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与时俱进,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对语文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是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关键词]语文 教学模式 学习 运用
毕业那年正式给学生上课前,学校多次组织我们这些新手去观摩一些有经验老师的优质课,最后还让这些老师分学科给我们总结经验,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语文组一位很有威望的老教师对我们反复的告诫:一堂新课的讲授一定要按照“板书课题—解题—介绍作者—交待时代背景—生字词教学—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小结写作方法—练习指导”这样的结构进行,否则就会条理不清。我们如获至宝,一字不落的将之记在本子上,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按之去做。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教学相长,我对语文及语文课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当初老教师传授的“法宝”冠以专业术语即为教学模式,而它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进行,现早已“面目全非”了。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能帮助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优效性、参照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因此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模式,有利于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而语文作为一门最灵活的学科,是千变万化的。它的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时时处处体现着时代的特点。所以,语文教学模式一直是在倍受关注中发展变化的。
解放前很长一段时间“ 复习— 预习— 教授—整理— 应用”这么一个从德国引进的赫尔巴特语文教学模式,曾对我国语文教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50年代,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搬来了凯洛夫教育学,课堂教学有了一套固定的结构模式,即“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这套模式,对以传授知识性为主的认知性课程是适用的,对以感悟为主的语文教学并不适用,但照样搬进了语文课堂。后又因北京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讲授《红领巾》一课受到专家的肯定,出现了“《红领巾》教学法”,形成了一套语文教学特有的模式,即“介绍时代背景 —分段并概括段意 —归纳中心思想 —分析写作特点”。这套模式,既有语文学科的个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加上教学参考书的强化导向, 迅速被广大语文教师接受并奉为定法,长时间统治着语文教学课堂,甚至至今仍有人使用。其结果是教师独霸讲堂,学生万马齐暗,语文失去魅力,学生把学习语文看成苦差使,“喂”而不吃,“填”而不进,使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到了非改革不行的地步。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把语文教学模式太“模式化”了,试想一下,不管任何一种形状的木料,你不管其粗细长短圆扁曲直,都试图切割成四平八稳的木条这可能吗?而一些教师选择的教学模式就是一枚固定不变的图章,在语文课堂上周而复始的盖来盖去,它窒息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难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让语文教学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一大批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开始试验一些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模式,并总结后向外推广。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钱梦龙老先生提出的“三主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魏书生老师提出的“语文六部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还有李敬尧老师的“导学六步法”;洪镇涛老师的“五部教学法”;等等。这些语文教学模式无不鲜明的体现着创造者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个性特征,令人钦佩和叹服。它们激活了当时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有力推动了当代语文教学的发展。
在新旧世纪更替之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体验式学习,重视学习个体内省体察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要依据语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所选课文的特点,自己独立学习,独立感受、品味、鉴赏,它强调体验的个人色彩、个性特征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内化知识,提升自我精神境界。这种教学模式,不追求传统的所谓的统一目标,要使人人获得个人独特体验和尝试成功的喜悦。又如研究性学习,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模式,它是类似科学研究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与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研究性的课题,由教师指导并提供相关资料,学生自我调查、访问,独立自主地展开探究,形成不同的观点,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在班级交流、辩论,最后写出研究报告。这种教学模式,重过程不重结果,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还有“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主体”语文教学模式、“自学、导读、训练”的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当代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和一套套新教材的出版,近些年语文界开始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其中彻底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言论很流行,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发展到今天,它的涵义越来越大,不应该再有什么模式。
我认为以上观点同死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模式一样,分别走向一个问题的两个极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肯定有落后的成分,但也不可全盘否认。比如钱梦龙的“三主”模式,其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昨天是,今天是,而且明天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准则。很多人可能对教学模式这个词的含义理解不清,通俗地说,一个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他的教学中总有一些稳定的东西,这是在一定教学观念支配下,对教学程序、方法、手段、过程等的习惯选择,我认为这些东西即是模式,所不同的是有些教师对此以理性的概括,而更多的则没有。如果将一堂堂具体的课比作一个人的一件件衣服—有衬衣、西装、夹克、羊毛衫等等,尽管款式不一,色彩多样,质地各异,但有些东西是恒定的,那就是衣服的尺寸,这“尺寸”就是这个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不可能没模式,只是优秀的教学模式,其理念是先进的,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古人讲:“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定法。”由此我们可以说:不固定使用某一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乃是最好的模式。在教学中,我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是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也就是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具体情况”可以指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以及对学生不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等。
