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远古乐舞《弹歌》与民歌《斫竹歌》的联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远古乐舞《弹歌》与江苏民歌《斫竹歌》为对象,从两首音乐作品的产生,发现、以及它们两者之间的地域关系和歌词的联系等。以史书的记载和民俗学家的民间考察等方面的考证为基础,从而对两首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一个对比和分析。得出,从音乐角度来看,《斫竹歌》很可能就是《弹歌》的遗存的结论。
  【关键词】: 《弹歌》;《斫竹歌》;联系;传承
  一、《弹歌》的产生
  在《中国音乐史稿》、《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中国音乐史》在第一章第一节介绍原始社会乐舞的时候,都写到了一首反映劳动起源的歌:相传为黄帝时代所作的《弹歌》,中国文学史也把《弹歌》作为原始时期劳动起源的主要乐舞加以举例。
  原始乐舞《弹歌》记载于东汉时期赵晔《吴越春秋》之《勾践阴谋外传》中,原文记载:
  “范蠡复进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楚之鄙人,尝步放射术未能悉知其道。'越王曰:‘然。愿子一二其辞。'音曰:‘臣闻弩生於弓,弓生於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之谓也。”[1]
  其大意为楚地陈音向越王介绍弓箭技术的由来,陈音说道:“臣知道弩的产生源自与弓箭,弓箭的产生源于弹完的出现,弹完是由远古时期的孝子发明的,远古时期人民生活生产力低下。所以父母死后只能把尸体抛弃在荒野之中,孝子不忍心看见父母的尸体被禽兽所食,所以以竹子制弓箭,以泥土制弹丸,以用来驱赶野兽的骚扰。黄帝时期将竹制弓箭代替弹丸,威震八方。
  《弹歌》的歌词为二言四句体的结构,《吴越春秋》中只记载了它的歌词,是不是与其他劳作时的号子一样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我们也并不得知。
  《弹歌》在书中记载歌词是:“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砍伐野竹,连接野竹;打出泥弹,追捕猎物。这段歌词是“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这里的“弹石”是说弓,射出去的不是“箭”,而是“石”,这也许就是古代“弹”与“弓”的主要区别。“弹石”以后产生了“飞土”,即是尘土飞扬的场面。这样既形象生动,又符合涉猎特点。全诗仅8个字,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根据社会发展史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会制作弓箭之類狩猎工具,已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究竟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只能向残存的原始洞岩壁画和上古歌谣以及考古发现中去探寻。在这一点上,这首古老的《弹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因为有了它,后人才得以窥见洪荒时代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部分生动图景。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这两个字指引,可以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接着写打猎。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把泥丸装到弹弓上打出去。至于泥丸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丸的环节。“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一旦打中,便向猎获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
  二、《斫竹歌》的发现
  这首二言五句的河阳山歌叫《斫竹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家港民俗学家虞永良从学校回家乡河阳山务农,恰巧他看到二三十个农民分列两旁,把一只水泥船从一条河拖到另一条河。他们在拖船时合力唱着:“杭唷,斫竹,嗬哟嗨!杭唷,削竹,嗬哟嗨!杭唷,弹石,飞土,嗬哟嗨!杭唷,逐肉,嗬哟嗨!”几十人齐声唱着,排山倒海,他十分感动;这首歌就是《斫竹歌》。但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首齐唱的号子跟《弹歌》有紧密的联系。
  1998年7月1日,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与14位专家学者来张家港考察河阳山歌,听了“山歌王”张元元唱的《斫竹歌》后,大家非常激动,《斫竹歌》在狩猎、挑担、搬重物等劳作时都可以唱,这种演唱形式恰好与原始劳动的群体性相吻合;他们集体认为这是中国民间歌谣中珍稀的活化石。[2]
  《斫竹歌》与相传黄帝时期的《弹歌》非常相似,而一般认为皇帝时期的《弹歌》是中国最古老的歌谣,它出自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但是《斫竹歌》是口头如一的传唱下来的吗?北京大学教授,民俗文学家段宝林从古歌谣表现的流变中,认为两首歌为同一首母歌,只是在传承过程中虚词和衬词变化而略有不同,他认为民歌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只要这种生产生活方式需要,那么反映他的民歌就能传承下来。中国几千年的农作生产发展很缓慢,很多地区依旧还停留在原始的劳作状态,原始工具甚至在百年前还在使用,这正是《斫竹歌》能够保存原貌并流传至今的社会历史原因。
  三、《弹歌》与《斫竹歌》的联系
  (一)、《弹歌》与《斫竹歌》地域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民协秘书长陈建勤则进一步认定:张家港发现的这首《斫竹歌》,很可能是《弹歌》的原型,《弹歌》可能是从《斫竹歌》演化而来,从历史上看,河阳地区属于东夷活动范畴,从东夷人生活形态来看,他们和弓箭有关,“夷”是根据一个人背着“弓”演变而来的,在河阳地区的远古东夷人用箭作为一种狩猎武器,“斫”字在东夷地区方言中至今还保存着,如“斫草”,“斫稻”等,“斫”字正是一种古老语言的传承,所以,“断竹”带有一种文化修饰,“斫竹”可能比“断竹”更为古老,因此以语言上看,《斫竹歌》可能早于《弹歌》。
  (二)《弹歌》与《斫竹歌》音乐歌词的联系
  从歌词来看二言五句的河阳山歌《斫竹歌》和黄帝时期流传的二言四句的《弹歌》非常的相似,歌词翻译过来为:古人砍伐树木,制造成弓。再到运用土石射击猎物的原始劳作过程。
  《斫竹歌》除了中间第三句多了“弹石”两字,其他几乎与《弹歌》一样。有学者完整还原《弹歌》歌词为:斫竹、削竹、绝竹、续竹、弹石、飞土、逐宍。
  结语
  这首河阳山歌的发现被音乐界人士视为“活化石”,它不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还为后人去探索古老的原始留下了“珍宝”级的线索。
  从地理因素来看,《斫竹歌》早于《弹歌》,从音乐角度來看,《斫竹歌》很可能就是《弹歌》的遗存。
  因典籍记载的不完整,为我们后世留下了很大的探索挑战,而作为中华民族传人的我们,更应该以不懈探索的精神去迎接遇到的每一个难题!
