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少从事早期教育的人认为,应当从新生儿开始。实际上新生儿已经有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可以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日本心理学家木树久一先生指出,儿童智力发展遵循着递减的法则,即一个具有i00度智力发展可能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理想的教育,成人后有可能达到i00度的智力;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则充其量只能具备80度智力;10岁才开始教育,就只能具备60度智力了,放任不管,也许臾能具备20或30度智力。这说明:教育开始得越早,发掘潜在能力的比例越高,儿童智力的发展越迅速、健全。然而,对牙牙学语的婴幼儿怎样去进行智力培育呢?
锻炼五官 人是通过五官来认识世界的。孩子的视、听、嗅、味、触觉愈发达,认识世界的能力就愈发展。因此,要尽早给婴儿提供声音、形状、颜色、气味等各种刺激。一般来说,可以为一、二个月的婴儿多创造昕、看、摸的机会;给三个月以上的婴儿每天听2、3分钟柔和的音乐,并在每月变动一次乐曲,逐渐延长听音乐的时间(视婴儿兴趣而定,最长可达10分钟),可随乐曲节拍摇动孩子的双手或身体。要有计划的让婴儿看不同颜色的东西,抓摸发响的玩具,注视东西的移动,以训练婴儿感觉的灵活性。还可以在墙上贴些图画,指点让孩子认识,然后只讲东西的名称由孩子看或指出。
训练动作 婴儿的神经,肌肉、骨骼是按从头到脚、从内向外的顺序逐步成熟的,因而动作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从抬头、翻身、坐、爬、站到走、蹲、跑、跳,从无目的地挥动手臂、抓握、拇指与食指配合的拿东西到学会用匙、端碗、推车、握笔,每一新动作的掌握都在智力发展上前进一步。
父母不能抑制孩子好动的天性,而是要略为提前地为孩子各种活动创造机会。从婴儿一个多月起就可以让孩子握住成人的拇指,成人轻握孩子手腕,作两臂前举、平举的动作,再握住孩子的两脚作上举的动作,各二次;五、六个月的婴儿,可以让他抓住成人的手站很短时间,或作跳跃动作,每天练8~5次。孩子会站以后,让他扶着东西,推着板凳开始学移步;会走以后,可以通过游戏让他练习拍手点头踏脚,作小鸡下蹲啄食、学小鸟飞等,促进手脚协调的运动。
婴儿学动作有一个练习的过程,成人不能性急。可以在8、4个月婴儿的床头挂一些鲜明或发响的玩具,引起婴儿的注意,当他偶然用手碰到或抓着了用嘴咬时,便得到了手指及嘴部触觉的兴奋,以后一看见东西就想抓,多次抓握的成功,便会产生有目的地一抓就牢的眼手协调动作。这种练习很有意义,从来很少练习机会的婴儿可能到8个月左右还不能眼手协调地抓握悬挂着的玩具。走路也是这样,由于婴儿体质的强弱和练习机会的多寡,独立行走的时间就有早有晚,父母要耐心鼓励,用游戏的方法启发婴儿学走,而不要强迫叱责。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父母应当给孩子在阳光、空气下充分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爬、走、追、跑,养成活泼的性格。反之,久坐不动的婴儿,手脚迟笨、目光呆滞,容易哭闹和发育不良。
尽早教说话三个月的健康婴儿就开始会咿呀发声,六、七个月已经能模仿说一、二个字音,听懂一些简单的话,一岁多的婴儿会说不少生活中常用的词,如“帽帽”、“亮亮”、“鸡鸡”之类,能知道自己的名字,会称呼成人,还会把语言和具体的东西联系起来,会指点娃娃的眼、耳、口、鼻的位置,说出玩具的名称。因为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学说话的积极性特别高,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教他适当的语言,如。“看!白饭、青菜、肉,宝宝快来吃。”“你的小手在哪里?伸出来给妈妈看看”。同时,尽量让孩子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而不要用哭声和动作代替语言。可以常常向孩子提问:这是什么?××在哪里?不会说的话,让孩子跟成人模仿一遍,千万不要迁就孩子,猜测他的意图,使孩子不能多练习。在两岁前,成人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此要提倡讲普通话,说话时要口齿清楚,发音正确,语句连贯。对孩子口吃或发音错误,不要感到好玩而学着讲,要逐步给以纠正。父母要注意丰富孩子的词汇,帮助他掌握对成人的各种称呼,物件和动作的名称、以及一些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颜色等)、量词(一双鞋、一条裤子、一件大衣等)等。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培养好奇心两岁左右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喜欢问东问西,父母要耐心回答,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要启发他们动脑筋,如买了新书先让孩子看图片、想内容,自己讲出看到的是些什么,然后再听成人讲;或提出问题让孩子去看、去想。还可用几张图片讲故事,然后颠倒顺序让孩子重挑,自己编故事,或用几样玩具排一行,拿走一样,让孩子想想什么不见了,对二、三岁的孩子来说,玩具和图片有特殊的魅力。玩具并不是越贵越好,成人眼中的废物,如大小不同的盒子、棍子、纸片、术块,五颜六色的瓶盖,能拆能搭的积术,再加上一些动物和娃娃,就能启发孩子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聪明的父母应当善于利用周围的环境,如花草树木、天气的变化、各种劳动、交通工具等等,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想一想,这些是什么,有什么变化,以及他们的特点和用处等等。
