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八年级物理社团课上,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题目,笔者通常采用探究性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探究性实验中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社团;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21-1
一、案例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社团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笔者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在社团课上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滑动摩擦力的测量”这个实验案例,在简单复习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我就提出“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进行测量?”这个问题,然后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要: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当学生明确了这个要求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想一想,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合理、准确的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设计,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设计一:用弹簧测力计拉一木块在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学生1: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2: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学生3: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老师:用手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运动,我们人为用手的确难控制小木块做匀速运动,况且读数也很不方便。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木块匀速运动?比如我们不用手拉,用绳子拉?可以从你们的实验器材中想想办法。
学生设计二:用绳子系在木块上,绳子绕过长木板的定滑轮上,下端挂钩码(钩码的个数可以调节),不断地改变钩码的个数直到拉动木块做匀速运动。发现:加一个钩码拉不动木块,加两个钩码木块一下就被拉动且做加速运动。启发:想想看,我们逐渐地改变绳子的拉力行不行?
学生设计三:把钩码换成小桶,边做实验边加沙子,一边还要读数,非常不方便。同样,木块无法做匀速运动,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仍然不方便!
学生设计四:可以固定弹簧测力计和木块相对我们自己不动,拉动木块底下的长木板。这样木块同样也受到一个滑动摩擦力,而摩擦力的大小直接就可以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可以避免以上难操作、读数不方便、误差大的缺点。
老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也不会动,读出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学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的结论。
二、课后反思
本节社团教学的重点是“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1.物理社团活动课中进行探究性实验要立足于“发展”,体现“发展性”。
物理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因此,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实验立足于发展,也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两个方面。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2.物理社团活动课中进行探究性实验,要关爱每个学生,体现“全体性”、“自主性”。
探究性实验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又是参与者、引导者。因此,在研究性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导”字上下工夫,因材施导,因势利导,教师可在课题、方法的选择上给予引导、帮助,但不能过多介入,更不能包办代替,要努力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创设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内在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3.物理社团活动课中进行探究性实验,要注意思维的开放,体现创新性。
在社团课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教师在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自己编题自己变题等,创设情境,引发思维的冲突、发散、开放和拓展,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进行再拓展。学生在这些研究性的求异思维活动中,创新意识日積月累,得到培养。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社团;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21-1
一、案例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社团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笔者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在社团课上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滑动摩擦力的测量”这个实验案例,在简单复习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我就提出“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进行测量?”这个问题,然后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要: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当学生明确了这个要求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想一想,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合理、准确的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设计,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设计一:用弹簧测力计拉一木块在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学生1: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2: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学生3: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老师:用手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运动,我们人为用手的确难控制小木块做匀速运动,况且读数也很不方便。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木块匀速运动?比如我们不用手拉,用绳子拉?可以从你们的实验器材中想想办法。
学生设计二:用绳子系在木块上,绳子绕过长木板的定滑轮上,下端挂钩码(钩码的个数可以调节),不断地改变钩码的个数直到拉动木块做匀速运动。发现:加一个钩码拉不动木块,加两个钩码木块一下就被拉动且做加速运动。启发:想想看,我们逐渐地改变绳子的拉力行不行?
学生设计三:把钩码换成小桶,边做实验边加沙子,一边还要读数,非常不方便。同样,木块无法做匀速运动,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仍然不方便!
学生设计四:可以固定弹簧测力计和木块相对我们自己不动,拉动木块底下的长木板。这样木块同样也受到一个滑动摩擦力,而摩擦力的大小直接就可以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可以避免以上难操作、读数不方便、误差大的缺点。
老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也不会动,读出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学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的结论。
二、课后反思
本节社团教学的重点是“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1.物理社团活动课中进行探究性实验要立足于“发展”,体现“发展性”。
物理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因此,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实验立足于发展,也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两个方面。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2.物理社团活动课中进行探究性实验,要关爱每个学生,体现“全体性”、“自主性”。
探究性实验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又是参与者、引导者。因此,在研究性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导”字上下工夫,因材施导,因势利导,教师可在课题、方法的选择上给予引导、帮助,但不能过多介入,更不能包办代替,要努力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创设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内在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3.物理社团活动课中进行探究性实验,要注意思维的开放,体现创新性。
在社团课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教师在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自己编题自己变题等,创设情境,引发思维的冲突、发散、开放和拓展,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进行再拓展。学生在这些研究性的求异思维活动中,创新意识日積月累,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