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鞋业五大看点

来源 :服饰导报·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多数鞋友来说,2019年都是煎熬的,2020年的方向在哪里,或未可知。让我们来盘点下这一年,在一定距离的后望中,捕捉不可确定的未来。
  时尚化、年轻化成为产品品类中的主流
  尽管前些年许多品牌都在讲“时尚化”和“年轻化”,但多留于方向和概念上,在款式上纠结,并没有从品类上突破。
  当Z时代成为主流消费群体后,我们能看到从2018年到2019年消费市场上的变化。以巴黎世家为代表的运动老爹鞋、以匡威为代表的小白鞋、以Dr.Martens为代表的马丁靴、以Timberland、CAT为代表的工装鞋,从一个个小众品类变成主流年轻消费者的时尚宠儿,也成为了百丽、卓诗尼等主流品牌的主要品类。
  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是,2019年国潮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是“时尚化”、“年轻化”成为产品主流的写照。
  购物中心依然是传统鞋业品脾心中的痛
  开店做生意,做的是流量生意,所以大家要抢好的铺位、好的商场。当流量风口偏向于购物中心时,这个线下渠道也便成为了品牌们追逐的焦点,但跨渠道的尴尬与阵痛,只能各品牌打落牙齿和血吞。
  据统计,全国已有4000多座购物中心,从鞋业品牌的入驻率来看,远不如服装高。
  以商场渠道为主的鞋类品牌,目前可见的是,百丽系正在慢慢向购物中心转移,但从业绩扣点模式变为租金模式后,压力增大,整体投入产出大概持平。
  以街店渠道为主的温系品牌如奥康、意尔康、红蜻蜒等,虽然在购物中心的租金模式和街店没有区别,但是产品却不适应渠道,还在大力投入阶段。
  拋开那些本就以购物中心为主流渠道的,如“多走路”等,传统鞋业品牌唯一在渠道变革中有所小成的是热风。它胜在产品变化、品类组合更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从整个零售业态的发展看,购物中心是所有鞋业品牌必须攻破的渠道,如何把握还看各家高招,但目测“打下购物中心”这一进程尚需时日。
  马太效应,头部品牌龙头优势显著
  2020年,依然会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可见的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各种资源向头部品牌倾斜,马太效应强烈,被淘汰的会越来越多。
  运动品牌经历几轮淘汰后,安踏成为头部品牌,集团市值早已突破2000亿港元。2019财年还未收官就已提前发布盈利预喜:截至2019年12月底,安踏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增幅不少于45%(2018财年这一数字约为人民币41亿元),全年营收增幅预计超过35%。
  百丽集团经历退市后的数字化转型和滔搏上市后,销售也已超过500亿规模。据了解,百丽品牌全渠道销售额2019年可实现同比增长10%,其中线上同比增长32%,线下同比增长6%。2019年双11期间,线上连续两年蝉联女鞋行业榜首,线下取得29%的高增长。
  阿里前些天举办的“ONE”大会上也传递出,阿里系2020年的流量和资源将重点倾斜给线下头部品牌。
  和品牌本身的趋势一样,代理零售商业也呈现集中度变高的趋势。
  以运动类为例,前两大零售商滔搏运动和宝胜国际分别占据15.9%和11.6%的市场份额,行业第三名则仅1.4%。
  过去的品牌竞争是硬碰硬的较量,而如今,资源的严重不对等、不对称作战,胜负立判。
  黑科技成为“年轻化”、“未来感”支撑
  2019年的爆款鞋中,“态极”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存在,成为首个突破10亿元销售的大单品,上演了一款鞋拯救一个企业的传说;2019年底,更是拿到了含金量超高的阿里颁发的“ONE新品创新奖”。
  匹克也成功凭借这款鞋成为“科技新国潮”的优秀代表。
  技术是永恒的动力,耐克的气垫鞋不断迭代,阿迪达斯独家的boost技术,前段时间李宁发布“星耀”跑鞋也在重点打科技DNA。
  这几年,很多运动休闲品类的流行爆款,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通过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实现了外形上的个性化,功能上的轻、软、弹、透等。
  科技的支撑,放大了鞋子的想象空间,让梦想到现实产生了更真切的潮流价值。
  多数传统品牌下滑成为常态,区域品牌渐露峥嵘
  自2016年开始,生意的经营逻辑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传统品牌尤其以温州鞋企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业绩开始呈现下滑状态,2018年、2019年更甚。
  一方面,这些品牌没有跟上产品的潮流变化,某种程度可以说沦为“中老年鞋”的一个代名词;其次,渠道变革转型速度太慢,欠缺全域营销的思维和方法。
  所谓“走老路到不了新世界”,对他们而言,各自驱动业绩增长的关键要素已经慢慢失去效力,传统的经营方式必须调整,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更有效。
  自主品牌这些年在各区域市场蓬勃发展,尤其以贵州、山东、河南三地最为抢眼。
  经历几年沉淀后,卡迪高、干佰莉、佰诗奴等品牌已经逐步开始跨区发展。各区域的龙头性品牌如贵州啄木鸟、河南豆豆屋、山东漫步佳人等,在本区域内的占有率、发展势头都在慢慢超越傳统的全国性品牌。
  2020年,整体鞋行业预计依旧会在低迷中挣扎成长,除了百丽、安踏两大品牌仍将一骑绝尘外。结合任正非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方向大致正确,道路实时调整,持续精进以待云开见月明!
