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nu9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的品德课堂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自由,从而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归还儿童的话语权,唤醒其生命成长。这样的品德课堂彰显着对儿童立场的坚持,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更有利于儿童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这要求我们真正将儿童视为课堂主体,站在儿童的立场,构建深受儿童喜爱的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堂能否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呢?我们所设计的问题、活动、体验能不能朝向每一个儿童呢?由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一、多样的探究方式:呵护儿童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的品德课堂应当保护儿童的天性,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其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断探索广阔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电视里看世界》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根据自己的特长录制一期节目,在班上交流展示。笔者并未对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作详细要求,只是作出提示:大家可以自己录制,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既可以是自己的才艺展示,也可是自编自导的剧本展示。如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
  学生们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立即展开了思考、讨论。一周后,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据笔者了解,学生在拍摄过程中非常用心,许多同学牺牲了周末玩耍时间,反复改写、录制自己的作品。无论作品质量如何,在录制过程中教学目标就已经达成了——孩子们对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感兴趣的现象进行了观察、记录、拍摄,班上喜欢电视、想尝试拍电视的同学更是找到了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从中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在鸿飞同学录制的节目中,他展现了很强的主持和应变能力,而仅靠每周两节的品德课,笔者很难发现他的这些特质。鸿飞也说,在这次节目录制中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自己。
  教育的作用就是发现、唤醒和帮助,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唤醒每个孩子的潜能,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梦想。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当品德课堂真正站在了儿童立场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时,孩子未来的人生梦想就会越来越清晰,在探索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二、更多的展示机会:归还儿童的话语权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给予儿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每一个儿童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这样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为此,品德课堂应当将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逐步让给儿童,以便让儿童的声音、表情都处于开放自信的状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放心大胆地探索追问、质疑与评论。[1]如此,才能发展儿童的主体意识,帮助其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年级上册《班级制度大家定》一课教材中有这样一幅图:同桌之间划了一条“三八线”,旁白问道:你觉得这些同学的做法合适吗?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以小见大,从孩子们自幼儿园起便常见的“三八线”问题,延伸至班级制度,乃至日常生活,从而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四年级孩子知道画“三八线”的做法是不对的,但这一现象仍时有发生。于是,笔者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学生展开了关于“三八线”的辩论活动。这样的辩题源自儿童生活中曾经发生的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每一个学生都争相发言,据理力争,孩子们在言语交锋间闪烁着活力与机智、个性与思想的光芒。辩论结束后,笔者下发表格,请每一个学生整理自己的观点和听到的内容,分别以正方和反方观点罗列出来。由此,帮助儿童梳理观点,对“三八线”现象所折射的规则意识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提供了诸多教学活动方式,如阅读、讨论、辩论、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等。无论哪一种活动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儿童展示自我的机会。将话语权还给学生,使品德课堂成为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那么,他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更有自信心、成功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儿童未来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三、广阔的思维空间:唤醒儿童的生命成长
  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儿童更是如此。没有身心自由,儿童就会失去了存在的本质。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设计的品德课堂,必须给予儿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才能唤醒其生命成长。
  诸如《先辈业绩记心间》(六年级上册)等课题,旨在引导学生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教学中,许多品德课教师发现,无论是近代亦或是现代的屈辱抗争史,都很难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因为他们既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也缺少苦难经历,仅靠教师讲解和同学汇报,他们很难体会先辈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基于此,笔者设计了“缅怀先辈业绩、立志报效祖国”专题活动,请每一位学生任选一位英雄做深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英雄生平,找到其最突出的事迹,并反思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最后,将这些内容写成演讲稿。课堂上,每位同学先在小组内演讲,之后,每个小组推选出2名同学在班上演讲。这一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某位英雄的革命事迹,通过演讲分享又了解到更多的英雄事迹,情感不断积累,从而激发了发扬革命传统、报效祖国的情怀。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自由,还有活动方式的自由等。如开放式问题的设计,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创新思维空间。这样的品德课堂才是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释放着自由自在、愉悦积极的氛围,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让儿童无拘无束地增长智慧、涵养道德。
  佐藤学教授曾说:“我心里放着的是一个一个学生,而不是所有人面目模糊的全班。”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更不需要一样。我们衷心期望,小学品德课程能够向着发现每一个学生、点亮每一个学生、推动每一个学生的方向温和而坚定地前进。
  参考文献:
  [1]姚玉琴,周海清.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5(08):19.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小学 山东滨州 2566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刻认识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新使命,拓宽专业发展视野;体认传播与培育法治理念的课程新要求,加强自身的公民素养;珍惜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新实践,不断突破专业发展瓶颈,修炼自身的专业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师德育专业化;教师专业素养  关 键 词G41  文献编码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11-00-04  自2016年以来,小学德育课程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题为《梦想的力量》的文章,读后令人感动和感慨。  文中的瑞恩是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当他在课文中得知非洲的儿童因为喝不到干净的水而生病甚至死亡后,产生了一个梦想:攒够70元钱给非洲的孩子打一口井。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回家找妈妈筹钱,但妈妈没有给他钱。他于是四处找活干,用自己的力量去挣钱,并且经常一干就是两个钟头,不怕苦不怕累。小小年纪的孩子,需要多大的决心支持才能有如此毅力啊
孙云晓:拯救男孩    2010年1月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披露了当下正在发生的,让家长、教师和公众深感震惊的一些事实和数据。本书的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我们往往关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其危机不断恶化而不为人所关注。”然而,面对“拯救男孩”的呼声,也有一些女性主义者提出疑问: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非要把男孩教育得“像个男孩
费尔巴哈曾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当前,人们认识到,教育是获得幸福的目的和手段,它不仅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更是伴随人终生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教育的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换句话说,为了学生的明天,意味着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为了学生的今天,意味
金心红在《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3期《教师惩罚学生的界线》一文中指出,教师惩罚学生需要把握好恰当的界线才能避免“不敢罚”和“胡乱罚”的现象。其中,教育性是最低界线,失去教育性的惩罚将滑向虐待;可接受性是理想界线,但理想的教育惩罚并不常见,因为它需要高超的教育智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更现实地基于有效性实施惩罚,所谓有效,是指惩罚措施与学生的过错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能够现实地 (至少教师认
摘 要物理学科中一些知识,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可以为其所用。依据管理活动的五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依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灵活运用物理学科中的“万有引力”“串联并联”“杠杆原理”“水的浮力”“热胀冷缩”等知识,能为班级管理开创一方新天地。  关 键 词班级管理;物理;班主任;班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
摘 要:在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今天,教育的责任重大,而对可能即将参与社会生活的初中生的生态教育尤其重要。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的生态道德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难以触及深层生态道德层面,难以适应未来的人类社会,难以深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不够贴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了提升初中生的生态素养,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制时,应渗透生态道德的深层理念,立足宽广视野,指向精神的提升,指向个体生活。  关键词:初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家校合作之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早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识。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既为广大中小学校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提供了指引,也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期的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足,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不断创新家校合作方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播报、图说规则、案例探究、理性思辨、模拟演练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感受“法”的庄严,理解“法”的内涵,激活法治生活体验,促进法治思维养成,形成法治认同,从而让法治教育有力度也有温度,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思维;法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10-00-04  “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给学校的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应对这种挑战,不少学校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改革班级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探索。2001年,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承担了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十多年来,“新基础教育”倡导的“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一直是先烈东小学班级管理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为使学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