比如说,同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又各有其特点。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感和音乐感强,是最适宜朗读的文学体裁,所以诗歌鉴赏教学我一般采用“朗读—解读—味读—吟诵”的教学模式,使其每一步都离不开“读”。散文虽也有类似诗歌的意境美,但它在题材、结构和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运用上是比较灵活的,比如同是朴素的风格,有的通俗平易,有的清淡雅致,只有通过反复的品味与比较,才可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所以我一般选择“预习—品味—比较—总结”的教学模式。而小说和戏剧都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它可能会吸引学生不由自主地去读,但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科学评价,所以对小说则可采用“通读—精读—研读—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对作品有大体的把握,又可通过“精彩片断”的精读来分析人物、环境和情节,以科学的评价作品中的人与事,以达到对鉴赏能力的培养。而戏剧欣赏的教学则可选择“赏文—观戏—比较—评价”的模式,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上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以便科学的评价,发表创造性意见。
同是文言文,老师可一改过去串讲主宰课堂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全新的教学模式,比如《狼》这一课,易采取“一读(读懂词意)—二读(读顺句子)— 三读(读评故事)—四读(品读意味)—五读(演读情境)”的“五读”教学模式。比如《卖炭翁》,可运用:学生朗读—一说(说译文)— 二说(析文句)—三说 (品字词)—四说(作想象)。对《〈论语〉十则》的教学则可采用“赛读课文— 质疑问难—背读课文— 梳理课文”的模式。
对一般的自读课文,一般应采用“指导学生阅读,圈点,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主题;然后再要求学生回过头去读老师补充介绍的有关文章,加以比较鉴别、思考;最后是熟读,仿写”的三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些训练则采用“自读--拟题--讨论--解答--点拨--积累--运用”的七步教学模式。
对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笔者认为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更要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的基础上。模式的规律应该是: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充分参与学习才能提高效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情景的创设者、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引发学生“乐学”“愿学”,促使学生“能学”“会学”。
总之, 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与运用,都是为了高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相对于教学目的,教学模式发展是手段和途径。条条大路通罗马,走向目标的途径绝不止一条。语文教学模式应该百花齐放,而不应一枝独秀。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固然包含着科学成分,具有普遍意义,但教师劳动的本质在于创造,有个性才有生命,何况,语文教学的内容千姿百态,教与学的主体千差万别,怎一个模式了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模式的运用也必须因文制宜,因课取式。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上活了。如果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所有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厚此薄彼,独尊一式,无异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国教育学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4]桂林市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组编写,《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3.2
[5]于漪著,《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6]方展画主编,《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评述》[M],浙江教育出版社
[7]乔以斯,威尔著,《教学模式》[M],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河南商丘)
[关键词]语文 教学模式 学习 运用
毕业那年正式给学生上课前,学校多次组织我们这些新手去观摩一些有经验老师的优质课,最后还让这些老师分学科给我们总结经验,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语文组一位很有威望的老教师对我们反复的告诫:一堂新课的讲授一定要按照“板书课题—解题—介绍作者—交待时代背景—生字词教学—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小结写作方法—练习指导”这样的结构进行,否则就会条理不清。我们如获至宝,一字不落的将之记在本子上,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按之去做。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教学相长,我对语文及语文课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当初老教师传授的“法宝”冠以专业术语即为教学模式,而它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进行,现早已“面目全非”了。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能帮助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优效性、参照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因此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模式,有利于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而语文作为一门最灵活的学科,是千变万化的。它的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时时处处体现着时代的特点。所以,语文教学模式一直是在倍受关注中发展变化的。
解放前很长一段时间“ 复习— 预习— 教授—整理— 应用”这么一个从德国引进的赫尔巴特语文教学模式,曾对我国语文教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50年代,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搬来了凯洛夫教育学,课堂教学有了一套固定的结构模式,即“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这套模式,对以传授知识性为主的认知性课程是适用的,对以感悟为主的语文教学并不适用,但照样搬进了语文课堂。后又因北京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讲授《红领巾》一课受到专家的肯定,出现了“《红领巾》教学法”,形成了一套语文教学特有的模式,即“介绍时代背景 —分段并概括段意 —归纳中心思想 —分析写作特点”。这套模式,既有语文学科的个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加上教学参考书的强化导向, 迅速被广大语文教师接受并奉为定法,长时间统治着语文教学课堂,甚至至今仍有人使用。其结果是教师独霸讲堂,学生万马齐暗,语文失去魅力,学生把学习语文看成苦差使,“喂”而不吃,“填”而不进,使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到了非改革不行的地步。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把语文教学模式太“模式化”了,试想一下,不管任何一种形状的木料,你不管其粗细长短圆扁曲直,都试图切割成四平八稳的木条这可能吗?而一些教师选择的教学模式就是一枚固定不变的图章,在语文课堂上周而复始的盖来盖去,它窒息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难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让语文教学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一大批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开始试验一些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模式,并总结后向外推广。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钱梦龙老先生提出的“三主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魏书生老师提出的“语文六部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还有李敬尧老师的“导学六步法”;洪镇涛老师的“五部教学法”;等等。这些语文教学模式无不鲜明的体现着创造者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个性特征,令人钦佩和叹服。它们激活了当时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有力推动了当代语文教学的发展。
