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年多前,50岁的合浦人莫永清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纪检委副书记的职位调任桂林之时,对全市干部的第一次演讲就像他原来从事的工作一样平实而严谨:“感谢广西区党委和桂林市人民的信任,我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竭尽全力开展工作。”
在这种平实而严谨之中,从市长到市委书记,4年多时间过去了,莫永清觉得自己已经彻彻底底是一个桂林人了。他走遍了桂林12县5区几乎每一个乡镇,当然,最熟悉的还是漓江两岸的每一处山水洞石。在莫永清心里,要实现最初的誓言,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和他的同事们及490万桂林人一起将漓江山水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吸引更多的世界游客流连于这片天地灵气造就的神往之地。
“旅游是桂林的黄金品牌,是桂林的无形资产。桂林旅游抓不好,我们就有愧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愧于老天爷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莫永清对《商务周刊》说这番话的时候,刚刚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手中接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牌匾——这只是桂林迈向“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愿景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7月份的桂林旅游人数也达到12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3%,漓江、冠岩、王城、象山、七星等景区都创下了单月接待游客的最高记录。但莫永清的表情依然严肃,他对旅游给桂林带来的发展绩效仍不满意——在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成绩他说的不多,不足却一口气数出七八条来:桂林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各种旅游要素存在配置和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市场深度开发和产业链的延伸不够,产业带动力也不强,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现象依然存在,游客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消费所产生的增加值占旅游增加值的比重不高,等等等等。
“我们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但我们对游客的旅游服务需求了解不够,还是靠山水吃饭。要做大做强桂林的旅游,我们不仅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更需要遵循规律,科学发展。”莫永清说,“桂林旅游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是第二次腾飞还是在此徘徊,这是对我们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检验,也是桂林百万民众等待的回答。”
《商务周刊》:“桂林山水甲天下”世人共知,目前在桂林三个产业中,旅游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莫永清:2005年是桂林旅游业取得历史性新成绩的一年。全市接待游客1205.08万人次,同比增长8.43%。其中入境旅游者100.09万人次,同比增长23.92%;国内游客1104.99万人次,同比增长7.21%。但如果从旅游对桂林社会经济应该起到的支柱性地位来看,目前差距还是很大的。去年桂林市GDP总值为536.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24.3%,第二产业占39.3%,第三产业占36.4%,实现旅游总收入57.95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了15.57%,但旅游对GDP的贡献率只有11%左右,如果按增加值来比,旅游业占的比例就更小了,最多6%。这显然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誉是不相匹配的。
旅游是桂林的王牌,有地方特色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备了做大做强的自然资源、悠久历史、人文底蕴。我们对桂林的定位,就是国际化的旅游城市,把旅游和旅游相关产业视为推动桂林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支柱产业。
但目前这张王牌还没有打好。首先,它的个头还太小,对经济的贡献和拉动效应远远没有充分发挥。第二,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不高,2005年来自旅游业的地方财政收入也就占地方财政收入盘子的6%—7%。第三,旅游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也不大,只有 1/3左右。
总体来讲,一个产业的培育有它自己的过程和规律。桂林旅游的现状证明,我们的培育和产业调整还没有到位,资源整合、深度开发、科学经营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推进。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国内外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产业链升级的先进经验,按规律办事,找到适合桂林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
《商务周刊》:现在担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曾经是研究体制改革非常著名的学者,他10多年前提出过推进改革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自己有什么?我们准备丢掉什么?针对桂林的旅游产业,您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
莫永清:我们今年年初发布了《桂林市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近中期目标是建设中国旅游强市,率先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并在2010年实现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完善,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功能综合发挥,旅游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提升和较快增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桂林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中国旅游强市。到2010年的具体经济指标是旅游总收入实现1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市GDP的10%以上;旅游就业岗位达到25万个。从中长期目标看,我们给桂林的定位是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山水文化体验之都。
