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语文试卷,凸显新课程理念,注重人文素养的考查,同时又较好地表现出地域特色。研读整份试卷,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命题者在考生素质能力的考查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其中尤以作文题的设置,与前几年相比,为一可喜跨越。
一、五年的美丽嬗变
五年光阴,一道作文题完成从青涩到韵致的蜕变,实现从平凡到魅力的改变,演绎从充满生机和力量的蛹到美丽蝴蝶的华丽嬗变。
回顾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题,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年年稳中求新,力求有所突破。06年的话题作文“读”,延续了之前全国高考卷命题形式和风格,写作的范围和内容都很明确。全方位、多角度的“读”,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大的开放性。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发展与家庭与祖国的关系,是富有诗意且积极向上的。命题作文的形式,显示出由空泛的话题向集中立意的转移,写作的限制性开始加强。在此基础上,08年再次推出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引导学生不只是将视野投向社会,而且要形随心动。然而,诗意化的表达,偏重感性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文体的选择。09年,以叙议结合型材料“弯道超越”为主题的材料作文,注意到了向理性的回归,引导学生从生活、从社会出发,正确认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010年,以古诗《吴兴杂诗》为材料作文,意味着安徽高考作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顺利地踏上了新的台阶,反映出安徽作为新课改实验区教育发展的新境界。该题目的出现,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一则是它仍然延续了09年材料作文的走向,广大考生有足够的应对心理;二则是五年来,虽然作文题一直在稳中求变,可是一根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身”,重视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作文题的嬗变体现思想的嬗变。
二、多元、开放而理性
能否这样理解:近几年高考作文形式的变化,审题立意的方向,很好地为今年的作文铺垫造势;从考查的层面来说,完成了在能力层级上的跨越,实现了对人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吴兴杂诗》是一首哲理诗,诗意明朗,指向明确。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述联想谈体会,下笔是较容易的。然而要做到立意深刻,言之有物,有创新有个性,却非得有深厚的储备不可。
首先是多元化的立意方向。《吴兴杂诗》在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主要体现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考生只要能抓住这两句做文章,适度结合自身事例,或阐述因地制宜,或议论合理定位,或表现人尽其才,都是符合题意的。然而,在众人瞩目后两句的时候,不妨让眼光在诗歌的前两句“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稍作停留,思索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关联性,不难发现:四句的共性都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前两句更表现了人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为作文提供了新的角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对诗歌做深层解读,考生便不难确定立意的方向。
其次是对发散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考量。立意的多元化,文体的多样化,素材的生活化,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宿构套作在今年的作文题面前毫无博弈的机会,考生只有将目光投向社会,反观自我,从感性回归理性,才能写出精彩深刻而有个性的文章。如对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关系的认识,对个人社会责任和时代环境关系的思考,新时期90后新生代对人生的规划,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以及趋时观变……学生不仅可以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入手,时下的社会热点(如大学生就业、皖江城市带等)同样是入题的上好材料。
三、对教学的推动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安徽即将步入第六个年头,09年的高考试卷,已经鲜明地体现出新课改的先进思想,2010年试卷的命制,更坚定了“只有走教改之路才有出路”的理念。它启示我们:
1.牢固树立“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创设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争取让知识、社会和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
2.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软文化”(心灵、精神)为主导,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做有益的引导。
3.既要多渠道多层面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也要关注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防止因一味求新而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启发作用。
2010年高考跨越,离去,渐行渐远,2011年高考备战在感悟中启航。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第一中学;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一、五年的美丽嬗变
五年光阴,一道作文题完成从青涩到韵致的蜕变,实现从平凡到魅力的改变,演绎从充满生机和力量的蛹到美丽蝴蝶的华丽嬗变。
回顾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题,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年年稳中求新,力求有所突破。06年的话题作文“读”,延续了之前全国高考卷命题形式和风格,写作的范围和内容都很明确。全方位、多角度的“读”,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大的开放性。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发展与家庭与祖国的关系,是富有诗意且积极向上的。命题作文的形式,显示出由空泛的话题向集中立意的转移,写作的限制性开始加强。在此基础上,08年再次推出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引导学生不只是将视野投向社会,而且要形随心动。然而,诗意化的表达,偏重感性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文体的选择。09年,以叙议结合型材料“弯道超越”为主题的材料作文,注意到了向理性的回归,引导学生从生活、从社会出发,正确认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010年,以古诗《吴兴杂诗》为材料作文,意味着安徽高考作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顺利地踏上了新的台阶,反映出安徽作为新课改实验区教育发展的新境界。该题目的出现,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一则是它仍然延续了09年材料作文的走向,广大考生有足够的应对心理;二则是五年来,虽然作文题一直在稳中求变,可是一根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身”,重视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作文题的嬗变体现思想的嬗变。
二、多元、开放而理性
能否这样理解:近几年高考作文形式的变化,审题立意的方向,很好地为今年的作文铺垫造势;从考查的层面来说,完成了在能力层级上的跨越,实现了对人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吴兴杂诗》是一首哲理诗,诗意明朗,指向明确。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述联想谈体会,下笔是较容易的。然而要做到立意深刻,言之有物,有创新有个性,却非得有深厚的储备不可。
首先是多元化的立意方向。《吴兴杂诗》在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主要体现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考生只要能抓住这两句做文章,适度结合自身事例,或阐述因地制宜,或议论合理定位,或表现人尽其才,都是符合题意的。然而,在众人瞩目后两句的时候,不妨让眼光在诗歌的前两句“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稍作停留,思索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关联性,不难发现:四句的共性都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前两句更表现了人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为作文提供了新的角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对诗歌做深层解读,考生便不难确定立意的方向。
其次是对发散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考量。立意的多元化,文体的多样化,素材的生活化,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宿构套作在今年的作文题面前毫无博弈的机会,考生只有将目光投向社会,反观自我,从感性回归理性,才能写出精彩深刻而有个性的文章。如对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关系的认识,对个人社会责任和时代环境关系的思考,新时期90后新生代对人生的规划,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以及趋时观变……学生不仅可以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入手,时下的社会热点(如大学生就业、皖江城市带等)同样是入题的上好材料。
三、对教学的推动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安徽即将步入第六个年头,09年的高考试卷,已经鲜明地体现出新课改的先进思想,2010年试卷的命制,更坚定了“只有走教改之路才有出路”的理念。它启示我们:
1.牢固树立“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创设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争取让知识、社会和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
2.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软文化”(心灵、精神)为主导,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做有益的引导。
3.既要多渠道多层面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也要关注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防止因一味求新而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启发作用。
2010年高考跨越,离去,渐行渐远,2011年高考备战在感悟中启航。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第一中学;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