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一年级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阅读教学则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知识经验有限,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则需要立足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利用课堂导入、情境、图片等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章就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想要学生能够与阅读教材保持长时间的交流,就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审美情感领悟文本思想[1]。首先可以利用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无论是故事导入还是游戏导入,教师都需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引人入胜的导入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其次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够增加学生感受,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创设想象情境、利用设疑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氛围创设合作情境等,无论哪一种情境的创设,都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其更好地从文本阅读中有所感悟。最后可以借助图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一年级的教材通俗易懂,同时还配备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从插图上去理解文本内容,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对照文本。在兴趣的引领下,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同时还知晓了文本内容,理解了文字间的含义。
二、巧妙设置问题
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学生阅读理解的起点,同时也是对文本的认知体验。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足、自主阅读能力差等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拼音之后,通过诱导或者启发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2]。教师要立足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上,巧妙设置问题。首先问题应具备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去设计问题。比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学生对其能够熟练背诵,但是却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文章中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入手,思念需要时间和距离的存在。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时,心里产生那种强烈的、惆怅的感觉就是思想。通过对父母的想念,领悟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情感。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具备启发性特点,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要具备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特点,通过对文本的熟练朗读和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设计的问题还应具备创新性,减少无效的、无用的提问,能够水到渠成的带动学生对文本品读。
三、进行语言上的指导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为他们提供阅读和说的空间。通过阅读将知识信息输入脑海当中,通过说将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去理解意思,通过对字词句意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言表达训练中,首先要注意学习和应用的结合;其次要注重对文本的理解,能够将对句式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去,通过书面造句或口头造句,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四、利用多元化评价
一年级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的发展并不成熟,因此不可避免在阅读中会产生一些小的错误。当他们在朗读中出现错误或者没有对文本产生实质的理解时,教师应当巧妙运用语言去诱导评价学生。比如在《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画出作者想去看看的地方,让学生读一读。当学生朗读时没有感情时,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字音读得都非常准确,但是老师怎么觉得小作者去的地方都不美呢?”小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他们会积极表现,这样下一位学生开始阅读时就有了进步。然后教师可以继续评价:“嗯,这下我也想多出去看看啦,雄偉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真的好美呀。”教师还可以重复朗读,通过示范加深学生的记忆。利用这种诱导式的评价,让学生喜欢读书。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信。同时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在赏识中爱上阅读。
总结: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其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实际教学中,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通过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到自主阅读,加上教师的激励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高玉梅. 简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4):135.
[2]熊张丽.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55.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想要学生能够与阅读教材保持长时间的交流,就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审美情感领悟文本思想[1]。首先可以利用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无论是故事导入还是游戏导入,教师都需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引人入胜的导入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其次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够增加学生感受,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创设想象情境、利用设疑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氛围创设合作情境等,无论哪一种情境的创设,都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其更好地从文本阅读中有所感悟。最后可以借助图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一年级的教材通俗易懂,同时还配备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从插图上去理解文本内容,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对照文本。在兴趣的引领下,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同时还知晓了文本内容,理解了文字间的含义。
二、巧妙设置问题
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学生阅读理解的起点,同时也是对文本的认知体验。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足、自主阅读能力差等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拼音之后,通过诱导或者启发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2]。教师要立足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上,巧妙设置问题。首先问题应具备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去设计问题。比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学生对其能够熟练背诵,但是却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文章中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入手,思念需要时间和距离的存在。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时,心里产生那种强烈的、惆怅的感觉就是思想。通过对父母的想念,领悟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情感。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具备启发性特点,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要具备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特点,通过对文本的熟练朗读和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设计的问题还应具备创新性,减少无效的、无用的提问,能够水到渠成的带动学生对文本品读。
三、进行语言上的指导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为他们提供阅读和说的空间。通过阅读将知识信息输入脑海当中,通过说将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去理解意思,通过对字词句意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言表达训练中,首先要注意学习和应用的结合;其次要注重对文本的理解,能够将对句式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去,通过书面造句或口头造句,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四、利用多元化评价
一年级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的发展并不成熟,因此不可避免在阅读中会产生一些小的错误。当他们在朗读中出现错误或者没有对文本产生实质的理解时,教师应当巧妙运用语言去诱导评价学生。比如在《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画出作者想去看看的地方,让学生读一读。当学生朗读时没有感情时,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字音读得都非常准确,但是老师怎么觉得小作者去的地方都不美呢?”小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他们会积极表现,这样下一位学生开始阅读时就有了进步。然后教师可以继续评价:“嗯,这下我也想多出去看看啦,雄偉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真的好美呀。”教师还可以重复朗读,通过示范加深学生的记忆。利用这种诱导式的评价,让学生喜欢读书。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信。同时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在赏识中爱上阅读。
总结: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其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实际教学中,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通过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到自主阅读,加上教师的激励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高玉梅. 简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4):135.
[2]熊张丽.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