山水文化是桂林的魂,而体验则是后天的,两者从文化匹配上是吻合的,能真正优化产业结构。正如我刚才所说,发展旅游,桂林本身有这样的优势,有自然和人文的顶级产品。三山两洞一条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自然风光;距今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甑皮岩古人类、以兴安灵渠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明朝的靖江王府,现代还有湘江战役纪念馆和烈士陵园,每一个时代都在桂林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的桂林,又有了“印象·刘三姐”等新的人文旅游景观,今后我们还要加强人文景观旅游产品的开发。
产品上要丰富,思路上更要更新。桂林旅游要上新台阶,就必须整合资源、错位经营,打造全新产业链。要上这个台阶,我们提出了“促进两个转变,实现五个增加”,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促进两个转变”,就是在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上,要从量的扩张向质量的飞跃转变,在保证游客人数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在组织游客旅游的方式上,要从以风景观光旅游为主向集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欣赏、休闲娱乐、会展和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多元化旅游模式转变,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国别游客的需求。“五个增加”,就是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加游客在桂林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桂林的消费支出,增加旅游业收入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
至于我们准备丢掉什么,或者说我们应着力改变什么,我想从我们还有哪些具体的不足说起。现在到桂林的旅游者基本都是冲桂林山水来的,比较放松,希望一天能多看些地方,再加上导游系统、分配机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在桂林旅游热热闹闹的背后,是走马观花,人流量很大,但在桂林当地产生的消费支出很少。2001—2005年,我们总共接待游客约5290万人次,年均增长约4%,年均收入的增长则只有3%。再看游客的人均消费。以2005年为例,全市接待游客1205.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95亿元,平均下来,每个游客在桂林消费仅480.88元,其中国内游客1104.9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76亿元,人均消费更少,仅350.77元。这一消费水平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基本相当,而桂林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一个人来这里旅游,要吃要住,还要进景点、买东西,这350元实在是一个太小的数字。
我们把旅游当作我们的支柱产业,但我们对游客的旅游服务需求了解不够。他们想看什么,需要什么,如何让他们在桂林多停一天,多花100元钱。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思考不够,实践总结不够,宣传策划也不够,赢利模式的创新就更少了。
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规律,一些人认为,要做大桂林的旅游,“一股就灵”,“一包就灵”,还认为可以“借船下海”、“借鸡生蛋”。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应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找准规律,把握规律,按客观规律、经济规律办事。
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这是我们的优势,今后5年桂林仍将倾力打造这一品牌。但这需要创新游览方式,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旅游体验,最大化发挥漓江等品牌的旗舰作用。虽然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创造得不多,多元化的特点还不够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细致地工作,比如要细分游客的旅游目的、消费层次和旅游方式,逐步从观光游览扩展到休闲度假,再到商务会展等更高附加值的旅游形式,增加高端消费比例。因此我们的旅游产品要进行优化升级,在提升山水观光产品文化内涵基础上,更多推出休闲度假、历史文化、商务会展、专项旅游等多元化复合型系列产品。山水不是人能雕琢的,但可以点缀弥补,增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亮点,使我们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实现更高价值的旅游目的。
另外,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市场开发,积极参与旅游国际合作和区域协作,加强与世界主要旅游机构、旅游协会、航空公司、跨国集团、客源地旅游业界合作关系,密切与港澳台旅游界、东盟经济贸易区的互动往来,大力发展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新领域。拓展桂林旅游的国际活动空间。
《商务周刊》:桂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主要是由国有企业为主,今后会不会推动更多的私营部门加入其中?
莫永清:目前桂林的旅游业从比重上不是以国有为主,但控制力以国有为主。不管国有还是民营,一定要注重规划、科学有序。
我认为,桂林的自然景观,一定要由政府控制在手中,这对保护资源、环境,实现桂林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漓江谁都可以经营,那就乱套了。“三山两洞一条江”都需要在经营中进行妥善保护,必须放在政府手里管理。人文景观产品可以是多元的,只要符合总体规划、符合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我们鼓励多种所有制的各类投资者进入开发经营。
《商务周刊》:对于桂林旅游产业的提升,我们看到您的紧迫心态很强,为什么?