智力的发展不能孤立地培养,没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品德,儿童的智力培育也会受到限制。当二、三岁的孩子表现出自主独立的倾向,要求“我自己来”,“我自己会”时,父母不要随便拒绝他们,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实践,鼓励他们克服困难,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制力和坚毅顽强的性格。最后对于孩子智力上的进步不要当众夸奖,一味赞扬,或者过多的采取物质鼓励,以免孩子骄傲、懈怠,停滞下来。
锻炼五官 人是通过五官来认识世界的。孩子的视、听、嗅、味、触觉愈发达,认识世界的能力就愈发展。因此,要尽早给婴儿提供声音、形状、颜色、气味等各种刺激。一般来说,可以为一、二个月的婴儿多创造昕、看、摸的机会;给三个月以上的婴儿每天听2、3分钟柔和的音乐,并在每月变动一次乐曲,逐渐延长听音乐的时间(视婴儿兴趣而定,最长可达10分钟),可随乐曲节拍摇动孩子的双手或身体。要有计划的让婴儿看不同颜色的东西,抓摸发响的玩具,注视东西的移动,以训练婴儿感觉的灵活性。还可以在墙上贴些图画,指点让孩子认识,然后只讲东西的名称由孩子看或指出。
训练动作 婴儿的神经,肌肉、骨骼是按从头到脚、从内向外的顺序逐步成熟的,因而动作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从抬头、翻身、坐、爬、站到走、蹲、跑、跳,从无目的地挥动手臂、抓握、拇指与食指配合的拿东西到学会用匙、端碗、推车、握笔,每一新动作的掌握都在智力发展上前进一步。
父母不能抑制孩子好动的天性,而是要略为提前地为孩子各种活动创造机会。从婴儿一个多月起就可以让孩子握住成人的拇指,成人轻握孩子手腕,作两臂前举、平举的动作,再握住孩子的两脚作上举的动作,各二次;五、六个月的婴儿,可以让他抓住成人的手站很短时间,或作跳跃动作,每天练8~5次。孩子会站以后,让他扶着东西,推着板凳开始学移步;会走以后,可以通过游戏让他练习拍手点头踏脚,作小鸡下蹲啄食、学小鸟飞等,促进手脚协调的运动。
婴儿学动作有一个练习的过程,成人不能性急。可以在8、4个月婴儿的床头挂一些鲜明或发响的玩具,引起婴儿的注意,当他偶然用手碰到或抓着了用嘴咬时,便得到了手指及嘴部触觉的兴奋,以后一看见东西就想抓,多次抓握的成功,便会产生有目的地一抓就牢的眼手协调动作。这种练习很有意义,从来很少练习机会的婴儿可能到8个月左右还不能眼手协调地抓握悬挂着的玩具。走路也是这样,由于婴儿体质的强弱和练习机会的多寡,独立行走的时间就有早有晚,父母要耐心鼓励,用游戏的方法启发婴儿学走,而不要强迫叱责。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父母应当给孩子在阳光、空气下充分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爬、走、追、跑,养成活泼的性格。反之,久坐不动的婴儿,手脚迟笨、目光呆滞,容易哭闹和发育不良。
尽早教说话三个月的健康婴儿就开始会咿呀发声,六、七个月已经能模仿说一、二个字音,听懂一些简单的话,一岁多的婴儿会说不少生活中常用的词,如“帽帽”、“亮亮”、“鸡鸡”之类,能知道自己的名字,会称呼成人,还会把语言和具体的东西联系起来,会指点娃娃的眼、耳、口、鼻的位置,说出玩具的名称。因为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学说话的积极性特别高,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教他适当的语言,如。“看!白饭、青菜、肉,宝宝快来吃。”“你的小手在哪里?伸出来给妈妈看看”。同时,尽量让孩子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而不要用哭声和动作代替语言。可以常常向孩子提问:这是什么?××在哪里?不会说的话,让孩子跟成人模仿一遍,千万不要迁就孩子,猜测他的意图,使孩子不能多练习。在两岁前,成人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此要提倡讲普通话,说话时要口齿清楚,发音正确,语句连贯。对孩子口吃或发音错误,不要感到好玩而学着讲,要逐步给以纠正。父母要注意丰富孩子的词汇,帮助他掌握对成人的各种称呼,物件和动作的名称、以及一些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颜色等)、量词(一双鞋、一条裤子、一件大衣等)等。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培养好奇心两岁左右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喜欢问东问西,父母要耐心回答,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要启发他们动脑筋,如买了新书先让孩子看图片、想内容,自己讲出看到的是些什么,然后再听成人讲;或提出问题让孩子去看、去想。还可用几张图片讲故事,然后颠倒顺序让孩子重挑,自己编故事,或用几样玩具排一行,拿走一样,让孩子想想什么不见了,对二、三岁的孩子来说,玩具和图片有特殊的魅力。玩具并不是越贵越好,成人眼中的废物,如大小不同的盒子、棍子、纸片、术块,五颜六色的瓶盖,能拆能搭的积术,再加上一些动物和娃娃,就能启发孩子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聪明的父母应当善于利用周围的环境,如花草树木、天气的变化、各种劳动、交通工具等等,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想一想,这些是什么,有什么变化,以及他们的特点和用处等等。
智力的发展不能孤立地培养,没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品德,儿童的智力培育也会受到限制。当二、三岁的孩子表现出自主独立的倾向,要求“我自己来”,“我自己会”时,父母不要随便拒绝他们,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实践,鼓励他们克服困难,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制力和坚毅顽强的性格。最后对于孩子智力上的进步不要当众夸奖,一味赞扬,或者过多的采取物质鼓励,以免孩子骄傲、懈怠,停滞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