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服饰印金文化有着从汉到近现代的悠久历史,鼎盛于宋朝时期,宋时对服饰印金的痴迷甚至到了“禁令屡下,民间无视”的地步。印金以其“美”的符号、“等级”符号以及“认同”符号在社会民风民俗的具体情境中得以展现,本文围绕着以大量货币占有的新兴社会阶层与封建官僚阶层、炫耀财势的达官命妇买方与社会地位提高的匠人卖方两组关系展开了社会对立和合作互动的讨论。从符号互动论视阈下,以宋朝为例,阐释服饰印金风靡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服饰用金;民俗文化;符号互动论
黄金以其极强的可塑性和外观的稳定性在我国传统货币铸造、各类器物制作乃至服装纺织品中备受追捧,其运用和变化方式层出不穷。印金技艺,是在丝织物上用金银粉末、金箔等金属,粘幅印制出特有的金银闪光花纹的特种工艺。最早的贴金纺织品实物出土于新疆营盘汉晋墓地,汉晋及隋代以后纺织品用金量的日趋增多,兴盛于宋朝时,明朝则出现了把片金线圆金线织入丝织品中的织金工艺。
服饰印金风靡的印证,最典型的当属福建省福州市的南宋黄昇墓,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的印金衣物,其中多是以贴金、贴金彩绘、泥金等方式装饰在罗制的衣襟领缘之上。宋多位统治者严禁销金,然而民间对服饰销金的痴迷已至“禁令屡下,民间无视”的地步。本文将从符号互动论视阈下,以宋朝为例,阐释服饰印金风靡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服装作为一种生动的媒介,是通过视觉与人沟通的最直观工具,能够向他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意志、主张、情感、个人嗜好等社会内容。印金织物由于其承载着身体语言,被赋予上层阶级特定的公认阶级烙印,在交往互动中展现特有内涵,由此被看作是一种“符号”象征。印金以其“美”的符号、“等级”以及“认同”符号在社会民风民俗的具体情境中得以展现。
印金服饰作为“美”的符号呈现出自上而下、愈演愈烈的由宫内向宫外的互动趋势。宋代裹足之风盛行,女子由于弓鞋和小脚,步伐受限、平衡性差,所佩戴首饰摇曳多姿。而印金服饰在摇曳的身姿中拥有了光影变幻的动态效果加持,更增珠光宝气,由此兴起竞侈重奢之风、服饰日新月异之风。推崇金之美的风气起源于宫廷,公主出降庆祝队伍中, 宫殡们穿着“红罗销金袍”,由于销金禁令在朝廷所用的部分礼器、佛道寺观中的宗教用品和命妇服饰中不适用,“美”的符号由此也衍生出了尊贵、崇高、礼秩、距离美、等级美的深层内涵。
印金服饰作为“等级”符号隐射出消费秩序的转变及等级松动。宋代以前,金银饰品主要使用人群为王权贵族阶级,在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庶民生活的富裕、社会风俗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下,宋之后金银饰品走向贫民化。尽管宋朝印金禁令频下,但社会的发展并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封建王朝的物质消费充分凸显出等级意识,南宋楼钥曾言: “国家元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全系纪纲。” 统治者对维护等级消费秩序倍加重视, 实质是对已有的等级关系进行稳定,巩固其专制统治。宋朝受思想文化的影响,社会上、下层成员也常处在流动之中,社会上层为了维护巩固统治,也常以“化民成俗”为目的,向下推行纲常民教,下层为了向上层靠近,模仿上层喜好,印金这项奢侈品消费就成了宋代统治者借以规范其等级消费秩序的重要缩影。由此服饰印金便具有了社会自居与自我分类的作用,参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印金服饰就是一种评定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它从个体最直接的外观上进行了社会比较,根据印金的有无、纹样繁复程度,对社会的精英阶层和上流群体就行了分类,这样的分类是基于财富拥有量的,而非政治等级地位,在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尤其受到大众追捧。
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社会认同不仅仅局限在以官僚体制为中心的认同体系下,同时扩展到了以货币占有量为标准的经济认同体系。在此社会认同体系下催生了阶级关系的变动, 以货币占有量为标准的自由消费秩序开始崭露头角, 在奢侈消费的舞台上同等级消费秩序进行着角逐。 以大量货币占有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封建官僚阶层发出了挑战,通过对禁金命令的无视来进行无声的抗争,在一道道命令的下达和无视中,二者一次次地进行了无声对抗的社会互动。
印金对于社会分层方式变动的折射同时可以从宋代金银饰品的生产经营中展现。“聚集式”、“前店后作”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使得宋代金事物的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规模化、产业化。“贫贱者专于工巧伎艺,古所未见,一日之值可尽农夫终岁之利,故弃本逐末,耕桑省少而衣食者多。”由此可见当时匠人身份、地位及收入的提高。官府订购上门打造等多重生产经营模式也导致了个体工匠地位的提高及个体金银匠人的收入的增加。炫耀财势与命妇相媲美的买方与社会地位提高的匠人卖方,二者在宋朝等级松动的等级松动的背景下,共同合作互动实现自身社会认同的目的,成为彼此推波助澜的浪涛。
