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智力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共识。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涉及到对学生智力开发的训练,作为语文教师,要自觉地从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上看待每一节语文课。
20世纪中叶开始,国外一些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智育就是智慧和智力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有聪明才智的人。这样,智育的侧重点就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转变到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为主。在教育学理论中,一般都认为“智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五种基本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同时,智力的诸因素在学习中又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一般而言,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记忆力是智力的仓库,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现代科学证明,成人从外界接受信息有90%以上是视觉的作用,每只眼的视神经纤维达120万条之多,总数量大大超过听、嗅、味、触觉等。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都是以有卓越的观察力著称于世的。达尔文从小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动植物与矿物的观察和钻研劲头更大。经过长期的观察学习,他练出一种特殊的本领,别人容易忽略的,他却看得很清楚。他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所以,对中学生而言,观察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观察力是智力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目的任务明确,观察才有自觉主动的要求。二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要选择具有刺激性、新奇性、趣味性、变化性等特点的事物。通过长期观察实践,形成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即目的性、自觉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三要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的方法主要有: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逻辑观察法等。
二、培养记忆力
记忆力是感知客观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有效记忆的根本方法是理解和复习。理解语文知识的本质特点是记忆的基础,复习语文知识与遗忘作斗争,是记忆的基本途径。由此派生出来的具体记忆方法有:
1.综合记忆法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要求学生背诵一篇诗歌,用部分识记法平均需16分钟,20天后背诵要提醒7次;用整体识记法平均需8分钟,20天后背诵要提醒4次;用综合识记法平均只需6分钟,20天后背诵只提醒2次。
2.尝试回忆法
尝试回忆是指在学习中把再认和再现结合起来,在学过课文后,离开书本在头脑中回想一下,看看哪些记住了,哪些没记住。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成绩越好。
3.多感官记忆法
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让多种感官参与识记,可以使识记的材料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听觉区、运动区、言语区建立起联系系统,留下深刻的痕迹,从而达到牢固的记忆。
三、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解下,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组合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能力。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马克思给予想象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教材80%以上是文学作品,被誉为“培养想象力的学校”。
四、培养思维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在智力结构中,思维是核心因素。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因为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关重要。”语文教学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分析就是把感知对象或表象分解开来一一加以考察;与此相反,综合则是把对象或表象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分析和综合是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
比较是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是分析和综合的条件。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知识和事物的特点,才能对它们有精确的认识。
抽象和概括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而实现的。抽象就是把感知对象的本质属性抽引出来,概括就是把感知对象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分析了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等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词语说明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这就是抽象和概括。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概念。
除了掌握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思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我教《陈涉世家》一文时,讲到“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句时,有学生质疑说:“我认为课文有错误,在‘陈胜吴广乃谋曰’之后用了冒号和引号,说明这话是两人同时说的,事实上这时候不可能异口同声。”对此质疑,我面向全班同学,引导大家“疑义相与析”,最后明确了“乃谋曰”后应该只用冒号而不用引号,因为这是当时两人商量以后的共同意见,并非两人同时说话,这是后人使用标点不当造成的。像这样以热忱欢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努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涉及到对学生智力开发的训练,作为语文教师,要自觉地从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上看待每一节语文课。
20世纪中叶开始,国外一些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智育就是智慧和智力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有聪明才智的人。这样,智育的侧重点就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转变到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为主。在教育学理论中,一般都认为“智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五种基本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同时,智力的诸因素在学习中又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一般而言,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记忆力是智力的仓库,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现代科学证明,成人从外界接受信息有90%以上是视觉的作用,每只眼的视神经纤维达120万条之多,总数量大大超过听、嗅、味、触觉等。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都是以有卓越的观察力著称于世的。达尔文从小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动植物与矿物的观察和钻研劲头更大。经过长期的观察学习,他练出一种特殊的本领,别人容易忽略的,他却看得很清楚。他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所以,对中学生而言,观察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观察力是智力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目的任务明确,观察才有自觉主动的要求。二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要选择具有刺激性、新奇性、趣味性、变化性等特点的事物。通过长期观察实践,形成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即目的性、自觉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三要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的方法主要有: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逻辑观察法等。
二、培养记忆力
记忆力是感知客观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有效记忆的根本方法是理解和复习。理解语文知识的本质特点是记忆的基础,复习语文知识与遗忘作斗争,是记忆的基本途径。由此派生出来的具体记忆方法有:
1.综合记忆法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要求学生背诵一篇诗歌,用部分识记法平均需16分钟,20天后背诵要提醒7次;用整体识记法平均需8分钟,20天后背诵要提醒4次;用综合识记法平均只需6分钟,20天后背诵只提醒2次。
2.尝试回忆法
尝试回忆是指在学习中把再认和再现结合起来,在学过课文后,离开书本在头脑中回想一下,看看哪些记住了,哪些没记住。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成绩越好。
3.多感官记忆法
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让多种感官参与识记,可以使识记的材料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听觉区、运动区、言语区建立起联系系统,留下深刻的痕迹,从而达到牢固的记忆。
三、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解下,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组合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能力。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马克思给予想象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教材80%以上是文学作品,被誉为“培养想象力的学校”。
四、培养思维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在智力结构中,思维是核心因素。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因为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关重要。”语文教学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分析就是把感知对象或表象分解开来一一加以考察;与此相反,综合则是把对象或表象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分析和综合是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
比较是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是分析和综合的条件。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知识和事物的特点,才能对它们有精确的认识。
抽象和概括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而实现的。抽象就是把感知对象的本质属性抽引出来,概括就是把感知对象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分析了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等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词语说明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这就是抽象和概括。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概念。
除了掌握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思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我教《陈涉世家》一文时,讲到“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句时,有学生质疑说:“我认为课文有错误,在‘陈胜吴广乃谋曰’之后用了冒号和引号,说明这话是两人同时说的,事实上这时候不可能异口同声。”对此质疑,我面向全班同学,引导大家“疑义相与析”,最后明确了“乃谋曰”后应该只用冒号而不用引号,因为这是当时两人商量以后的共同意见,并非两人同时说话,这是后人使用标点不当造成的。像这样以热忱欢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努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