赏析一段美文,“知人论世”畅谈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背景。自主学习的内容急待丰盈,它是激发我们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
“小众”展示的平台——合作探究
我在教学中发现,合作探究的展示环节,永远就是那几个同学在“这方唱罢那方登台”,看是热热闹闹的一番场景,其实,成了个别自信者优生者的舞台,当其他同学成为一节课的“看客”的时候,这节课一定是失败的。因此,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一定要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提出问题(易于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参与性。合作探究,一定是大家(小组)集体参与的一项智力劳动,展示时一定要有选择性、代表性还要注意层次性。在展示交流中,鼓励发言,锻炼表达能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是合作探究的最高境界。其实,提纲挈领的提问,一语破的的回答,也是应试的出题方和答题方共同的需求,而合作探究是最好的锻炼方式,所以,我再次提出不要让合作探究成为“小众”的展示平台,这样才不会背离我们的教育初衷,在教育教学中——“一个都不能少”是我们的追求。
导学单的归宿在哪里?
在教学中,导学单我是作为我的一项作业来批改的,即使老师在课堂已经讲析过了,在批改中还是会发现很多错误(问题):小到一个字的发音,一个字的书写,一个词的解释,大到对文段的理解,对文章主题的解析,老师纠正后,这些导学单是否可以返还给学生呢?导学单是一页一页的,不易保存,返还了很可能是“泥牛入海”,学校的检查就“查无此业”,老师的工作量会被打折扣;不返还呢?学生与老师教学交流就不够完整。开始,我让学生贴在作业本上,然后纠错;现在,我自己保留啦,预备检查。但是,仅仅老师纠错是不够的,错是学生的,老师教给学生的应是“是”,留给学生的也应当是“是”,所以,看到我桌子上那厚厚的导学单,我很彷徨,这是体制和学法制造的迷茫。导学单情归何处,唯一的依据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单一的上级检查,你说,对吗。
导学单的第二次生命——灵活性
导学单诞生于一节课的开始之前,老师“纸上谈兵”在前,与学生“短兵相接”在后,在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多无法预料又必然会发生的事件,此时,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不要墨守成规于导学单的环节和内容,现实中的智慧碰撞才是最具挑战性的。导学单在课堂的使用中,一定应当服务于“二次备课”的需求,也就是说,导学单的灵活性是课堂实践赋予的,不容忽视。导学单的灵活性往往给予一节课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在讲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始终找不到感觉,突然想到了节奏,让学生分组依次叠加的敲出腰鼓的韵律,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时,我们就给一段鼓声。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瞬间就出现在学生眼前,在他们被震惊和感动的那一刹那,整篇的诵读开始了。铿锵有力的声音顷刻就爆发了,学生与文字因为一段旋律而没有疏离感,这是导学单无法设计。
导学单的设计和运用是一门大学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为导学单的设计者和运用者,我的反思是深刻的、真诚的,但不一定是成熟的,所以,下面的文字仅供同行商榷。
最矛盾的存在——教学目标
在导学单的设计中,教学目标总是占据着最为醒目的位置,不亚于头版头条,可是,常常是一节课讲完啦,老师和学生都忘记了导学单上的那几行有关教学目标的文字。老师忙于解决导学单的中的哪些设计好的问题,但是,这些内容呼应了教学目标那一项,似乎都已淹没在琐碎的讲解中啦。如果没有教学目标做指导,再多的分析、交流、合作不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吗?既然已经被忽视了,又为何要存在呢?因为导学单设计中的硬性要求,没有它的存在,导学单是不合格。所以,我以为,在教学中应不断呼应教学目标,完成一项,总结一项,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它的存在,从而体会到收获的喜悦,而不是一种摆设,一种在教学中最具矛盾的存在。
最需夯实的教学环节——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的一半。事半功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结果。现实是,导学单的自主学习环节,简单的只有四个字:自主学习。老师还会加上一个一句:给你们五分钟的思考时间(如果是一篇小说——《社戏》,可能五分钟也只够浏览一遍)。但是,我们的学生不是天才,他们大多数面对一部新的作品,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爪啊。所以,自主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条理分明的,既有由浅入深的思路,又有高屋建瓴的构架,但一定侧重对文章整体思路的预学。让我们的学生懂得自主学习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法可依”。我们在自主学习中就可以明确的提出:寻找几个好词,赏析一段美文,“知人论世”畅谈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背景。自主学习的内容急待丰盈,它是激发我们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
“小众”展示的平台——合作探究
我在教学中发现,合作探究的展示环节,永远就是那几个同学在“这方唱罢那方登台”,看是热热闹闹的一番场景,其实,成了个别自信者优生者的舞台,当其他同学成为一节课的“看客”的时候,这节课一定是失败的。因此,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一定要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提出问题(易于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参与性。合作探究,一定是大家(小组)集体参与的一项智力劳动,展示时一定要有选择性、代表性还要注意层次性。在展示交流中,鼓励发言,锻炼表达能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是合作探究的最高境界。其实,提纲挈领的提问,一语破的的回答,也是应试的出题方和答题方共同的需求,而合作探究是最好的锻炼方式,所以,我再次提出不要让合作探究成为“小众”的展示平台,这样才不会背离我们的教育初衷,在教育教学中——“一个都不能少”是我们的追求。
导学单的归宿在哪里?
在教学中,导学单我是作为我的一项作业来批改的,即使老师在课堂已经讲析过了,在批改中还是会发现很多错误(问题):小到一个字的发音,一个字的书写,一个词的解释,大到对文段的理解,对文章主题的解析,老师纠正后,这些导学单是否可以返还给学生呢?导学单是一页一页的,不易保存,返还了很可能是“泥牛入海”,学校的检查就“查无此业”,老师的工作量会被打折扣;不返还呢?学生与老师教学交流就不够完整。开始,我让学生贴在作业本上,然后纠错;现在,我自己保留啦,预备检查。但是,仅仅老师纠错是不够的,错是学生的,老师教给学生的应是“是”,留给学生的也应当是“是”,所以,看到我桌子上那厚厚的导学单,我很彷徨,这是体制和学法制造的迷茫。导学单情归何处,唯一的依据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单一的上级检查,你说,对吗。
导学单的第二次生命——灵活性
导学单诞生于一节课的开始之前,老师“纸上谈兵”在前,与学生“短兵相接”在后,在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多无法预料又必然会发生的事件,此时,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不要墨守成规于导学单的环节和内容,现实中的智慧碰撞才是最具挑战性的。导学单在课堂的使用中,一定应当服务于“二次备课”的需求,也就是说,导学单的灵活性是课堂实践赋予的,不容忽视。导学单的灵活性往往给予一节课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在讲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始终找不到感觉,突然想到了节奏,让学生分组依次叠加的敲出腰鼓的韵律,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时,我们就给一段鼓声。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瞬间就出现在学生眼前,在他们被震惊和感动的那一刹那,整篇的诵读开始了。铿锵有力的声音顷刻就爆发了,学生与文字因为一段旋律而没有疏离感,这是导学单无法设计。
导学单的设计和运用是一门大学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