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多数鞋友来说,2019年都是煎熬的,2020年的方向在哪里,或未可知。让我们来盘点下这一年,在一定距离的后望中,捕捉不可确定的未来。
时尚化、年轻化成为产品品类中的主流
尽管前些年许多品牌都在讲“时尚化”和“年轻化”,但多留于方向和概念上,在款式上纠结,并没有从品类上突破。
当Z时代成为主流消费群体后,我们能看到从2018年到2019年消费市场上的变化。以巴黎世家为代表的运动老爹鞋、以匡威为代表的小白鞋、以Dr.Martens为代表的马丁靴、以Timberland、CAT为代表的工装鞋,从一个个小众品类变成主流年轻消费者的时尚宠儿,也成为了百丽、卓诗尼等主流品牌的主要品类。
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是,2019年国潮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是“时尚化”、“年轻化”成为产品主流的写照。
购物中心依然是传统鞋业品脾心中的痛
开店做生意,做的是流量生意,所以大家要抢好的铺位、好的商场。当流量风口偏向于购物中心时,这个线下渠道也便成为了品牌们追逐的焦点,但跨渠道的尴尬与阵痛,只能各品牌打落牙齿和血吞。
据统计,全国已有4000多座购物中心,从鞋业品牌的入驻率来看,远不如服装高。
以商场渠道为主的鞋类品牌,目前可见的是,百丽系正在慢慢向购物中心转移,但从业绩扣点模式变为租金模式后,压力增大,整体投入产出大概持平。
以街店渠道为主的温系品牌如奥康、意尔康、红蜻蜒等,虽然在购物中心的租金模式和街店没有区别,但是产品却不适应渠道,还在大力投入阶段。
拋开那些本就以购物中心为主流渠道的,如“多走路”等,传统鞋业品牌唯一在渠道变革中有所小成的是热风。它胜在产品变化、品类组合更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从整个零售业态的发展看,购物中心是所有鞋业品牌必须攻破的渠道,如何把握还看各家高招,但目测“打下购物中心”这一进程尚需时日。
马太效应,头部品牌龙头优势显著
2020年,依然会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可见的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各种资源向头部品牌倾斜,马太效应强烈,被淘汰的会越来越多。
运动品牌经历几轮淘汰后,安踏成为头部品牌,集团市值早已突破2000亿港元。2019财年还未收官就已提前发布盈利预喜:截至2019年12月底,安踏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增幅不少于45%(2018财年这一数字约为人民币41亿元),全年营收增幅预计超过35%。
百丽集团经历退市后的数字化转型和滔搏上市后,销售也已超过500亿规模。据了解,百丽品牌全渠道销售额2019年可实现同比增长10%,其中线上同比增长32%,线下同比增长6%。2019年双11期间,线上连续两年蝉联女鞋行业榜首,线下取得29%的高增长。
阿里前些天举办的“ONE”大会上也传递出,阿里系2020年的流量和资源将重点倾斜给线下头部品牌。
和品牌本身的趋势一样,代理零售商业也呈现集中度变高的趋势。
以运动类为例,前两大零售商滔搏运动和宝胜国际分别占据15.9%和11.6%的市场份额,行业第三名则仅1.4%。
过去的品牌竞争是硬碰硬的较量,而如今,资源的严重不对等、不对称作战,胜负立判。
黑科技成为“年轻化”、“未来感”支撑
2019年的爆款鞋中,“态极”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存在,成为首个突破10亿元销售的大单品,上演了一款鞋拯救一个企业的传说;2019年底,更是拿到了含金量超高的阿里颁发的“ONE新品创新奖”。
匹克也成功凭借这款鞋成为“科技新国潮”的优秀代表。
技术是永恒的动力,耐克的气垫鞋不断迭代,阿迪达斯独家的boost技术,前段时间李宁发布“星耀”跑鞋也在重点打科技DNA。
这几年,很多运动休闲品类的流行爆款,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通过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实现了外形上的个性化,功能上的轻、软、弹、透等。
科技的支撑,放大了鞋子的想象空间,让梦想到现实产生了更真切的潮流价值。
多数传统品牌下滑成为常态,区域品牌渐露峥嵘
自2016年开始,生意的经营逻辑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传统品牌尤其以温州鞋企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业绩开始呈现下滑状态,2018年、2019年更甚。
一方面,这些品牌没有跟上产品的潮流变化,某种程度可以说沦为“中老年鞋”的一个代名词;其次,渠道变革转型速度太慢,欠缺全域营销的思维和方法。
所谓“走老路到不了新世界”,对他们而言,各自驱动业绩增长的关键要素已经慢慢失去效力,传统的经营方式必须调整,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更有效。
自主品牌这些年在各区域市场蓬勃发展,尤其以贵州、山东、河南三地最为抢眼。
经历几年沉淀后,卡迪高、干佰莉、佰诗奴等品牌已经逐步开始跨区发展。各区域的龙头性品牌如贵州啄木鸟、河南豆豆屋、山东漫步佳人等,在本区域内的占有率、发展势头都在慢慢超越傳统的全国性品牌。
2020年,整体鞋行业预计依旧会在低迷中挣扎成长,除了百丽、安踏两大品牌仍将一骑绝尘外。结合任正非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方向大致正确,道路实时调整,持续精进以待云开见月明!
