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是一个很“伟大”的词,略带有俗气夸张,很遗憾我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顾颉刚先生,但是当我阅读完《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后,着手写这篇小文时,脑中不断闪现的是“伟大”这个词,简单却贴合我对这位先生的评价。
一、伟大其主张
先生作为疑古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超脱众人,独树一帜。但是当大部分人朝着一个方向行进时,一人反其道而行,那么这个人所受的评价定是两极分化的。对顾先生的疑古主张,支持者称为“烛照千载之前,发前人之所未发”,反对者认为“想入非非,任情臆造”。
顾先生在自序中写道,之所以有那样的疑古主张不是为了在学术界博出名,也不是盲目地崇拜好友胡适先生和玄同先生,而是其所处的时势、个性、境遇等综合因素导致的。
顾先生出生于清代,清末的古文家与今文家的学派冲突,都指出了对方的弱点,使得旁观者们不再限制于家派思想。顾先生曾受章太炎的影响,认为古文家都是合理的,今文家都是妄人,而后来接触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对康有为的主张产生敬意,最后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去判断他们的是非之前,不会轻易帮助任何一方。
除了今文和古文家的影响,西洋的科学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受其影响,对治学方法有了根本的改变,例如康有为先生和胡适先生都参考了西洋的史学方法研究历史,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先生的主张。
从个性上而言,先生自小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从其上私塾与教师对峙,读书时敢于批判学者观念,不肯随便听信他人的话,受他人的管束就可看出,同时先生又对历史及其感兴趣,好奇心又重,心中不存偶像敢于怀疑。这样的个性促进了顾先生大胆提出其疑古主张。
从境遇上看,先生小时候受科举影响广读经书,祖父经常为其讲故事,后进入新式学堂念书,大学期间看戏、收集歌谣,遇见胡适、章太炎、玄同等先生,又遭受刘楚贤、冯友兰等先生的批驳,这些都促使先生主张的形成。最后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我能承受我的时势,我敢随顺我的个性,我肯不错过我的境遇:由这三者的凑合,所以我会得建立这一种主张。
反思自己的学习,我庆幸自己选择了热爱的专业,个性也较为沉静,热爱读书,希望我也能顺了时势、个性、境遇,做出自己的学问。
二、伟大其治学
在先生身上我看到一位真正的学者的治学态度。先生从小就广读书,随便拿起一本书都爱看,先生自评“汗漫拾掇,茫无所归。”然而先生也精读书,他说“我是读不好书的了,拿到一部书想读下去时,不由得不牵引到第二部上去,以至于第三部、第四部。读第二、第三部书时,又要牵引到别的书上去了。试想第一部书怎样可以读的完?”也正因为先生这样的读书方式,所以先生可以对一个问题做较为彻底的研究,为其古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先生广读书、精读书,同时又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去读书,不盲目崇拜书中内容。先生总是在读书时做读书笔记,他的《读书记》第一册写道:“余读书最恶附会,更恶胸无所见,作吠声之犬。”尽信书不如无书,先生在做到不尽信书的同时立下了破除书本错误观点的宏愿。马克思有句名言: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对于这句话,原先我是認同的,我们应从书中攫取我们需要的知识,但是细细想来,如果我读书只吸取符合我的意志的,支持我自己的观点的内容,那么我所形成的知识架构或许是片面的,更多的只是我的想法,在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伪。
先生治学的严谨在于步步积累和思维的牵引,先生说“学问是一天一天地实做的,必须在繁乱中求得简单,空虚和荒谬乃是避免不了的一个阶段,只有在空虚和荒谬之后作继续不断的努力,才有充实的希望。”
三、伟大其做人
在这篇序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先生谦虚的学者态度,他自认为自己在研究上所走的路还太短,说自己是个初进学问界的人。对于反对其主张的其他学者他则抱有期待和感谢的心态,感谢他们提出的质疑,并且与他们交流提出自己的论证。
谦虚的态度是每个学者应有的为人态度。谦虚可以使人不满足现状,更好地向他人学习,保持一颗平和不焦躁的心态治学。
先生提过自己最悲痛的事即时间的浪费。对先生而言,做学问几乎是他的全部,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时间花在学问上,还要考虑到自己的生计、家人等,先生悲痛于时间在这等事情的浪费,尤其是幼儿十几年的读书和后来很多的社会工作。