其他文献
时尚圈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什么明星街拍同款、影视剧同款,往往都是流量爆款。尤其是某些潮牌,整个联名定制就显得根正苗红,往往受到热捧。而在其背后,联名鞋款的“爆款”路径如何走?  一 联名鞋款凭啥这么火?  说到联名鞋款,总是给人的感觉是奢侈大牌与街头潮牌联姻的结果,从相爱相杀到强强联手,刺激一轮又一轮的消费高潮。  1限量、高价  联名款是刺激销量的好方法之一。因为联名鞋款往往标榜“限量”、“高价
期刊
没有客流就没有人气,没有人气就没有业绩,没有业绩就没有士气,没有了士气,鞋店就不能生存下去。  那么,新开业的鞋店,如何在短时间内引爆客流?  业绩恶化的鞋店,如何复活原动力?  无论是新店还是跌落到谷底的老店,引爆客流,提高门店交易量,要在何处下足功夫?要采取什么行动,改变现状?  答:  既不能无底限的打折促销,也不用煞费苦心炒作热点,更不用花巨资翻修门店,而是经营者要创建机制。  所谓机制,
期刊
网络上关于“时尚买手”的干货文章,多数讲的是采购型买手的工作内容,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产品研发型买手。  鞋类研发型买手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参见表1。这是根据我们公司客户部、开发部内部人员结构、工作流程而做的研發型买手的工作内容。  在原版鞋采购之初,需要对单品进行分析,参见表2,再确定是否进行采买,以及再进行开发、生产。  总结出前一年的销售情况,畅销款和滞销款的分析情况,也可作为开发分析的依据。
期刊
在一条街上,你的店跟竞争对手的店相隔只有100米,你们店铺面积差不多,开店年限也差不多,可是对面每天看起来人流如织,而你家的店却门可罗雀。为什么??因为人家的店更有“感觉”!  顾客购买消费,都是凭自己的最终感觉来判断选择,感觉谁好,就选择谁。所以,要让顾客决定来我的店消费,必须要满足他的这些感觉:  1、感觉店里恰好有他想要的产品;  2、感觉在这里买,性价比就是高,品质好,价格合理,每次消费都
期刊
对于如何引流,每个门店拥有的资源和面对的市场环境都不一样,甚至有些差距还非常大。例如,有的门店有专门的线上团队,线上引流的优化可能是他需要的,有的门店可能根本没有人员、技术和精力,让他搞线上引流就不太现实了。对于如何引流,他们需要的答案自然是完全不同了。  那么,如何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门店的引流方式,进而来解决如何引流这个问题?  我的方法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如何引流这个泛泛的问题转化成多个非常
期刊
灵溪镇鞋业零售调查  灵溪镇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浙闽交界处,商业非常集中,以江湾路、大门路、望鹤路、莲池路、城中街、仁英路等六条路组成当地最为繁华的商业区。前五条街被当地人成为“五街、四街、三街、二街、一街”,仁英路贯穿五条街道,把整个商业区连为一体。鞋业零售网点也主要分布于此。另外,在华侨路、人民大道、河滨西路等处也有零售网点分布。  鞋店零售业态较为分散  灵溪镇虽然整体商业
期刊
在某鞋品牌月度总结会上,由于销售业绩不理想,唐主管很不高兴,要求手下的店长们找出各自店铺业绩差的原因并提交解决方案。在会议上,唐主管以“八戒店”和“悟空店”为例,要求大家一起找出两家店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業绩提升点在哪里。  先来看这两店的销售数据:  算出销售额之后,唐主管让大家进一步分析店铺存在的问题并提炼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于是大家开始七嘴八舌进行讨论,最后唐主管把大家看到的点,进行汇总,得出以
期刊
12月14日,第二届智慧商业高峰论坛在四川大学商学院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以“新时代新数据新品牌”为主题,齐聚三百余名商界领袖、行业专家学者、相关单位代表、商学院在校学生和校友,聚焦新时代新经济发展热点和企业转型升级难点,旨在探讨分享数字时代背景下商业增长、业务创新以及品牌营销之道。  本刊创始人范玉杰先生应邀参加。  四川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邓富民教授发表开幕致辞,本届论坛以“新时代新数据新品牌
期刊
时间倒回20年前的2000年,那一年对于中国鞋业市场来说,年度字是“缺”,到处缺产品、缺渠道、缺品牌,但不缺的是机会;对于中国鞋业品牌来说,年度字是“崛”,许许多多的鞋业名牌就是从那一年崛起。  而到了2020年,市场年度字应该是“混”,到处是混乱和混沌状况;对于中国鞋业品牌或鞋企决策者来说,年度字是“茫”,困惑和茫然,甚至觉得未来希望很渺茫。  最近几年来,随着新的消费群成长和各种科技手段的大量
期刊
“三来一补”  没有官方史料明确记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鞋厂发迹于何时何地。传闻中的“第一”是1979年创办于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的一家名为“行乐鞋厂”的“三来一补”鞋厂。  据当地人回忆,行乐鞋厂是一个跑香港的厚街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中,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创办的,他的名字已无人记得。当时他在厚街珊美村租了一块场地,雇佣了60多个本地人,搞起了“三来一补”,主要生产男式皮革鞋。  行乐鞋厂的探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