时尚化、年轻化成为产品品类中的主流
尽管前些年许多品牌都在讲“时尚化”和“年轻化”,但多留于方向和概念上,在款式上纠结,并没有从品类上突破。
当Z时代成为主流消费群体后,我们能看到从2018年到2019年消费市场上的变化。以巴黎世家为代表的运动老爹鞋、以匡威为代表的小白鞋、以Dr.Martens为代表的马丁靴、以Timberland、CAT为代表的工装鞋,从一个个小众品类变成主流年轻消费者的时尚宠儿,也成为了百丽、卓诗尼等主流品牌的主要品类。
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是,2019年国潮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是“时尚化”、“年轻化”成为产品主流的写照。
购物中心依然是传统鞋业品脾心中的痛
开店做生意,做的是流量生意,所以大家要抢好的铺位、好的商场。当流量风口偏向于购物中心时,这个线下渠道也便成为了品牌们追逐的焦点,但跨渠道的尴尬与阵痛,只能各品牌打落牙齿和血吞。
据统计,全国已有4000多座购物中心,从鞋业品牌的入驻率来看,远不如服装高。
以商场渠道为主的鞋类品牌,目前可见的是,百丽系正在慢慢向购物中心转移,但从业绩扣点模式变为租金模式后,压力增大,整体投入产出大概持平。
以街店渠道为主的温系品牌如奥康、意尔康、红蜻蜒等,虽然在购物中心的租金模式和街店没有区别,但是产品却不适应渠道,还在大力投入阶段。
拋开那些本就以购物中心为主流渠道的,如“多走路”等,传统鞋业品牌唯一在渠道变革中有所小成的是热风。它胜在产品变化、品类组合更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从整个零售业态的发展看,购物中心是所有鞋业品牌必须攻破的渠道,如何把握还看各家高招,但目测“打下购物中心”这一进程尚需时日。
马太效应,头部品牌龙头优势显著
2020年,依然会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可见的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各种资源向头部品牌倾斜,马太效应强烈,被淘汰的会越来越多。
运动品牌经历几轮淘汰后,安踏成为头部品牌,集团市值早已突破2000亿港元。2019财年还未收官就已提前发布盈利预喜:截至2019年12月底,安踏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增幅不少于45%(2018财年这一数字约为人民币41亿元),全年营收增幅预计超过35%。
百丽集团经历退市后的数字化转型和滔搏上市后,销售也已超过500亿规模。据了解,百丽品牌全渠道销售额2019年可实现同比增长10%,其中线上同比增长32%,线下同比增长6%。2019年双11期间,线上连续两年蝉联女鞋行业榜首,线下取得29%的高增长。
阿里前些天举办的“ONE”大会上也传递出,阿里系2020年的流量和资源将重点倾斜给线下头部品牌。
和品牌本身的趋势一样,代理零售商业也呈现集中度变高的趋势。
以运动类为例,前两大零售商滔搏运动和宝胜国际分别占据15.9%和11.6%的市场份额,行业第三名则仅1.4%。
过去的品牌竞争是硬碰硬的较量,而如今,资源的严重不对等、不对称作战,胜负立判。
黑科技成为“年轻化”、“未来感”支撑
2019年的爆款鞋中,“态极”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存在,成为首个突破10亿元销售的大单品,上演了一款鞋拯救一个企业的传说;2019年底,更是拿到了含金量超高的阿里颁发的“ONE新品创新奖”。
匹克也成功凭借这款鞋成为“科技新国潮”的优秀代表。
技术是永恒的动力,耐克的气垫鞋不断迭代,阿迪达斯独家的boost技术,前段时间李宁发布“星耀”跑鞋也在重点打科技DNA。
这几年,很多运动休闲品类的流行爆款,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通过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实现了外形上的个性化,功能上的轻、软、弹、透等。
科技的支撑,放大了鞋子的想象空间,让梦想到现实产生了更真切的潮流价值。
多数传统品牌下滑成为常态,区域品牌渐露峥嵘
自2016年开始,生意的经营逻辑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传统品牌尤其以温州鞋企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业绩开始呈现下滑状态,2018年、2019年更甚。
一方面,这些品牌没有跟上产品的潮流变化,某种程度可以说沦为“中老年鞋”的一个代名词;其次,渠道变革转型速度太慢,欠缺全域营销的思维和方法。
所谓“走老路到不了新世界”,对他们而言,各自驱动业绩增长的关键要素已经慢慢失去效力,传统的经营方式必须调整,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更有效。
自主品牌这些年在各区域市场蓬勃发展,尤其以贵州、山东、河南三地最为抢眼。
经历几年沉淀后,卡迪高、干佰莉、佰诗奴等品牌已经逐步开始跨区发展。各区域的龙头性品牌如贵州啄木鸟、河南豆豆屋、山东漫步佳人等,在本区域内的占有率、发展势头都在慢慢超越傳统的全国性品牌。
2020年,整体鞋行业预计依旧会在低迷中挣扎成长,除了百丽、安踏两大品牌仍将一骑绝尘外。结合任正非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方向大致正确,道路实时调整,持续精进以待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