莫永清:旅游是桂林的黄金品牌,是桂林的无形资产。桂林旅游抓不好,我们就是有愧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桂林旅游的重要地位和桂林领导者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而且,桂林旅游不仅是桂林自己的事情,还要放在全广西旅游龙头的地位去看。自治区党委、政府曾明确指出,广西要建设旅游强省,桂林要担负更大的责任。这不是我们要去充老大,而是从桂林的旅游资源、条件等各个方面来讲,桂林做得不好,就拉了广西的后腿。
桂林有很强的知名度,但现在的问题是,桂林旅游产业所产生的效益跟知名度不成比例,增加值、贡献率不大,发展速度和它应该产生的效益不吻合,产业的发展与人才、经营理念、产业整合不相匹配。所以我们务必要统一认识,进一步抓好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提高桂林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旅游,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城乡人民收入,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进一步提升桂林的城市品位,增强吸引力。要牢固树立旅游兴市的意识,因为历史和正在进行的实践证明,旅游业已成为桂林立得起、叫得响的王牌。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旅游开发必须注意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没有历史的文化无所谓现代文化。因此,如何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升级,通过产业优化来促进发展,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重要课题。桂林的旅游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付诸扎扎实实的行动,桂林的旅游业一定能实现第二次腾飞,桂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在这种平实而严谨之中,从市长到市委书记,4年多时间过去了,莫永清觉得自己已经彻彻底底是一个桂林人了。他走遍了桂林12县5区几乎每一个乡镇,当然,最熟悉的还是漓江两岸的每一处山水洞石。在莫永清心里,要实现最初的誓言,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和他的同事们及490万桂林人一起将漓江山水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吸引更多的世界游客流连于这片天地灵气造就的神往之地。
“旅游是桂林的黄金品牌,是桂林的无形资产。桂林旅游抓不好,我们就有愧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愧于老天爷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莫永清对《商务周刊》说这番话的时候,刚刚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手中接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牌匾——这只是桂林迈向“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愿景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7月份的桂林旅游人数也达到12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3%,漓江、冠岩、王城、象山、七星等景区都创下了单月接待游客的最高记录。但莫永清的表情依然严肃,他对旅游给桂林带来的发展绩效仍不满意——在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成绩他说的不多,不足却一口气数出七八条来:桂林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各种旅游要素存在配置和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市场深度开发和产业链的延伸不够,产业带动力也不强,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现象依然存在,游客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消费所产生的增加值占旅游增加值的比重不高,等等等等。
“我们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但我们对游客的旅游服务需求了解不够,还是靠山水吃饭。要做大做强桂林的旅游,我们不仅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更需要遵循规律,科学发展。”莫永清说,“桂林旅游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是第二次腾飞还是在此徘徊,这是对我们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检验,也是桂林百万民众等待的回答。”
《商务周刊》:“桂林山水甲天下”世人共知,目前在桂林三个产业中,旅游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莫永清:2005年是桂林旅游业取得历史性新成绩的一年。全市接待游客1205.08万人次,同比增长8.43%。其中入境旅游者100.09万人次,同比增长23.92%;国内游客1104.99万人次,同比增长7.21%。但如果从旅游对桂林社会经济应该起到的支柱性地位来看,目前差距还是很大的。去年桂林市GDP总值为536.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24.3%,第二产业占39.3%,第三产业占36.4%,实现旅游总收入57.95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了15.57%,但旅游对GDP的贡献率只有11%左右,如果按增加值来比,旅游业占的比例就更小了,最多6%。这显然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誉是不相匹配的。
旅游是桂林的王牌,有地方特色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备了做大做强的自然资源、悠久历史、人文底蕴。我们对桂林的定位,就是国际化的旅游城市,把旅游和旅游相关产业视为推动桂林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支柱产业。
但目前这张王牌还没有打好。首先,它的个头还太小,对经济的贡献和拉动效应远远没有充分发挥。第二,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不高,2005年来自旅游业的地方财政收入也就占地方财政收入盘子的6%—7%。第三,旅游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也不大,只有 1/3左右。
总体来讲,一个产业的培育有它自己的过程和规律。桂林旅游的现状证明,我们的培育和产业调整还没有到位,资源整合、深度开发、科学经营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推进。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国内外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产业链升级的先进经验,按规律办事,找到适合桂林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
《商务周刊》:现在担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曾经是研究体制改革非常著名的学者,他10多年前提出过推进改革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自己有什么?我们准备丢掉什么?针对桂林的旅游产业,您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
莫永清:我们今年年初发布了《桂林市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近中期目标是建设中国旅游强市,率先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并在2010年实现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完善,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功能综合发挥,旅游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提升和较快增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桂林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中国旅游强市。到2010年的具体经济指标是旅游总收入实现1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市GDP的10%以上;旅游就业岗位达到25万个。从中长期目标看,我们给桂林的定位是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山水文化体验之都。
