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棵树击败美国总统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1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9月25日,非洲首位女性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联合国和平使者旺加里•马塔伊在肯尼亚内罗毕去世了。
  回顾她的一生,有激情,有热泪,有流血,也有斗争。女儿万吉拉•马塔伊说:“我母亲的体内奔涌着火焰般熊熊燃烧的激情,并且她希望能以此感染身边每一个人。”
  马塔伊确实用实际行动做到了这一点。
  
  ☆ 一个人和3000万棵树
  
  “栽一棵树难吗?”这是马塔伊每次演讲开头必讲的一句话,“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为什么不呢?”
  从1977年开始,马塔伊坚持不懈地动员贫穷的非洲妇女在肯尼亚及非洲其他地区种植树木。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和学生加入到她们的行列中,绿色从马塔伊的家蔓延到整个村子,蔓延到一个县、一个省,蔓延到整个肯尼亚,再蔓延到整个非洲,直至全世界。
  马塔伊发起的便是广为人知的“绿带运动”,造就了非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植树造林工程。
  1940年4月1日,马塔伊出生在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她小时候,家乡周围是绿色的群山和种植园。她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一直很优秀,1960年被肯尼亚政府送到美国留学。留学归国后的马塔伊,在内罗毕大学从事兽医学的研究,并于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东非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黑人女性。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她成为内罗毕大学的首位女系主任。她同时积极投身于肯尼亚全国妇女委员会的工作,并担任了六年的委员会主席。
  当年留学回国之后,马塔伊目睹了许多人毫无节制砍伐树木,曾经绿阴萋萋的家园逐渐变得荒芜,内心充满痛苦。那时候,肯尼亚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妇女们的工作就是捡柴火,早上带着一把小斧头出门,拾够了柴火就回家做饭。肯尼亚妇女因此被称为“砍树者”。马塔伊深深担忧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给肯尼亚和整个非洲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于是她开始在媒体撰写文章,号召妇女从“砍树者”变成“植树者”。
  除了大声疾呼之外,马塔伊还身体力行。她和家人一起,在自家后院里栽了九棵树。接着,她宣布成立环保组织“绿带运动”,召集附近的女性一起参加,希望每个女性都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同她一起与非洲大陆日益猖獗的乱砍滥伐行为做斗争。
  马塔伊亲自指导身边的妇女如何种树,并且向她们发放树苗。她承诺,每成活一棵,种植的妇女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1986年,“绿带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成立了“泛非绿带网”,植树运动扩展到非洲其他国家。
  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绿带运动”已经在整个非洲大陆栽下了超过3000万棵的树苗,设立了六千多个苗圃,数万人参与进来,为非洲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塔伊的名字被列在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500名人大厅,并被列入世界100位女英雄的名单。1997年6月,她被《地球时报》评选为在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人之一。
  马塔伊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
  
  ☆ 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2004年的一天,“叮铃铃”,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马塔伊的平静。话筒里从挪威传来的声音告诉她,为了表彰她在“可持续发展、民主与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将授予给这位64岁的肯尼亚环保主义者。此时,离正式公布结果的时间只有半小时。
  马塔伊的得奖几乎让所有人都跌破了眼镜,快乐来得如此猝不及防。这个胖得有些步履蹒跚的黑人女性哭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惊喜……我感到无比激动,不知道说什么好。”得奖的当天,马塔伊在涅里地区种下了一株凤凰木。
  在她之前,诺贝尔和平奖从未降临到环保人士的头上。2004年又是如此特别的一年,获得提名的个人和机构达到了破纪录的194个,包括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以及联合国伊拉克监督、控制和检查委员会前主席布利克斯等。这些人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诺贝尔委员们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事后,就连马塔伊自己都说:“我知道我的工作非常重要,但从未想过会得此殊荣。”
  挪威舆论认为,把和平奖颁发给为消灭贫穷和保护环境而努力的人士,“具有新意”,对非洲妇女来说意义尤其重大。但提出质疑的人也不在少数。挪威诺贝尔学会会长盖尔•伦德斯塔德表示:“今天我们在核武器和技术问题上走入歧途,诺贝尔委员会应该把更多资源放在这些问题上。”更有评论认为,此次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主要从事环保运动的马塔伊有逃避现实政治的嫌疑,各方面都不想得罪。
  个中原因莫衷一是,但正如马塔伊所说:“当我植树的时候,我就播下了和平的种子。”这句话对海湾战争以及在伊拉克问题上锱铢必较的“五大金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另五名候选人)而言,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原来和平是“种”出来的,是要靠耐心培养,爱心孕育出来的,“打”能打出和平吗?
  马塔伊用毕生的时间来说服人们,妇女即使不借助高科技或者没有财政来源,也可以改善她们的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贡献,我们往往放眼庞大的目标,却忘记无论身在何处,都可献上一份力量……有时我会告诉自己,我可能只是在这里种一棵树,但试想一下,如果数十亿人都开始行动的话,这将产生何等惊人的结果?”
  这才是马塔伊击败布什等一干政界要人获诺贝尔奖的真正原因。
  