在新旧世纪更替之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体验式学习,重视学习个体内省体察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要依据语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所选课文的特点,自己独立学习,独立感受、品味、鉴赏,它强调体验的个人色彩、个性特征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内化知识,提升自我精神境界。这种教学模式,不追求传统的所谓的统一目标,要使人人获得个人独特体验和尝试成功的喜悦。又如研究性学习,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模式,它是类似科学研究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与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研究性的课题,由教师指导并提供相关资料,学生自我调查、访问,独立自主地展开探究,形成不同的观点,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在班级交流、辩论,最后写出研究报告。这种教学模式,重过程不重结果,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还有“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主体”语文教学模式、“自学、导读、训练”的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当代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和一套套新教材的出版,近些年语文界开始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其中彻底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言论很流行,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发展到今天,它的涵义越来越大,不应该再有什么模式。
我认为以上观点同死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模式一样,分别走向一个问题的两个极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肯定有落后的成分,但也不可全盘否认。比如钱梦龙的“三主”模式,其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昨天是,今天是,而且明天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准则。很多人可能对教学模式这个词的含义理解不清,通俗地说,一个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他的教学中总有一些稳定的东西,这是在一定教学观念支配下,对教学程序、方法、手段、过程等的习惯选择,我认为这些东西即是模式,所不同的是有些教师对此以理性的概括,而更多的则没有。如果将一堂堂具体的课比作一个人的一件件衣服—有衬衣、西装、夹克、羊毛衫等等,尽管款式不一,色彩多样,质地各异,但有些东西是恒定的,那就是衣服的尺寸,这“尺寸”就是这个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不可能没模式,只是优秀的教学模式,其理念是先进的,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古人讲:“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定法。”由此我们可以说:不固定使用某一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乃是最好的模式。在教学中,我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是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也就是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具体情况”可以指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以及对学生不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等。
比如说,同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又各有其特点。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感和音乐感强,是最适宜朗读的文学体裁,所以诗歌鉴赏教学我一般采用“朗读—解读—味读—吟诵”的教学模式,使其每一步都离不开“读”。散文虽也有类似诗歌的意境美,但它在题材、结构和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运用上是比较灵活的,比如同是朴素的风格,有的通俗平易,有的清淡雅致,只有通过反复的品味与比较,才可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所以我一般选择“预习—品味—比较—总结”的教学模式。而小说和戏剧都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它可能会吸引学生不由自主地去读,但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科学评价,所以对小说则可采用“通读—精读—研读—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对作品有大体的把握,又可通过“精彩片断”的精读来分析人物、环境和情节,以科学的评价作品中的人与事,以达到对鉴赏能力的培养。而戏剧欣赏的教学则可选择“赏文—观戏—比较—评价”的模式,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上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以便科学的评价,发表创造性意见。
同是文言文,老师可一改过去串讲主宰课堂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全新的教学模式,比如《狼》这一课,易采取“一读(读懂词意)—二读(读顺句子)— 三读(读评故事)—四读(品读意味)—五读(演读情境)”的“五读”教学模式。比如《卖炭翁》,可运用:学生朗读—一说(说译文)— 二说(析文句)—三说 (品字词)—四说(作想象)。对《〈论语〉十则》的教学则可采用“赛读课文— 质疑问难—背读课文— 梳理课文”的模式。
对一般的自读课文,一般应采用“指导学生阅读,圈点,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主题;然后再要求学生回过头去读老师补充介绍的有关文章,加以比较鉴别、思考;最后是熟读,仿写”的三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些训练则采用“自读--拟题--讨论--解答--点拨--积累--运用”的七步教学模式。
对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笔者认为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更要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的基础上。模式的规律应该是: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充分参与学习才能提高效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情景的创设者、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引发学生“乐学”“愿学”,促使学生“能学”“会学”。
总之, 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与运用,都是为了高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相对于教学目的,教学模式发展是手段和途径。条条大路通罗马,走向目标的途径绝不止一条。语文教学模式应该百花齐放,而不应一枝独秀。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固然包含着科学成分,具有普遍意义,但教师劳动的本质在于创造,有个性才有生命,何况,语文教学的内容千姿百态,教与学的主体千差万别,怎一个模式了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模式的运用也必须因文制宜,因课取式。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上活了。如果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所有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厚此薄彼,独尊一式,无异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国教育学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4]桂林市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组编写,《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3.2
[5]于漪著,《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6]方展画主编,《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评述》[M],浙江教育出版社
[7]乔以斯,威尔著,《教学模式》[M],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河南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