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中医药研究生的人才需求与协同育人需求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基于中医药特色的协同育人平台的组建方式、主要分工以及培育过程,对今后中医药研究生人才的培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中医药
一、人才需求与协同育人需求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医学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关乎我国现阶段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进步,而且影响到我国医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做好全程质量保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我国中医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振兴中医药学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事业的未来。但是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3],主要表现在:重视临床实践,但对传统中医的传承和继承不够;重视整体质量,但激励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健全;校内层面各二级培养单位之间,校间层面与各高校之间,校外层面与企业、医院、研究院所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体制、机制等有待进一步疏理和健全。
二、协同育人平台组建方式
培育和创建“基于中医药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平台”,是立足于中医学、中药学的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可以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对人才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及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进行分类培养、因材施教。
1.顶层设计、分类实施
我们可以统筹谋划,创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综合协同育人基地;具体实施,可以分别以中医学、中药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为依托,结合两类不同学科、不同学科类别人才培养的路径和规律,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中医学研究生培养重在传承实践,通过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培养中医功底扎实、临床技能精湛的卓越中医师;中药学研究生培养重在创新拔尖,可以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协同方式多样化
可以既有校内层面的院院协同,又有校间层面的校校协同、境内外协同,还有校外层面的校企、校院、校所协同,为中医药学研究生培养,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实施多样化协作,更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学研究生应重视实践。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国家中医传承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等30间单位组成协同单位,通过校院协同,可以形成中医学术经典与临床实践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中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新体系。
中药学研究生也应注重锻炼创新思维。同样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中山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10间单位联合,通过校企、校所、校校协同,以培养中药学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具有前沿研究水平和研究前景的中药技术单位为支撑,更能培养高层次技能研发创新人才。
3.协同内容一体化
协同单位之间可以进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医疗临床、人才培养等多方位交流与合作,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以教育教学、医疗临床促进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研究所(企业)优越的科研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配套的经费支持,与高校联合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为研究生产出高水平成果创造有利条件。如江苏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于2009 年启动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项目,尝试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济宁医学院积极探索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有利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加快人才培养[5]。
三、总结
研究发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培养质量方面有明显改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学生的研究思路得到拓展,可能与学校单独培养模式相比研究内容更贴近社会需求。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单位实践训练,实际上是为他们提供了隐形的就业机会,研究生提前与就业单位接触,双向充分了解,这样研究生真正做到与社会需求接轨,也可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也要意识到,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联合培养模式下对各种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不仅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个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加强院校之间“导师之间”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6]。只有参与培养的各方面力量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5],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海斌,付雍,杨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改进策略[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05)
[2]周秀萍,胡金霞,石琼,于如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J]. 基础医学教育,2014,16(09)
[3]史亚飞,潘华峰,张彩霞. 新时期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 中医教育,2011(09)
[4]朱磊,潘华峰,史亚飞,杨智辉. 校所合作、联合培养,协同创新研究生
教育模式造就行业特需人才[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1)
[5]禄保平,白娟,张留巧.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协同学思考[J].教学研究,2013(10)
[6]王洪恩,高立. 联合培养模式下硕士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0)
作者简介:
1.王羚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2.汤嘉丽,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本科生。
3.邱潮兵,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本科生。
4.黄诗韵,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本科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中医药
一、人才需求与协同育人需求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医学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关乎我国现阶段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进步,而且影响到我国医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做好全程质量保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我国中医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振兴中医药学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事业的未来。但是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3],主要表现在:重视临床实践,但对传统中医的传承和继承不够;重视整体质量,但激励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健全;校内层面各二级培养单位之间,校间层面与各高校之间,校外层面与企业、医院、研究院所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体制、机制等有待进一步疏理和健全。
二、协同育人平台组建方式
培育和创建“基于中医药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平台”,是立足于中医学、中药学的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可以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对人才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及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进行分类培养、因材施教。
1.顶层设计、分类实施
我们可以统筹谋划,创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综合协同育人基地;具体实施,可以分别以中医学、中药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为依托,结合两类不同学科、不同学科类别人才培养的路径和规律,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中医学研究生培养重在传承实践,通过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培养中医功底扎实、临床技能精湛的卓越中医师;中药学研究生培养重在创新拔尖,可以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协同方式多样化
可以既有校内层面的院院协同,又有校间层面的校校协同、境内外协同,还有校外层面的校企、校院、校所协同,为中医药学研究生培养,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实施多样化协作,更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学研究生应重视实践。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国家中医传承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等30间单位组成协同单位,通过校院协同,可以形成中医学术经典与临床实践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中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新体系。
中药学研究生也应注重锻炼创新思维。同样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中山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10间单位联合,通过校企、校所、校校协同,以培养中药学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具有前沿研究水平和研究前景的中药技术单位为支撑,更能培养高层次技能研发创新人才。
3.协同内容一体化
协同单位之间可以进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医疗临床、人才培养等多方位交流与合作,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以教育教学、医疗临床促进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研究所(企业)优越的科研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配套的经费支持,与高校联合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为研究生产出高水平成果创造有利条件。如江苏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于2009 年启动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项目,尝试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济宁医学院积极探索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有利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加快人才培养[5]。
三、总结
研究发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培养质量方面有明显改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学生的研究思路得到拓展,可能与学校单独培养模式相比研究内容更贴近社会需求。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单位实践训练,实际上是为他们提供了隐形的就业机会,研究生提前与就业单位接触,双向充分了解,这样研究生真正做到与社会需求接轨,也可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也要意识到,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联合培养模式下对各种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不仅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个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加强院校之间“导师之间”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6]。只有参与培养的各方面力量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5],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海斌,付雍,杨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改进策略[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05)
[2]周秀萍,胡金霞,石琼,于如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J]. 基础医学教育,2014,16(09)
[3]史亚飞,潘华峰,张彩霞. 新时期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 中医教育,2011(09)
[4]朱磊,潘华峰,史亚飞,杨智辉. 校所合作、联合培养,协同创新研究生
教育模式造就行业特需人才[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1)
[5]禄保平,白娟,张留巧.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协同学思考[J].教学研究,2013(10)
[6]王洪恩,高立. 联合培养模式下硕士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0)
作者简介:
1.王羚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2.汤嘉丽,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本科生。
3.邱潮兵,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本科生。
4.黄诗韵,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