  ☆ 一个石头般坚硬的女人
  
  在一个男性一言堂的国家里,要做个“不一样”的女人,就必须付出代价。
  马塔伊有一句名言:打女人就像打石头。在她的心目中,女人其实和石头一样坚硬。长期接受西方的教育,自由民主独立的思想深入骨髓,这使得马塔伊和肯尼亚的传统妇女形象看似格格不入。但实际生活中,她思想深处的传统观念陪伴了她一生。
  她和前夫姆旺吉•马塔伊是留美同学,曾经志同道合。她最初投身环保运动时,前夫是她坚定的同盟者。可惜,随着马塔伊对工作的越来越投入,两人开始出现分歧。
  1979年,两人离婚时,姆旺吉称她“太有学识、太强大、太成功、太顽固,并且太难以控制”,主动提出结束婚姻。马塔伊坚决不同意,最终走上了法庭。离婚的官司以马塔伊的败诉而告终。可个性倔强的她根本不服输,还公然指责法官腐败。
  马塔伊为她的言论付出的是入狱六个月的代价。然而,他们的故事并未结束:离婚后的她为保住前夫的姓氏,而再与前夫打官司,最终宁可在姓氏中加上一根横线也不肯改姓。功成名就后忙于公务的马塔伊无暇照顾子女,和她早已恩断义绝的前夫默默地将子女接到自己身边。
  如此这般,马塔伊的身上演绎着传统和现代、落后与时尚、独立与服从的矛盾交织。这股交织的情绪将马塔伊塑造成她口中“石头一般坚硬”的女人。
  1989年,肯尼亚执政党要在内罗毕市中心的乌呼鲁公园为《肯尼亚时报》建一座60层的大楼,还要造一个雕像。乌呼鲁公园在内罗毕市是属于公众的一块绿地,马塔伊为了保护这块绿地不被随意侵占,于当年10月起动员支持者与当局进行对抗。
  执政当局对马塔伊进行了无情的打压、钳制,封锁了“绿带运动”的办公地,“绿带运动”总部不得不搬到马塔伊的家里。还将她投进监狱,用死亡来威胁她,但这一切都未能令马塔伊退缩。无论身处何地,她始终坚持着。最终她赢了政府,赢了全世界——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外国投资者退缩了,乌呼鲁公园回到内罗毕人手中。
  2002年12月,在肯尼亚的首次自由选举中,以绿党成员身份参选的马塔伊以98%的得票率当选议员。马塔伊生前还担任肯尼亚齐贝吉内阁的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负责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很少有肯尼亚男人会忘记她是个扮演着传统男人角色的女人,肯尼亚前总统阿拉比•莫称她为“疯女人”,一个前政府妇女组织抱怨她和男人吵架的方式“不像非洲人”。然而这个被非洲人非议的女人却承载了“非洲的希望”。
  2011年9月25日,71岁的马塔伊在内罗毕去世了,全世界的环保主义者用各种方式怀念这位环保战线的斗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马塔伊几十年来致力于推进联合国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赞扬。
  “我确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关心这么多的事情。我的心中总是有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有一些问题,我必须要做一些事情来解决这些问题……” 马塔伊的话如余音绕梁。
  (图片由CFP提供 编辑 李婉莉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在一次讲课中,我再次发现了心灵地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我的一位学员,某投资公司的高级经理,很漂亮的一个女孩儿,却陷在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里痛苦不堪。在她的观念里,投资行业里的男人都是花花公子,都是不可靠的男人。练习中我还发现,她喜欢拒绝别人的邀请,因为她需要别人的固执和坚持,当别人在被她拒绝之后还能够坚持邀请,她才敢相信那个邀请是真实的,可信的,她才感觉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  另外一位学员
期刊
婚后,我步入心宽体胖的幸福生活,体重仿佛搭上了云霄飞车,“咻咻”往上蹿。换季时我发现,之前囤积的靓衫全部变小!  减肥,势在必行!刚开始,我从电视购物上看到一台减肥仪器,它依靠机器的震动甩掉小腹赘肉。我在家“震”了二十天后,肚子那道游泳圈,像灌了铅似的痛。我妈看到后大惊:这个机子震不得,可能会把内脏全部都移位。这个说法,把我吓得不轻。  就在这时,我在QQ视频上遇到大学同学晓敏,当年的胖MM如今变
期刊
