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应试教育之下的语文课堂,为片面追求高分,老师苦教,学生苦学,使原本轻松、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压抑而沉重,新形势下的新课程要求语文老师拥有教学的新理念,实现教学的新颖、明晰与高效,重焕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以下是本人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处理简洁化
语文课堂也应是体现创新精神的场所,教师可以艺术地处理教材内容,做到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提炼,完美结合。
首先,教师要从含有多方位、多要素的课文中提炼出若干个知识点,然后将教学内容与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手段组合成自己的教案,传授给学生。从整体的教学设计上说,提炼就是准确地找准突破口,以此带动全文,极为简洁地处理教材。
例如《孤独之旅》一文,紧扣“孤独”生动感人的描写了少年杜小康在孤独中艰难成长的历程,启发我们正确看待孤独。讲授这篇课文时,一种简洁的提炼方法就是抓住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语句: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恐慌”,雨过天晴后“变得坚强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抓“文眼”或设置带有全局性问题等手段、简洁、凝炼地处理文章,这些都是提炼艺术的运用。当然要使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得到有效实现,离不开教学的整体组合设计。在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我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没有绝对的新颖,我们所追求的“新”,其实并没有新的材料,而只有新的组合,新的方式,正因为组合方式的新,才使课堂整体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在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中,我体会到他们很大一方面,就在于教学组合设计的独具匠心。
二、思路呈现清晰化
教材处理讲求提炼组合的个性美,在教材内容的个性处理之后,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思路,做到两者融会贯通,在实施中做到条理清晰,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所授课的重、难点;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掌握什么,将这两方面充分考虑之后,在实施中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清晰,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孤独之旅》一课中,理解杜小康的孤独就是难点,这时我们就要联系同学们阅读《草房子》的感受,体会杜小康生活环境中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然后通过赏析文句探究杜小康是怎样完成心灵孤独旅程的。认识到杜小康是在孤独中由胆小软弱变得勇敢而坚强,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经历,体会孤独对于坚强的人来说,也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这一课的环节安排上,就经过了“认识孤独”——“品味孤独”——“战胜孤独”的流程,因为教学思路清晰,所以收效比较明显。
三、方法运用趣味化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师生互动中营造趣味横生的课堂气氛。
我们可以从教学对象上变出“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预习,做一次老师,每组请两个学生上课:一个主讲,一个补充。看哪个组讲得好、教得好。听同学上课,特别有劲,个个都很专心,重点部分同学们都能讲到、字、词、句、篇的分析,有些可能互补。超出预期效果。一堂《老王》的课用这种方式上,重点部分各组都讲了,学生记忆深刻牢固,起到反复巩固的作用。这种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从教材内容上找出“趣”。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让学生说自己小时候喜欢哪些动植物:看蚂蚁搬家、斗蟋蟀、种花、养猫、栽葡萄……再让学生谈谈七彩的校园生活:运动会上各班四百米接力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元旦国庆联欢会节目的丰富多彩,测验考试后成败的喜悦与烦恼……然后导入新课,看看鲁迅小时候是怎样的呢?百草园怎样?三味书屋怎样?大家认真钻研教材开动脑筋,找出文章的亮点,课就有趣多了,缩小了时空,理解课文就不难了。
还可以从教材的题目上引出“趣”。如上《风筝》老师就问:“同学们都放过风筝吗?”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放过。老师又问:“你觉得很快乐吗?”学生回答很快乐。老师就势导入:“是的,放风筝给我们童年时光充满了快乐,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鲁迅先生一回忆起儿童放风筝的事,就深感自责和痛苦。不信,请看《风筝》,看谁找到其中的原因。”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原因:鲁迅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四、节奏安排和谐化
课堂教学要有和谐的节奏。教学时老师要给学生感知教材留下思考、联想的余地,让学生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听课不是简单地“接受”,需要有个“悟”的过程。间歇不是思索的中止,而是思索的开始和深化。如果只像“电闪雷鸣”一掠而过,其结果必定是“云里雾里”。当然也不能太慢,太慢则不仅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且使学生容易倦怠,分散注意力。例如:《春》要让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又要学习语言的表达,这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可根据学生的感知水平放慢节奏,通过“春花”一段的教学,先总结写景的方法,再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最后通过两个难易程度不同的写话练习由易到难,锻炼不同程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文言文,老师讲授的内容相对多:有的不能记录下来,一定要放慢。但是当讲解一部分内容后可要求当场快速背默,此时的节奏要快。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遗忘呈一条曲线,距学习时间越近,记忆的效果越好,反之则差。教师可引用竞争机制,比赛谁背得快。只要节奏掌握得好,文言文可以背出的,这样帮助学生减少背默的苦恼情结,又减轻了作业量。所以说教师必须快慢得宜,疾缓有致,疏密有间。凡重要的问题,难懂的知识可以反复,速度放慢。慢是为了保证质量。课堂节奏的和谐也是高效的表现。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教学环节整体安排上,应是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这样来说,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光读课本和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还应有一种平静心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成为学富国五车的学者型语文教师。
