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的意义
1.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因此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是保证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这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的外在特征是:和谐、热情、深刻、扎实。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般融进课堂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中学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教师通过创设最佳的情境,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场景,使学生通过历史情境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激发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能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创设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
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历史。否则就会丢掉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2.平等性。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创设历史情境时,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认清自己,找到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使其怀着愉悦的心情完成学习任务。
3.互动性。
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创设师生共同探究的情境。教师可通过设置具有批判性、现实性、新颖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三、情境创设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影片资料创设情境。
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介绍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的历史。相关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历史影片资料很多,这些教学资源既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又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使其通过感官体验历史。因此我从网上下载了历史影片资料,如《开国大典》、《抗美援朝》、《香港回归》等,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播放,学生兴致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2.利用歌曲创设情境。
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曲在传唱着历史。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利用歌曲创设情境,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密切师生间的关系。如:《春天的故事》引出了“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引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爱我中华》引出了“民族团结”;《七子之歌》引出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中播放这几首歌曲,让学生倍感亲切,他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了相关的历史。
3.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创设情境。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等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我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进行教学。当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历史,从而加快了他们接受知识的速度,促使他们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
4.利用课本剧创设情境。
让学生编排历史课本剧再现历史情景,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如在教学“洋务运动”的内容时,我让学生编排了一个课本剧《洋务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学生代表分角色表演如下主题:清政府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形势,怎么做才能应对危机、巩固统治?学生对此内容表演得很到位,而且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的必要性和进步性,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5.利用谈话法创设情境。
谈话法是历史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间的亲切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积极思考,在思考中体验历史。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一课时,我先通过目录让学生对本册书中现代史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之后让学生说出这一课的题目,紧接着不失时机地问了一句:“中国人民是什么时候站起来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内容的思考。在学生回答后,我总结强调:“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的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行了一百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通过几分钟的谈话,使学生体验到了历史。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营造不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历史,主动学习。[S]
1.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因此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是保证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这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的外在特征是:和谐、热情、深刻、扎实。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般融进课堂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中学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教师通过创设最佳的情境,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场景,使学生通过历史情境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激发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能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创设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
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历史。否则就会丢掉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2.平等性。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创设历史情境时,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认清自己,找到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使其怀着愉悦的心情完成学习任务。
3.互动性。
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创设师生共同探究的情境。教师可通过设置具有批判性、现实性、新颖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三、情境创设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影片资料创设情境。
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介绍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的历史。相关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历史影片资料很多,这些教学资源既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又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使其通过感官体验历史。因此我从网上下载了历史影片资料,如《开国大典》、《抗美援朝》、《香港回归》等,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播放,学生兴致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2.利用歌曲创设情境。
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曲在传唱着历史。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利用歌曲创设情境,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密切师生间的关系。如:《春天的故事》引出了“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引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爱我中华》引出了“民族团结”;《七子之歌》引出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中播放这几首歌曲,让学生倍感亲切,他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了相关的历史。
3.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创设情境。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等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我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进行教学。当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历史,从而加快了他们接受知识的速度,促使他们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
4.利用课本剧创设情境。
让学生编排历史课本剧再现历史情景,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如在教学“洋务运动”的内容时,我让学生编排了一个课本剧《洋务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学生代表分角色表演如下主题:清政府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形势,怎么做才能应对危机、巩固统治?学生对此内容表演得很到位,而且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的必要性和进步性,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5.利用谈话法创设情境。
谈话法是历史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间的亲切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积极思考,在思考中体验历史。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一课时,我先通过目录让学生对本册书中现代史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之后让学生说出这一课的题目,紧接着不失时机地问了一句:“中国人民是什么时候站起来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内容的思考。在学生回答后,我总结强调:“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的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行了一百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通过几分钟的谈话,使学生体验到了历史。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营造不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历史,主动学习。[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