印金服饰作为角色“认同”符号,在民风民俗中进行潜移默化的互动。金银饰品在使用、流传过程中呈现出民俗情感性、集体性、阶层性的特征。印金服饰的作用还在于自身情感的领略与表达,通过纹样的设计和位置布局潜移默化地在互动中传递着某种情愫。印金服饰与两宋社会风俗相依傍,在上元节时也是一场印金服饰的盛会。在宋朝重资财的婚嫁观念、厚嫁、厚葬及陪嫁金银饰品之风的影响下,印金服饰已然成为角色及社会认同的代名词,它能够作为个人对于自身收入认同和社会阶层认同的表征。个体能够通过对他人服饰用金的观察而自我自觉,对整体所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自我参照,从而在社会阶层中进行更为清晰的自我界定,如在嫁娶中对财力及社会地位的认同使得社会成员找到群体与群体间相互认可的门当户对人选。
在印金服饰盛行的情况下,社会个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内群偏向与外群歧视的影响。绝大多数个体都有向上发展和被社会认可的需求,由此便少不了一种从众心理,大多数人都想成为带有“上层人士”符号的内群人员,受到同群体成员的偏向和社会认可;与此同时,大家也恐惧成为“非上层”的外群人员而受到被定义为社会地位低下者的歧视。因此印金服饰还彰显了其“认同”符号的作用。
印金服饰既是璀璨的历史文化工艺品,同时又承载了“美”、“等级”以及“认同”丰富符号内涵。以大量货币占有的新兴社会阶层通过对禁金命令的无视与封建官僚阶层进行无声的抗争,在一道道命令的下达和无视中,二者一次次地进行了无声对抗的社会互动;炫耀财勢的达官命妇买方与社会地位提高的匠人卖方在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认同中找到平衡点,达成了巧妙合作的社会互动。在婚嫁、丧葬、金银饰品生产民俗中,个体通过承载着印金服饰,实现了自我界定和自尊的自我互动,同时也达成了社会分层、社会比较的群体互动。宋朝服饰用金的风靡现象正是其丰富的符号内涵和多重互动方式所造成的。
参考文献:
[1]田苗.女性物事与宋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37-50.
[2]刘秋根,柴勇.宋代销金禁令与销金消费[J],河北大学学报,2004(3)24-28.
[3]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2008(4)49-54.
[4]胡荣.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意义[J].社会学研究,19899(1)95-101.
[5]邓莉丽.民俗学视域下的宋代金银饰品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6:43-67.
[6]许晓.浅谈古代服饰中的印金技艺[J].大众文艺,2014(5)90-91.
关键词:服饰用金;民俗文化;符号互动论
黄金以其极强的可塑性和外观的稳定性在我国传统货币铸造、各类器物制作乃至服装纺织品中备受追捧,其运用和变化方式层出不穷。印金技艺,是在丝织物上用金银粉末、金箔等金属,粘幅印制出特有的金银闪光花纹的特种工艺。最早的贴金纺织品实物出土于新疆营盘汉晋墓地,汉晋及隋代以后纺织品用金量的日趋增多,兴盛于宋朝时,明朝则出现了把片金线圆金线织入丝织品中的织金工艺。
服饰印金风靡的印证,最典型的当属福建省福州市的南宋黄昇墓,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的印金衣物,其中多是以贴金、贴金彩绘、泥金等方式装饰在罗制的衣襟领缘之上。宋多位统治者严禁销金,然而民间对服饰销金的痴迷已至“禁令屡下,民间无视”的地步。本文将从符号互动论视阈下,以宋朝为例,阐释服饰印金风靡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服装作为一种生动的媒介,是通过视觉与人沟通的最直观工具,能够向他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意志、主张、情感、个人嗜好等社会内容。印金织物由于其承载着身体语言,被赋予上层阶级特定的公认阶级烙印,在交往互动中展现特有内涵,由此被看作是一种“符号”象征。印金以其“美”的符号、“等级”以及“认同”符号在社会民风民俗的具体情境中得以展现。
印金服饰作为“美”的符号呈现出自上而下、愈演愈烈的由宫内向宫外的互动趋势。宋代裹足之风盛行,女子由于弓鞋和小脚,步伐受限、平衡性差,所佩戴首饰摇曳多姿。而印金服饰在摇曳的身姿中拥有了光影变幻的动态效果加持,更增珠光宝气,由此兴起竞侈重奢之风、服饰日新月异之风。推崇金之美的风气起源于宫廷,公主出降庆祝队伍中, 宫殡们穿着“红罗销金袍”,由于销金禁令在朝廷所用的部分礼器、佛道寺观中的宗教用品和命妇服饰中不适用,“美”的符号由此也衍生出了尊贵、崇高、礼秩、距离美、等级美的深层内涵。
