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的品德课堂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自由,从而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归还儿童的话语权,唤醒其生命成长。这样的品德课堂彰显着对儿童立场的坚持,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更有利于儿童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这要求我们真正将儿童视为课堂主体,站在儿童的立场,构建深受儿童喜爱的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堂能否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呢?我们所设计的问题、活动、体验能不能朝向每一个儿童呢?由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一、多样的探究方式:呵护儿童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的品德课堂应当保护儿童的天性,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其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断探索广阔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电视里看世界》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根据自己的特长录制一期节目,在班上交流展示。笔者并未对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作详细要求,只是作出提示:大家可以自己录制,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既可以是自己的才艺展示,也可是自编自导的剧本展示。如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
学生们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立即展开了思考、讨论。一周后,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据笔者了解,学生在拍摄过程中非常用心,许多同学牺牲了周末玩耍时间,反复改写、录制自己的作品。无论作品质量如何,在录制过程中教学目标就已经达成了——孩子们对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感兴趣的现象进行了观察、记录、拍摄,班上喜欢电视、想尝试拍电视的同学更是找到了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从中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在鸿飞同学录制的节目中,他展现了很强的主持和应变能力,而仅靠每周两节的品德课,笔者很难发现他的这些特质。鸿飞也说,在这次节目录制中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自己。
教育的作用就是发现、唤醒和帮助,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唤醒每个孩子的潜能,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梦想。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当品德课堂真正站在了儿童立场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时,孩子未来的人生梦想就会越来越清晰,在探索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二、更多的展示机会:归还儿童的话语权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给予儿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每一个儿童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这样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为此,品德课堂应当将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逐步让给儿童,以便让儿童的声音、表情都处于开放自信的状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放心大胆地探索追问、质疑与评论。[1]如此,才能发展儿童的主体意识,帮助其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年级上册《班级制度大家定》一课教材中有这样一幅图:同桌之间划了一条“三八线”,旁白问道:你觉得这些同学的做法合适吗?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以小见大,从孩子们自幼儿园起便常见的“三八线”问题,延伸至班级制度,乃至日常生活,从而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四年级孩子知道画“三八线”的做法是不对的,但这一现象仍时有发生。于是,笔者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学生展开了关于“三八线”的辩论活动。这样的辩题源自儿童生活中曾经发生的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每一个学生都争相发言,据理力争,孩子们在言语交锋间闪烁着活力与机智、个性与思想的光芒。辩论结束后,笔者下发表格,请每一个学生整理自己的观点和听到的内容,分别以正方和反方观点罗列出来。由此,帮助儿童梳理观点,对“三八线”现象所折射的规则意识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提供了诸多教学活动方式,如阅读、讨论、辩论、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等。无论哪一种活动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儿童展示自我的机会。将话语权还给学生,使品德课堂成为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那么,他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更有自信心、成功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儿童未来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三、广阔的思维空间:唤醒儿童的生命成长
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儿童更是如此。没有身心自由,儿童就会失去了存在的本质。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设计的品德课堂,必须给予儿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才能唤醒其生命成长。
诸如《先辈业绩记心间》(六年级上册)等课题,旨在引导学生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教学中,许多品德课教师发现,无论是近代亦或是现代的屈辱抗争史,都很难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因为他们既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也缺少苦难经历,仅靠教师讲解和同学汇报,他们很难体会先辈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基于此,笔者设计了“缅怀先辈业绩、立志报效祖国”专题活动,请每一位学生任选一位英雄做深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英雄生平,找到其最突出的事迹,并反思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最后,将这些内容写成演讲稿。课堂上,每位同学先在小组内演讲,之后,每个小组推选出2名同学在班上演讲。这一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某位英雄的革命事迹,通过演讲分享又了解到更多的英雄事迹,情感不断积累,从而激发了发扬革命传统、报效祖国的情怀。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自由,还有活动方式的自由等。如开放式问题的设计,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创新思维空间。这样的品德课堂才是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释放着自由自在、愉悦积极的氛围,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让儿童无拘无束地增长智慧、涵养道德。
佐藤学教授曾说:“我心里放着的是一个一个学生,而不是所有人面目模糊的全班。”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更不需要一样。我们衷心期望,小学品德课程能够向着发现每一个学生、点亮每一个学生、推动每一个学生的方向温和而坚定地前进。
参考文献:
[1]姚玉琴,周海清.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5(08):19.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小学 山东滨州 2566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这要求我们真正将儿童视为课堂主体,站在儿童的立场,构建深受儿童喜爱的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堂能否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呢?我们所设计的问题、活动、体验能不能朝向每一个儿童呢?由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一、多样的探究方式:呵护儿童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的品德课堂应当保护儿童的天性,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其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断探索广阔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电视里看世界》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根据自己的特长录制一期节目,在班上交流展示。笔者并未对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作详细要求,只是作出提示:大家可以自己录制,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既可以是自己的才艺展示,也可是自编自导的剧本展示。如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
学生们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立即展开了思考、讨论。一周后,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据笔者了解,学生在拍摄过程中非常用心,许多同学牺牲了周末玩耍时间,反复改写、录制自己的作品。无论作品质量如何,在录制过程中教学目标就已经达成了——孩子们对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感兴趣的现象进行了观察、记录、拍摄,班上喜欢电视、想尝试拍电视的同学更是找到了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从中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在鸿飞同学录制的节目中,他展现了很强的主持和应变能力,而仅靠每周两节的品德课,笔者很难发现他的这些特质。鸿飞也说,在这次节目录制中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自己。
教育的作用就是发现、唤醒和帮助,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唤醒每个孩子的潜能,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梦想。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当品德课堂真正站在了儿童立场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时,孩子未来的人生梦想就会越来越清晰,在探索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二、更多的展示机会:归还儿童的话语权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给予儿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每一个儿童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这样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为此,品德课堂应当将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逐步让给儿童,以便让儿童的声音、表情都处于开放自信的状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放心大胆地探索追问、质疑与评论。[1]如此,才能发展儿童的主体意识,帮助其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年级上册《班级制度大家定》一课教材中有这样一幅图:同桌之间划了一条“三八线”,旁白问道:你觉得这些同学的做法合适吗?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以小见大,从孩子们自幼儿园起便常见的“三八线”问题,延伸至班级制度,乃至日常生活,从而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四年级孩子知道画“三八线”的做法是不对的,但这一现象仍时有发生。于是,笔者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学生展开了关于“三八线”的辩论活动。这样的辩题源自儿童生活中曾经发生的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每一个学生都争相发言,据理力争,孩子们在言语交锋间闪烁着活力与机智、个性与思想的光芒。辩论结束后,笔者下发表格,请每一个学生整理自己的观点和听到的内容,分别以正方和反方观点罗列出来。由此,帮助儿童梳理观点,对“三八线”现象所折射的规则意识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提供了诸多教学活动方式,如阅读、讨论、辩论、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等。无论哪一种活动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儿童展示自我的机会。将话语权还给学生,使品德课堂成为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那么,他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更有自信心、成功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儿童未来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三、广阔的思维空间:唤醒儿童的生命成长
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儿童更是如此。没有身心自由,儿童就会失去了存在的本质。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设计的品德课堂,必须给予儿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才能唤醒其生命成长。
诸如《先辈业绩记心间》(六年级上册)等课题,旨在引导学生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教学中,许多品德课教师发现,无论是近代亦或是现代的屈辱抗争史,都很难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因为他们既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也缺少苦难经历,仅靠教师讲解和同学汇报,他们很难体会先辈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基于此,笔者设计了“缅怀先辈业绩、立志报效祖国”专题活动,请每一位学生任选一位英雄做深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英雄生平,找到其最突出的事迹,并反思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最后,将这些内容写成演讲稿。课堂上,每位同学先在小组内演讲,之后,每个小组推选出2名同学在班上演讲。这一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某位英雄的革命事迹,通过演讲分享又了解到更多的英雄事迹,情感不断积累,从而激发了发扬革命传统、报效祖国的情怀。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自由,还有活动方式的自由等。如开放式问题的设计,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创新思维空间。这样的品德课堂才是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释放着自由自在、愉悦积极的氛围,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让儿童无拘无束地增长智慧、涵养道德。
佐藤学教授曾说:“我心里放着的是一个一个学生,而不是所有人面目模糊的全班。”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更不需要一样。我们衷心期望,小学品德课程能够向着发现每一个学生、点亮每一个学生、推动每一个学生的方向温和而坚定地前进。
参考文献:
[1]姚玉琴,周海清.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5(08):19.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小学 山东滨州 2566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