一、教材处理简洁化
语文课堂也应是体现创新精神的场所,教师可以艺术地处理教材内容,做到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提炼,完美结合。
首先,教师要从含有多方位、多要素的课文中提炼出若干个知识点,然后将教学内容与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手段组合成自己的教案,传授给学生。从整体的教学设计上说,提炼就是准确地找准突破口,以此带动全文,极为简洁地处理教材。
例如《孤独之旅》一文,紧扣“孤独”生动感人的描写了少年杜小康在孤独中艰难成长的历程,启发我们正确看待孤独。讲授这篇课文时,一种简洁的提炼方法就是抓住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语句: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恐慌”,雨过天晴后“变得坚强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抓“文眼”或设置带有全局性问题等手段、简洁、凝炼地处理文章,这些都是提炼艺术的运用。当然要使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得到有效实现,离不开教学的整体组合设计。在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我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没有绝对的新颖,我们所追求的“新”,其实并没有新的材料,而只有新的组合,新的方式,正因为组合方式的新,才使课堂整体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在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中,我体会到他们很大一方面,就在于教学组合设计的独具匠心。
二、思路呈现清晰化
教材处理讲求提炼组合的个性美,在教材内容的个性处理之后,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思路,做到两者融会贯通,在实施中做到条理清晰,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所授课的重、难点;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掌握什么,将这两方面充分考虑之后,在实施中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清晰,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孤独之旅》一课中,理解杜小康的孤独就是难点,这时我们就要联系同学们阅读《草房子》的感受,体会杜小康生活环境中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然后通过赏析文句探究杜小康是怎样完成心灵孤独旅程的。认识到杜小康是在孤独中由胆小软弱变得勇敢而坚强,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经历,体会孤独对于坚强的人来说,也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这一课的环节安排上,就经过了“认识孤独”——“品味孤独”——“战胜孤独”的流程,因为教学思路清晰,所以收效比较明显。
三、方法运用趣味化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师生互动中营造趣味横生的课堂气氛。
我们可以从教学对象上变出“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预习,做一次老师,每组请两个学生上课:一个主讲,一个补充。看哪个组讲得好、教得好。听同学上课,特别有劲,个个都很专心,重点部分同学们都能讲到、字、词、句、篇的分析,有些可能互补。超出预期效果。一堂《老王》的课用这种方式上,重点部分各组都讲了,学生记忆深刻牢固,起到反复巩固的作用。这种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从教材内容上找出“趣”。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让学生说自己小时候喜欢哪些动植物:看蚂蚁搬家、斗蟋蟀、种花、养猫、栽葡萄……再让学生谈谈七彩的校园生活:运动会上各班四百米接力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元旦国庆联欢会节目的丰富多彩,测验考试后成败的喜悦与烦恼……然后导入新课,看看鲁迅小时候是怎样的呢?百草园怎样?三味书屋怎样?大家认真钻研教材开动脑筋,找出文章的亮点,课就有趣多了,缩小了时空,理解课文就不难了。
还可以从教材的题目上引出“趣”。如上《风筝》老师就问:“同学们都放过风筝吗?”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放过。老师又问:“你觉得很快乐吗?”学生回答很快乐。老师就势导入:“是的,放风筝给我们童年时光充满了快乐,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鲁迅先生一回忆起儿童放风筝的事,就深感自责和痛苦。不信,请看《风筝》,看谁找到其中的原因。”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原因:鲁迅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四、节奏安排和谐化
课堂教学要有和谐的节奏。教学时老师要给学生感知教材留下思考、联想的余地,让学生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听课不是简单地“接受”,需要有个“悟”的过程。间歇不是思索的中止,而是思索的开始和深化。如果只像“电闪雷鸣”一掠而过,其结果必定是“云里雾里”。当然也不能太慢,太慢则不仅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且使学生容易倦怠,分散注意力。例如:《春》要让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又要学习语言的表达,这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可根据学生的感知水平放慢节奏,通过“春花”一段的教学,先总结写景的方法,再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最后通过两个难易程度不同的写话练习由易到难,锻炼不同程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文言文,老师讲授的内容相对多:有的不能记录下来,一定要放慢。但是当讲解一部分内容后可要求当场快速背默,此时的节奏要快。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遗忘呈一条曲线,距学习时间越近,记忆的效果越好,反之则差。教师可引用竞争机制,比赛谁背得快。只要节奏掌握得好,文言文可以背出的,这样帮助学生减少背默的苦恼情结,又减轻了作业量。所以说教师必须快慢得宜,疾缓有致,疏密有间。凡重要的问题,难懂的知识可以反复,速度放慢。慢是为了保证质量。课堂节奏的和谐也是高效的表现。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教学环节整体安排上,应是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这样来说,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光读课本和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还应有一种平静心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成为学富国五车的学者型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