山水文化是桂林的魂,而体验则是后天的,两者从文化匹配上是吻合的,能真正优化产业结构。正如我刚才所说,发展旅游,桂林本身有这样的优势,有自然和人文的顶级产品。三山两洞一条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自然风光;距今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甑皮岩古人类、以兴安灵渠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明朝的靖江王府,现代还有湘江战役纪念馆和烈士陵园,每一个时代都在桂林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的桂林,又有了“印象·刘三姐”等新的人文旅游景观,今后我们还要加强人文景观旅游产品的开发。
产品上要丰富,思路上更要更新。桂林旅游要上新台阶,就必须整合资源、错位经营,打造全新产业链。要上这个台阶,我们提出了“促进两个转变,实现五个增加”,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促进两个转变”,就是在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上,要从量的扩张向质量的飞跃转变,在保证游客人数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在组织游客旅游的方式上,要从以风景观光旅游为主向集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欣赏、休闲娱乐、会展和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多元化旅游模式转变,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国别游客的需求。“五个增加”,就是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加游客在桂林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桂林的消费支出,增加旅游业收入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
至于我们准备丢掉什么,或者说我们应着力改变什么,我想从我们还有哪些具体的不足说起。现在到桂林的旅游者基本都是冲桂林山水来的,比较放松,希望一天能多看些地方,再加上导游系统、分配机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在桂林旅游热热闹闹的背后,是走马观花,人流量很大,但在桂林当地产生的消费支出很少。2001—2005年,我们总共接待游客约5290万人次,年均增长约4%,年均收入的增长则只有3%。再看游客的人均消费。以2005年为例,全市接待游客1205.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95亿元,平均下来,每个游客在桂林消费仅480.88元,其中国内游客1104.9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76亿元,人均消费更少,仅350.77元。这一消费水平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基本相当,而桂林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一个人来这里旅游,要吃要住,还要进景点、买东西,这350元实在是一个太小的数字。
我们把旅游当作我们的支柱产业,但我们对游客的旅游服务需求了解不够。他们想看什么,需要什么,如何让他们在桂林多停一天,多花100元钱。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思考不够,实践总结不够,宣传策划也不够,赢利模式的创新就更少了。
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规律,一些人认为,要做大桂林的旅游,“一股就灵”,“一包就灵”,还认为可以“借船下海”、“借鸡生蛋”。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应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找准规律,把握规律,按客观规律、经济规律办事。
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这是我们的优势,今后5年桂林仍将倾力打造这一品牌。但这需要创新游览方式,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旅游体验,最大化发挥漓江等品牌的旗舰作用。虽然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创造得不多,多元化的特点还不够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细致地工作,比如要细分游客的旅游目的、消费层次和旅游方式,逐步从观光游览扩展到休闲度假,再到商务会展等更高附加值的旅游形式,增加高端消费比例。因此我们的旅游产品要进行优化升级,在提升山水观光产品文化内涵基础上,更多推出休闲度假、历史文化、商务会展、专项旅游等多元化复合型系列产品。山水不是人能雕琢的,但可以点缀弥补,增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亮点,使我们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实现更高价值的旅游目的。
另外,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市场开发,积极参与旅游国际合作和区域协作,加强与世界主要旅游机构、旅游协会、航空公司、跨国集团、客源地旅游业界合作关系,密切与港澳台旅游界、东盟经济贸易区的互动往来,大力发展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新领域。拓展桂林旅游的国际活动空间。
《商务周刊》:桂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主要是由国有企业为主,今后会不会推动更多的私营部门加入其中?
莫永清:目前桂林的旅游业从比重上不是以国有为主,但控制力以国有为主。不管国有还是民营,一定要注重规划、科学有序。
我认为,桂林的自然景观,一定要由政府控制在手中,这对保护资源、环境,实现桂林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漓江谁都可以经营,那就乱套了。“三山两洞一条江”都需要在经营中进行妥善保护,必须放在政府手里管理。人文景观产品可以是多元的,只要符合总体规划、符合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我们鼓励多种所有制的各类投资者进入开发经营。
《商务周刊》:对于桂林旅游产业的提升,我们看到您的紧迫心态很强,为什么?
莫永清:旅游是桂林的黄金品牌,是桂林的无形资产。桂林旅游抓不好,我们就是有愧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桂林旅游的重要地位和桂林领导者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而且,桂林旅游不仅是桂林自己的事情,还要放在全广西旅游龙头的地位去看。自治区党委、政府曾明确指出,广西要建设旅游强省,桂林要担负更大的责任。这不是我们要去充老大,而是从桂林的旅游资源、条件等各个方面来讲,桂林做得不好,就拉了广西的后腿。
桂林有很强的知名度,但现在的问题是,桂林旅游产业所产生的效益跟知名度不成比例,增加值、贡献率不大,发展速度和它应该产生的效益不吻合,产业的发展与人才、经营理念、产业整合不相匹配。所以我们务必要统一认识,进一步抓好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提高桂林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旅游,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城乡人民收入,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进一步提升桂林的城市品位,增强吸引力。要牢固树立旅游兴市的意识,因为历史和正在进行的实践证明,旅游业已成为桂林立得起、叫得响的王牌。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旅游开发必须注意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没有历史的文化无所谓现代文化。因此,如何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升级,通过产业优化来促进发展,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重要课题。桂林的旅游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付诸扎扎实实的行动,桂林的旅游业一定能实现第二次腾飞,桂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