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诗的意境 方能润物无声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99z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着独特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然而,它的表达方式与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已大相径庭,使得很多孩子对古诗的学习都产生了畏难情绪或者说只是处于一种机械记忆的状态,以至它的魅力从学生的嘴里出来已荡然无存。其实,每一首古诗的诞生都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息息相关。它往往是作者对某物、某事的情感凝聚到一个极点。到了一种不发不快的情况下产生的。在古诗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走进作者的心灵,让学生身临其境,何愁不能“润物细无声”呢?
  
  一、抓住契机,走进古诗的意境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都会不由自主遵循一种经验化了的模式,深怕越雷池半步,本来很有诗意的课堂被烦琐的分析替代了,让我们的古诗教学陷入了费时低效的状态。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抓住契机,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的心情和人品的高雅,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文眼去体会去感悟作者的心境至关重要。原先根据既定的方案一一介绍作者,读古诗。接着,讲清词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导朗读,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然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机械地按此步骤进行,很多时候都会失去体悟的最佳时机。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它们应该是交融的、随机的。只是教师要抓住契机,让学生心领神会,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学生理解“应怜”时,我抓住契机问:“从这个‘怜’字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在这一刻,学生很自然就体会到诗人对春景的爱惜。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诗人这种小心翼翼特别爱惜春景的美好情怀就水到渠成了。也省得理解完整首诗之后,再回过头来“炒夹生饭”。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小扣”时,我又一次抓住契机:“从这里你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了诗人很有礼貌、尊重主人的高雅品格。
  “当诗人满怀期待地来欣赏朋友院子里的满园春色时,可是主人不在。他的心情会怎样?”“有些失望、遗憾。”
  “可当他一抬头发现了什么?此时他的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喜悦、快慰。”
  “的确,此时他窃喜的是什么呢?”“尽管朋友不在,我还是看到了他家满园的春色。”
  “诗人通过旺盛的红杏一定能想象出朋友院子里的满园春色,说不定比亲眼看到的还要美呢!”
  “诗人一定在想,美好的春色是谁也关不住的,尽管你不在家,我还是见到了你家满园的春色。”
  学生很自然地通过朗读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和心情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体验古诗的意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因此,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尤其在古诗教学中,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将学生眼中本来枯燥无味的古诗,一下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起来。
  例如:《赠汪伦》这首诗是写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船要走时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尤其是后两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极大地赞美了友人对他的深厚情谊,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由于学生受生活体验的限制,要想让学生走进李白当时的心境,我觉得在各个环节努力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很有效。
  师:(深情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一当你们再次听到这熟悉的诗句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诗句又把我们带到了李白送孟浩然的那幅画面里。
  生:我仿佛又看见了孟浩然的帆船早已消失在水天交界处,但李白仍然孤单单地站在岸边凝视着朋友远去的方向,久久不肯离开。
  师:从这里你感受到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李白是一个珍视友谊的人。
  生:李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师:是呀,正因如此,李白这一生结交了很多朋友,也留下了很多表达深情厚谊的千古名诗。今天我们要学的《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你对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感触最深。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我们很多同学对这一诗句都有感触,这两句诗中的什么深深地吸引了你?
  生:这两句诗用上了比喻和夸张,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如此。
  师:你的语文能力真强,你觉得这样的比喻和夸张有什么好处?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生:让我感受到了诗人李白和汪伦的这份友情很浓厚。
  生:我还感受到了诗人李白的性格很豪爽。
  师:面对友人的不辞而别,汪伦不但没生气,反而踏歌为他送行。当李白看到这一幕时心情会怎样?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或许在那一刻李白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觉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被感染了,心灵被触动了,所以感情如泉水一样涌泻出来。
  
  三、善于比较,感受古诗的意境
  
  表达同一类情感的诗将会有很多,为了给学生一个比较系统而又理性的认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同类诗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主地把握。
  例如:《赠汪伦》、《过故人庄》,在教材中是归为一课放在一起的。我就利用这个资源故意设问:编者为什么会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儿?这两首诗作者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时有何不同?学生很快就意识到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朋友之间友谊的。《赠汪伦》——感觉热烈、奔放,也正如诗人李白自信、豪爽的个性:《过故人庄》——纯朴、自然,看似平常却也情深意浓。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友谊没有孰重孰轻,只是诗人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还要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搜集、学会比较,感受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总之,苏教版在每一册教材中部安排了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如果我们每学期仅仅完成这几首古诗的教学,那就失去了编者的初衷,教师应以此为引子,为学生搭建起与中国古代诗词交流的平台,将他们带进古诗的天地,感受古诗表达的魅力,引领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积累更多的名家名篇,以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实践中刻苦钻研,不断地积累与反思,积极地探索,走进古诗的意境,我们的古诗教学会更有诗意,也才能真正进入“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其他文献
当前,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校语文教学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遵从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师“本”教育。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期刊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而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源泉。  我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认为我们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思维不活跃。这是因为学生平时多抄抄写写,却忽略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潜力没有被挖掘,也就是验证了那句老话一“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作为一名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及时扭转这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
期刊
摘要 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在道德修养方面做好学生的表率。  关键词 专业知识 科学文化知识 道德修养    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细致而繁重的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道德品质的形成及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都要靠教师的辛勤培育。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教师的劳动中,
期刊
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制定教学目标时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外,更要从数学研究方法和学生的情感态度这个纬度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多种渗透、动手探究、理解归纳、验证发展等几个不同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探究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应用,从而锻炼和提
期刊
第26届独联体数学奥林匹克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每当提起计算,总让人联想到枯燥无味。这样,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美的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数学美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应该清楚并运用数学中的数学美,把它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教学情境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期刊
巧用评语不仅便于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进信任,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试谈自己在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的一些做法:    一、对传统的作业批改方法的分析    在数学作业批改中,老师习惯于用“√”、“×”判断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这种方法对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判断解题过程与结果等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无味,缺乏激励性,不能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数学教
期刊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一门功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就会在这一门功课上取得较好的成绩。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因此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不理想。我认为,要想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好的成效,首先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改理念为指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提到:“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可单靠课堂并不能体现得很好,这就要在课外去完成,也就是要布置家庭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