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美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本文试从教学情境、课堂内容、课下实践、师生关系四个方面,以“变废为宝”为具体案例,浅谈让美术贴近生活。
【关键词】:美术;贴近生活;变废为宝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提出新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那么,如何让美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呢?
一、教学情境贴近生活
美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课程的枯燥。在我代课实习期间,有一节课的主题是“变废为宝”,我在导入新课时,就以身边环境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周围环境污染的一系列图片,以及身边废弃物乱丢的实例,直观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随后向同学们发问:“我们生活中制造出来的垃圾,比如平时买东西的包装盒、喝完的饮料瓶、用完的笔芯、吃完的冰糕棍等等,同学们都是怎么处理的啊?”显然,学生们会回答“扔掉!”而作为一个老师,此时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转变答案:“除了狠心扔掉这些垃圾,我们能不能更加温柔的对待它们呢?如果可以让他们继续留在我们生活中,它们是不是会更开心呢?”学生陷入思考,老师播放幻灯片展示废物再利用完成的作品,带领学生分析其制作材料,启迪学生对身边的“废物”进行合理联想,从而进行美的创造。
当课堂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不以上课学习强迫学生,而以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去探讨,学生自然就有了兴趣,少了几分呆板与模式,多了几分趣味与活跃,课堂气氛随之也就高涨起来,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与课堂效率。
二、课堂内容贴近生活
1.课堂主题生活化
在课堂主题的选择上,尽可能的从生活出发,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积极开发生活中可用于教学的课程资源,如:通过“废物”再利用开设“变废为宝”的课程,通过校园雕塑开设捏泥人的课程,通过过年贴窗花的习俗开设剪纸的课程……此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要结合当地特色,将地方民间美术引入到课堂中去,如:湖南的“蒲公英在行动”工程,就系统的把湘西的本土文化资源应用到了小学课堂中,取得了较大反响。一节课的主题如果与生活和当地特色相联系,便有了灵魂和意义,不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也是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2.美术工具生活化
在美术工具材料的选择上,不单单只有彩笔、彩纸等,生活中的旧毛线、旧衣物、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都可用于美术课堂,而不同材料的选择,又能表现出不同的肌理,带给人不同的触觉和视觉体验。孩子天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工具材料的丰富多变,恰好满足了孩子们这一需求。
在废物利用的课堂上,孩子们对蛋壳很是好奇,想不到蛋壳竟然可以做成漂亮的娃娃,吸引了不少同学进行尝试创作,又如面对收集来的废旧塑料瓶,孩子们进行丰富的构想,利用各种彩纸、颜料等装饰瓶子,有精美的时钟、可爱的卡通人物以及各种动物造型等,形象逼真,有的同学还将其剪开,做成笔筒等,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尝试的品格。
3.教学方式生活化
美术从生活中来,就应回到生活中去,关在教室里学习,总有一种束缚,美术学习就应释放学生天性,带领学生进行室外写生,直观的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用画笔记录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感知与表现生活中更加热爱生活。美的环境会对孩子产生一种美的艺术熏陶,影响孩子美的表现,所以,老师要多方位、多元化地创设美的环境,让孩子有更多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并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建设、操场、走廊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艺术氛围,建立直接的艺术感知体验。
“变废为宝”上课前夕,我带领学生对教室、校园所产生的“废物”进行大扫荡,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对新课充满好奇与期待,从而保障了课堂的新鲜感;课后,我与学生们一起,将作品布置在橱窗中,引来不少学生和老师围观夸赞。
三、课下实践贴近生活
课下的美术实践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是美术更好的回归生活的体现。一方面,课下的有效练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展示给家人,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且在家长的表扬和赞美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在“變废为宝”的课程设置中,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废物”,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动手动脑,利用所学内容,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一件生活中的“废物”,将它变成有用的“宝贝”,并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你的制作过程,受到许多家长的认可与赞同,家长们一致表示孩子积极性很高,很乐意去动手改造些被丢弃的物品。
四、师生关系贴近生活
一个成功的老师,要做到让每一个在你课堂上的学生两眼闪光,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更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学生为友,融入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同他们有一定的默契与共同语言,师生间真挚的感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互动,增添课堂乐趣,并能有效减少学生因内向等原因而被忽视的情况发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实施荣誉教育,无论课上课下,都可以通过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使学生产生崇高的理想,重视荣誉,自然地产生自尊心,并自觉地改正不良行为,进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赞美,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一剂良药。
在废物利用的课程中,我与学生一起在校园里搜集可利用的“废物”,将之拿到课堂上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模仿中创造,这样以来,学生更能接受这门新课,在制作过程中,我进行指点辅导,给予适当帮助,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营造一种轻松且有利于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创造,用“你为什么这样做呢?”“你再想一想还能做什么呢?”等来替代“你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使学生有信心克服困难将作品完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让美术贴近生活,能够让孩子拥有一个充满乐趣的活动内容、轻松的活动方式、丰富的材料及工具、自主的学习气氛,也更能激起孩子的创作欲望,使其對美的感知更为深入、更为直接。将美术贴近生活,淡化了学科中心,而更多的关注于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致力于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玖.美术鉴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鲁润春.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2).
[3]俞淼.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教研版,2013(11).