感情取暖懵懂怀孕    2011年8月13日上午10点,福建省漳州市110指挥中心接到了一名女子的自首电话,对方自称王红梅,一个小时前将自己刚满十个月的儿子掐昏了,如今正在漳州175医院抢救。这个报警电话,引起漳州警方的高度重视。  王红梅1993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父亲王健康是杭州一家五金公司的车间主任,母亲刘兰香在一家服装厂工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动手更是家常便饭。王红梅12岁那
期刊
家庭暴力问题是社会焦点问题,也是关于女性自主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调查统计数据、妇联的信访接待情况看,家庭暴力投诉占家庭纠纷案件的30%以上,每年有十余万户家庭在家暴中解体,因家暴导致伤害案件不断发生,甚至诱发一些恶性案件。  如何防止家暴?如何面对家暴?出现家暴时应如何处理?下面的一些真实案例相信可以给读者不少启发。    把主妇看作职业,防家暴于未然    钱小芳,25岁,来自安徽农村一个有名
期刊
“白骨精”小心莫名酸痛    李女士精明能干,是叱咤职场的“白骨精”。最近工作忙,她身体开始莫名其妙地疼痛,先是颈部痛,接着腰痛、关节痛、肌肉痛,继而全身痛,晚上睡不好,连工作都难维持,只好休假。  江苏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缪佳解答:李女士被诊断为纤维肌痛症。  这是一种常见的非关节风湿痛,以纤维组织、肌肉、肌腱附着和毗邻软组织疼痛、压痛和僵硬等为特征。多为渐进性、弥漫性,具有“酸痛”性质。
期刊
不负我心 著 古吴轩出版社  爱,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爱情需要耐得住寂寞,亦需要宁缺毋滥的坚决。     精 彩 锦 句    “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是张爱玲的寂寞——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   失了欲,来了心,大梦初醒,那人却是归彼大荒去也。”这是三毛的寂寞——情无所寄,如孤坟千里,无处话凄凉。   “如
期刊
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更不是父母愿望的载体,他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横加干涉不是爱,不过是以爱的名义,自私地实施绑架。    儿子退学惹怒父亲    林培成觉得自己一生都很不得志。  1955年出生于上海一户普通人家的林培成,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不得不进工厂打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人介绍,他与小他两岁的上海女子周梅芬结了婚,1982年12月,儿子林向坤出生。  儿子一天天长大,林培成心中
期刊
有一篇文章叫《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文字不长,收在王小波的杂文集里。主角是一头猪,它不太想受到猪圈的约束,总是跳出去寻找自己的自由生活,经常还学下班的汽笛声,扰乱人们的生活秩序,而人们总是说不知道猪叫与汽笛正常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当领导们不能忍受、打算把这家伙就地正法的时候,它跑了,最后成了野猪。  作为一个70后,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是我能够回忆起来的、不多的几本影响了我一生的
期刊
我尝试着分析加菲猫幸福的原因,或者说,别人认为它幸福的原因。我知道,很多人对这头肥猫嫉妒得发狂,恨不能化身为它,这也包括了我。  最根本的原因或许在于,加菲猫似乎拥有长久的、稳定的、单纯的幸福关系,这是人类所不能比拟的:主人乔恩似乎永远无条件地爱它,哪怕它再胖再懒再坏,最多哀求它少吃一点;狗狗欧迪似乎随时准备着被它从桌子上踢下去,几乎不懂得反击,甚至享受被它欺负的感觉;阿玲和它永远处在调情的阶段,
期刊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小细胞,《莫愁智慧女性》杂志上的许多文章,都表现了这个细胞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人的丰富和多元,我和周围的朋友都非常爱读这本杂志,既让我们从中探视人生、了解人性、触摸温情,更是从中找到了让生活更美好的方法,特别是为了维护家庭这一社会小细胞的良性运转,《莫愁智慧女性》的许多文章拓宽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法律援助”的文章,可读性和实用性以及指导性都很强,我结合实际,多思多想,帮助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