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庸与中庸之道的思考

来源 :大众科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er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庸》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其内容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如德行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及学习方式等。《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含义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折中、平庸。《中庸》虽然是“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意蕴、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的一部著作。
  关键词:中庸;中庸之道;原则性;儒家核心理论
  《中庸》本为《礼记》之篇目,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做,宋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和“庸”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而“中庸”合称则始于孔子,“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识原则,中庸的起源很早,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这说明在生活中,按照中庸之道去为人行事并非易事。
  1、中庸的含义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中庸”,孔子自己的解释是“过犹不及”、“中立不倚”、“执两用中”等等。北宋的程颢、程颐对之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中”就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南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中庸:“中者,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从“中”的含义以及历代学者对“中”的解释,可以看出, “中”就是指适度、适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对于中庸之“庸”,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指常理、平常、平易可行、普遍适用等意思,第二种解释是指具体使用或运用。“中”是指一种基本原则和方法,“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是实践中对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具体运用。
  2、中庸之道的重要内涵
  2.1讲究适度,避免极端。
  《论语》中记载了一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贡问:“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子夏却显得“不及”。子贡说: “那么,子张好些吧?”孔子说:“过犹不及”。就是说,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的后果和失误都是一样的。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孔子对“过”与“不及”都加以排斥,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适度合理。
  《中庸》讲:“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指的是世事洞察,万物通观,“道中庸”说的是行事圆融,不走极端。朱熹言“中只是个恰好道理”,这个“恰好道理”就是说凡事都应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因此,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分,要适度。
  据此可知,中庸之道的核心是反对一切极端化,认为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正如儒家认为的,君子的中庸之德所表现出的人格特质,叫做文质彬彬。《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这番话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恰当适度 。
  2.2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
  中庸是为儒家称道的至德,但是中庸之道常被人误解,以至于几乎成了折中调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的代名词了,其实并非如此。中庸之“中”与折中主义截然不同,中庸之“中”是适度合理,避免极端,并非没有原则,而折中主义则毫无原则可言,它什么也不坚持,一切都迁就。孔子历来都痛恨那些做事不讲原则,只搞折中主义的人,把这种人称之为“乡原”,在孔子看来,就是德之贼。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乡原这种人怎么会成为“德之贼”呢?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硃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按照孔子的说法,“乡愿”就是指那些看似中正,实际上却没有一点道德原则的人,孔子憎恶“乡原”那类人的行为,认为他们搅乱道德标准,搞得人们不分是非,所以把“乡原”作为社会伦理秩序的最大敌人。
  所以,中庸绝不是调和折中的代名词,它具有内在的原则性,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也就是只以恰当的原则与方式来对待一切人和事。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可见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德行,是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是以善恶为标准,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绝不妥协的。“乡愿”没有道德原则,混淆了人们对善恶的区别,所以孔子对“乡愿”极为反感,正言厉色地斥之为“德之贼”也。因此,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3、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
  中庸之道是极富智慧的一种思维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儒家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能够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原因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时中章》)也就是说,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任性妄为,肆无忌惮。中庸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因为中庸之“中”,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达到最为适度恰当的状态,同时这个平衡点还应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时间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也就是说它是随条件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中庸看起来简单,但要达到并不容易,需要人们具有敏锐的感觉,准确的判断,很深厚的知識经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此时此地适度恰当的方法。
  因此中庸具有很高的理性,中庸智慧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模式,并深深地渗透在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之中,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极为重要和宝贵的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17-48
  [2]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九州出版社,2013。八 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论语·先进》
其他文献
摘 要:“亲亲相隐”作为儒家的一个重要命题,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由于对“亲亲相隐”的误读,使得不断有人对亲亲相隐提出质疑乃至于责难。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儒家所提倡的“亲亲相隐”,儒家为何要提倡“亲亲相隐 ”,而它对于我们当代什么又有怎樣的启示呢?  关键词:亲亲相隐;成己成物;“隐”与“证”  “亲亲相隐”原则上最早出自《论语·子路》。孔子认为父亲为孩子隐瞒,孩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孟子·
期刊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写意”艺术中的一块光彩熠熠的瑰宝,中国戏曲在其发展的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浮浮沉沉,但因其强大的生命力而始终屹立不倒。当新兴的影视艺术遇见古老的戏曲艺术,这份跨越千年的融合处处充满着生命的力量。1993年的电影《霸王别姬》以及2020年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都使得戏曲艺术再度复出于观众的期待目光之中,同时也让我们思索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之道。  关键词:中国戏曲;电
期刊
摘 要:在食品检验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计量检定工作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及组成部分,对于食品检验工作的整体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因而提升计量检定工作质量也就十分必要。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食品检验的重要性与现状,对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的提高途径,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食品检验;计量检定工作;重要性;现状;途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现如今,人们普遍关注食
期刊
摘 要: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脱胎于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的同名经典文学名著,上演伊始就成为新兴的法语音乐剧典范,经久不衰。究其原因,它在音乐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舞美设计等方面都展示了其单特孑立的一面,体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从而获得了世界盛誉。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音乐剧;独特之处  1998年9月16日,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国会大厅隆重首演,3个小时,7位主演,52段音乐,一石激起千层浪,开创
期刊
摘 要:当事人和解程序的产生与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相符合,体现法律的人情味,使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制度,而是给予了被告人以自己的忏悔获得减轻刑罚的机会。但是另一方面来讲,当事人和解达成后司法机关可以依此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出从轻或减轻处理,这就使得刑罚的轻重受到了当事人之间合意的影响,法律的法定性受到了冲击。该程序是2012年《刑诉法》修正案中新增的内容,由于是新增内容,法律条文对其的规定并不详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历史的介绍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再反思,以期待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方式,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对其他作者思想的对比,笔者渴望探寻一种彻底全面的走出方式,结合生态伦理学本土化问题,提倡一种能体现中国智慧的生命共同体理论,并在生态道德、观念、意识方面给予人新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提出
期刊
摘 要: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框架,从问题、政策和政治三源流对促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立法的影响因素发现,官僚主义的滞碍、顶层设计的阙如以及法治和绩效的意识的薄弱成为政府绩效评价立法的“问题源流”,人大代表及新闻媒体的建议与宣传构成政府绩效评价立法的“政策源流”,立法的时代要求、地方及国外立法的实践经验形成政府绩效评价立法的“政治源流”。  关键词:多源流;政府绩效评价;政府绩效评价立法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领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信息的传播通过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快速的扩散,在此前提下,令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传媒领域的一份子,最终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逐渐开始融合,进而对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其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做出调整。本文则是通过分析融媒体对电视新闻记者的影响和其所面临的问题,以此探究新闻记者角色角色转型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媒体融合
期刊
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形态的多样化,用人单位对工作时间的弹性需求呈现出日益迫切的趋势。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处于一种待命状态已成为普遍现状,文章认为待命时间应该看成是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之间的过渡状态,并对高强度的待命时间予以工作时间的保护。  关键词:工作时间; 休息时间 ;待命时间  一、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  劳动者时间的构成分为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两种基本类型,对待命时间进行认定,归根结底就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规划观念深入人心。在城市道路照明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做到以人的需求为主,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去考虑人与城市道路照明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研究其道路照明的现状;智慧照明发展与人群夜间行动,以人本视角的照明规划进行讨论研究,即希望给未来的城市道路照明规划带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光环境规划;城市;道路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