作者简介:周瑾(1995—),女,汉族,籍贯:河南商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本科生。
【关键词】:美术;贴近生活;变废为宝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提出新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那么,如何让美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呢?
一、教学情境贴近生活
美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课程的枯燥。在我代课实习期间,有一节课的主题是“变废为宝”,我在导入新课时,就以身边环境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周围环境污染的一系列图片,以及身边废弃物乱丢的实例,直观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随后向同学们发问:“我们生活中制造出来的垃圾,比如平时买东西的包装盒、喝完的饮料瓶、用完的笔芯、吃完的冰糕棍等等,同学们都是怎么处理的啊?”显然,学生们会回答“扔掉!”而作为一个老师,此时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转变答案:“除了狠心扔掉这些垃圾,我们能不能更加温柔的对待它们呢?如果可以让他们继续留在我们生活中,它们是不是会更开心呢?”学生陷入思考,老师播放幻灯片展示废物再利用完成的作品,带领学生分析其制作材料,启迪学生对身边的“废物”进行合理联想,从而进行美的创造。
当课堂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不以上课学习强迫学生,而以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去探讨,学生自然就有了兴趣,少了几分呆板与模式,多了几分趣味与活跃,课堂气氛随之也就高涨起来,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与课堂效率。
二、课堂内容贴近生活
1.课堂主题生活化
在课堂主题的选择上,尽可能的从生活出发,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积极开发生活中可用于教学的课程资源,如:通过“废物”再利用开设“变废为宝”的课程,通过校园雕塑开设捏泥人的课程,通过过年贴窗花的习俗开设剪纸的课程……此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要结合当地特色,将地方民间美术引入到课堂中去,如:湖南的“蒲公英在行动”工程,就系统的把湘西的本土文化资源应用到了小学课堂中,取得了较大反响。一节课的主题如果与生活和当地特色相联系,便有了灵魂和意义,不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也是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2.美术工具生活化
在美术工具材料的选择上,不单单只有彩笔、彩纸等,生活中的旧毛线、旧衣物、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都可用于美术课堂,而不同材料的选择,又能表现出不同的肌理,带给人不同的触觉和视觉体验。孩子天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工具材料的丰富多变,恰好满足了孩子们这一需求。
在废物利用的课堂上,孩子们对蛋壳很是好奇,想不到蛋壳竟然可以做成漂亮的娃娃,吸引了不少同学进行尝试创作,又如面对收集来的废旧塑料瓶,孩子们进行丰富的构想,利用各种彩纸、颜料等装饰瓶子,有精美的时钟、可爱的卡通人物以及各种动物造型等,形象逼真,有的同学还将其剪开,做成笔筒等,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尝试的品格。
3.教学方式生活化
美术从生活中来,就应回到生活中去,关在教室里学习,总有一种束缚,美术学习就应释放学生天性,带领学生进行室外写生,直观的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用画笔记录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感知与表现生活中更加热爱生活。美的环境会对孩子产生一种美的艺术熏陶,影响孩子美的表现,所以,老师要多方位、多元化地创设美的环境,让孩子有更多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并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建设、操场、走廊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艺术氛围,建立直接的艺术感知体验。
“变废为宝”上课前夕,我带领学生对教室、校园所产生的“废物”进行大扫荡,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对新课充满好奇与期待,从而保障了课堂的新鲜感;课后,我与学生们一起,将作品布置在橱窗中,引来不少学生和老师围观夸赞。
三、课下实践贴近生活
课下的美术实践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是美术更好的回归生活的体现。一方面,课下的有效练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展示给家人,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且在家长的表扬和赞美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在“變废为宝”的课程设置中,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废物”,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动手动脑,利用所学内容,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一件生活中的“废物”,将它变成有用的“宝贝”,并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你的制作过程,受到许多家长的认可与赞同,家长们一致表示孩子积极性很高,很乐意去动手改造些被丢弃的物品。
四、师生关系贴近生活
一个成功的老师,要做到让每一个在你课堂上的学生两眼闪光,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更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学生为友,融入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同他们有一定的默契与共同语言,师生间真挚的感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互动,增添课堂乐趣,并能有效减少学生因内向等原因而被忽视的情况发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实施荣誉教育,无论课上课下,都可以通过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使学生产生崇高的理想,重视荣誉,自然地产生自尊心,并自觉地改正不良行为,进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赞美,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一剂良药。
在废物利用的课程中,我与学生一起在校园里搜集可利用的“废物”,将之拿到课堂上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模仿中创造,这样以来,学生更能接受这门新课,在制作过程中,我进行指点辅导,给予适当帮助,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营造一种轻松且有利于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创造,用“你为什么这样做呢?”“你再想一想还能做什么呢?”等来替代“你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使学生有信心克服困难将作品完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让美术贴近生活,能够让孩子拥有一个充满乐趣的活动内容、轻松的活动方式、丰富的材料及工具、自主的学习气氛,也更能激起孩子的创作欲望,使其對美的感知更为深入、更为直接。将美术贴近生活,淡化了学科中心,而更多的关注于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致力于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玖.美术鉴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鲁润春.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2).
[3]俞淼.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教研版,2013(11).
作者简介:周瑾(1995—),女,汉族,籍贯:河南商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