  注释:
  [1] 《吴越春秋》 赵晔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8 卷第九构件阴谋外传
  [2] 摘自《河阳山歌宣传片》和车君成微博“关于《弹歌》和《斫竹歌》”
  参考文献:
  [1]《吴越春秋》 赵晔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8 卷第九构件阴谋外传
  [2]《中国音乐史》 刘忠 薛松梅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3]《中国音乐史稿(上)》 杨荫浏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4]《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刘再生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
  [5]《国学新闻》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wenxue/8992399.html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作为两邻国的文化有着相同与差异。本文从两国各自园林的发展入手,挖掘中国园林的元素假山流水与日本庭院的典型枯山水,从两者的发展和对比中探索两国园林文化及审美观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园林;假山流水;枯山水;审美差异  一  中国古典园林,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最早可追溯到殷末商初时期“囿”与“台”的结合,也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我们
期刊
【摘要】:信息化时代在不断向前推进,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下都会影响建筑理念及建筑特征的发展趋势。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在当代及未来建筑的发展走势方面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本文以近十年普利兹克奖获奖建筑师设计风格及其代表作品为研究基础,运用表格法、对比法等将获奖建筑师设计理念、创作手法进行分类研究。找寻出现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分析当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对我国建筑师设计实践中带来切身的思考和
期刊
【摘要】:大历时期诗歌审美“移风骨之赏于情致”,《中兴间气集》作为大历时期最重要的诗歌选本,首次以“理致清新”为最高审美规范来品评诗歌文本,钱起是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首推的诗人,其诗作为“理致清新”的典范被称誉“体状风雅,理致清瞻,革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曼,迥然独立,莫与之群”。本文笔者从“理致”的美学角度切入,以钱起诗歌为研究文本,重点分析钱起诗歌的艺术特点,并进一步关注诗歌从“盛唐体”至
期刊
众所周知,“农夫山泉”品牌,以“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一独特的广告语从众多品牌饮用水广告中脱颖而出,成为闻名全国、蜚声各地的业界领军品牌,独树一帜。正如著名广告人罗瑟?瑞夫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USP广告创意理论所讲的一样,广告创意的独特性是评价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一广告语的成功走红,得益于它很好地实现了“Unique”这一理论核心。  “农夫山泉”主打“天然”这一的卖点不仅
期刊
【摘要】:建筑与景观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达数千年的物质形态,与人类的关系也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的演化与调整中。而当今世界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空前发展,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更加和谐的且多样的建筑与景观探索涌现出来。本文通过对几个代表性建筑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提出新的解读,希望能对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景观;风景;环境;融合;
期刊
【摘要】:KAWS,一个来自美国街头的“涂鸦怪盗”,是当代艺术圈和潮流界的领军人物,以他涂鸦作品制作的公仔、衣服、手机壳……等都被现在的年轻人所追捧,而且每一款作品都是售罄状态,那么他是如何从街头涂鸦演变成一个室内艺术品,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此篇论文将结合他最初的作品以及现在的成就进行剖析以及对涂鸦壁画进行展望。  【关键词】:KAWS;涂鸦;发展;创新  一、kaws在涂鸦界的溯源  
期刊
【摘要】:现代人们生活趋于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屹立于城市之中,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呈现给人们,建筑的装飾也必不可少,壁画艺术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具时代性,壁画设计与建筑物的融合,使得城市建筑、壁画设计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到达更好的效果,在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其美观性得到提升。  【关键词】:建筑;壁画设计;时代性;美观性  在建筑中,壁画作为装饰艺术依附于建筑,有
期刊
罗城是一个镇级行政单位,隶属于甘肃省高台县。它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位于高台县城西北约50公里,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西面与酒泉市金塔县接壤,南面紧靠肃南县眀花乡,被称为中国第二大内流河的黑河贯穿全境。[1]“民国初,罗城称为三区。民国28年(1939年),设四维乡。新中国成立初,建四维区。1955年境内设天城、罗城、花墙、河西四个乡。1958年成立罗城人民公社。1961年罗城公社分为罗城、河西、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对诗歌的创作一直在探索,尤其是到近代以来,各种诗歌流派的诞生使得诗歌的格式风格变得层出不穷。进来一部纪录片上映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由导演范俭指导,片名《摇摇晃晃的人间》其纪录的正是身患残疾的女诗人余秀华的故事。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其通过写诗这样的方式不断与命运挣扎,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从这部纪录片可以折射出很多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但透过这些话题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诗歌创
期刊
【摘要】:招贴按其字义解释,“招”是指引注意,“贴”是张贴,即为“招引注意而进行张贴”。 它是现代广告中使用最频繁、最广泛、最便利、最快捷和最经济的传播手段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商界和企业界对自身形象宣传的重视,同时创意设计也越来越受到艺术界的重视。作为最早、最古老的一种广 告类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發展,人 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告自身样式的一次 次推陈出新,各种广告体裁、广告手段的 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