印金服饰作为“等级”符号隐射出消费秩序的转变及等级松动。宋代以前,金银饰品主要使用人群为王权贵族阶级,在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庶民生活的富裕、社会风俗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下,宋之后金银饰品走向贫民化。尽管宋朝印金禁令频下,但社会的发展并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封建王朝的物质消费充分凸显出等级意识,南宋楼钥曾言: “国家元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全系纪纲。” 统治者对维护等级消费秩序倍加重视, 实质是对已有的等级关系进行稳定,巩固其专制统治。宋朝受思想文化的影响,社会上、下层成员也常处在流动之中,社会上层为了维护巩固统治,也常以“化民成俗”为目的,向下推行纲常民教,下层为了向上层靠近,模仿上层喜好,印金这项奢侈品消费就成了宋代统治者借以规范其等级消费秩序的重要缩影。由此服饰印金便具有了社会自居与自我分类的作用,参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印金服饰就是一种评定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它从个体最直接的外观上进行了社会比较,根据印金的有无、纹样繁复程度,对社会的精英阶层和上流群体就行了分类,这样的分类是基于财富拥有量的,而非政治等级地位,在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尤其受到大众追捧。
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社会认同不仅仅局限在以官僚体制为中心的认同体系下,同时扩展到了以货币占有量为标准的经济认同体系。在此社会认同体系下催生了阶级关系的变动, 以货币占有量为标准的自由消费秩序开始崭露头角, 在奢侈消费的舞台上同等级消费秩序进行着角逐。 以大量货币占有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封建官僚阶层发出了挑战,通过对禁金命令的无视来进行无声的抗争,在一道道命令的下达和无视中,二者一次次地进行了无声对抗的社会互动。
印金对于社会分层方式变动的折射同时可以从宋代金银饰品的生产经营中展现。“聚集式”、“前店后作”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使得宋代金事物的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规模化、产业化。“贫贱者专于工巧伎艺,古所未见,一日之值可尽农夫终岁之利,故弃本逐末,耕桑省少而衣食者多。”由此可见当时匠人身份、地位及收入的提高。官府订购上门打造等多重生产经营模式也导致了个体工匠地位的提高及个体金银匠人的收入的增加。炫耀财势与命妇相媲美的买方与社会地位提高的匠人卖方,二者在宋朝等级松动的等级松动的背景下,共同合作互动实现自身社会认同的目的,成为彼此推波助澜的浪涛。
印金服饰作为角色“认同”符号,在民风民俗中进行潜移默化的互动。金银饰品在使用、流传过程中呈现出民俗情感性、集体性、阶层性的特征。印金服饰的作用还在于自身情感的领略与表达,通过纹样的设计和位置布局潜移默化地在互动中传递着某种情愫。印金服饰与两宋社会风俗相依傍,在上元节时也是一场印金服饰的盛会。在宋朝重资财的婚嫁观念、厚嫁、厚葬及陪嫁金银饰品之风的影响下,印金服饰已然成为角色及社会认同的代名词,它能够作为个人对于自身收入认同和社会阶层认同的表征。个体能够通过对他人服饰用金的观察而自我自觉,对整体所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自我参照,从而在社会阶层中进行更为清晰的自我界定,如在嫁娶中对财力及社会地位的认同使得社会成员找到群体与群体间相互认可的门当户对人选。
在印金服饰盛行的情况下,社会个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内群偏向与外群歧视的影响。绝大多数个体都有向上发展和被社会认可的需求,由此便少不了一种从众心理,大多数人都想成为带有“上层人士”符号的内群人员,受到同群体成员的偏向和社会认可;与此同时,大家也恐惧成为“非上层”的外群人员而受到被定义为社会地位低下者的歧视。因此印金服饰还彰显了其“认同”符号的作用。
印金服饰既是璀璨的历史文化工艺品,同时又承载了“美”、“等级”以及“认同”丰富符号内涵。以大量货币占有的新兴社会阶层通过对禁金命令的无视与封建官僚阶层进行无声的抗争,在一道道命令的下达和无视中,二者一次次地进行了无声对抗的社会互动;炫耀财勢的达官命妇买方与社会地位提高的匠人卖方在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认同中找到平衡点,达成了巧妙合作的社会互动。在婚嫁、丧葬、金银饰品生产民俗中,个体通过承载着印金服饰,实现了自我界定和自尊的自我互动,同时也达成了社会分层、社会比较的群体互动。宋朝服饰用金的风靡现象正是其丰富的符号内涵和多重互动方式所造成的。
参考文献:
[1]田苗.女性物事与宋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37-50.
[2]刘秋根,柴勇.宋代销金禁令与销金消费[J],河北大学学报,2004(3)24-28.
[3]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2008(4)49-54.
[4]胡荣.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意义[J].社会学研究,19899(1)95-101.
[5]邓莉丽.民俗学视域下的宋代金银饰品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6:43-67.
[6]许晓.浅谈古代服饰中的印金技艺[J].大众文艺,2014(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