对于此,我深有感触。进入大学以来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对得起“大学”二字,想要读更多的书,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往往不尽如意,各种学生工作抑或是各种比赛的影响,使得我无法静心学习。为了逃离这样的自己,毅然放下学校的各种工作、比赛去了华东师范大学交流,交流的半年是我学的最充实的半年。没有任何学生工作或是比赛、活动来干扰我的学习,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读书,每天写下读书心得,那时得以觉悟,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真正的学习,是静心的。
从顾先生身上,我感受到很多。读完序的当天,我在每日的读书心得上写下一句:“真希望自己是古代或是民国时期的文人,那时的学者静心修学,为学术而研究,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名利,蒙蔽了太多人的心。或许并不该这么说,是我们太受不起那样的诱惑。”希望自己可以向顾先生那样,真的学得他的治学品质,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静心,收获更多。
一、伟大其主张
先生作为疑古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超脱众人,独树一帜。但是当大部分人朝着一个方向行进时,一人反其道而行,那么这个人所受的评价定是两极分化的。对顾先生的疑古主张,支持者称为“烛照千载之前,发前人之所未发”,反对者认为“想入非非,任情臆造”。
顾先生在自序中写道,之所以有那样的疑古主张不是为了在学术界博出名,也不是盲目地崇拜好友胡适先生和玄同先生,而是其所处的时势、个性、境遇等综合因素导致的。
顾先生出生于清代,清末的古文家与今文家的学派冲突,都指出了对方的弱点,使得旁观者们不再限制于家派思想。顾先生曾受章太炎的影响,认为古文家都是合理的,今文家都是妄人,而后来接触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对康有为的主张产生敬意,最后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去判断他们的是非之前,不会轻易帮助任何一方。
除了今文和古文家的影响,西洋的科学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受其影响,对治学方法有了根本的改变,例如康有为先生和胡适先生都参考了西洋的史学方法研究历史,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先生的主张。
从个性上而言,先生自小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从其上私塾与教师对峙,读书时敢于批判学者观念,不肯随便听信他人的话,受他人的管束就可看出,同时先生又对历史及其感兴趣,好奇心又重,心中不存偶像敢于怀疑。这样的个性促进了顾先生大胆提出其疑古主张。
从境遇上看,先生小时候受科举影响广读经书,祖父经常为其讲故事,后进入新式学堂念书,大学期间看戏、收集歌谣,遇见胡适、章太炎、玄同等先生,又遭受刘楚贤、冯友兰等先生的批驳,这些都促使先生主张的形成。最后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我能承受我的时势,我敢随顺我的个性,我肯不错过我的境遇:由这三者的凑合,所以我会得建立这一种主张。
反思自己的学习,我庆幸自己选择了热爱的专业,个性也较为沉静,热爱读书,希望我也能顺了时势、个性、境遇,做出自己的学问。
二、伟大其治学
在先生身上我看到一位真正的学者的治学态度。先生从小就广读书,随便拿起一本书都爱看,先生自评“汗漫拾掇,茫无所归。”然而先生也精读书,他说“我是读不好书的了,拿到一部书想读下去时,不由得不牵引到第二部上去,以至于第三部、第四部。读第二、第三部书时,又要牵引到别的书上去了。试想第一部书怎样可以读的完?”也正因为先生这样的读书方式,所以先生可以对一个问题做较为彻底的研究,为其古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先生广读书、精读书,同时又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去读书,不盲目崇拜书中内容。先生总是在读书时做读书笔记,他的《读书记》第一册写道:“余读书最恶附会,更恶胸无所见,作吠声之犬。”尽信书不如无书,先生在做到不尽信书的同时立下了破除书本错误观点的宏愿。马克思有句名言: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对于这句话,原先我是認同的,我们应从书中攫取我们需要的知识,但是细细想来,如果我读书只吸取符合我的意志的,支持我自己的观点的内容,那么我所形成的知识架构或许是片面的,更多的只是我的想法,在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伪。
先生治学的严谨在于步步积累和思维的牵引,先生说“学问是一天一天地实做的,必须在繁乱中求得简单,空虚和荒谬乃是避免不了的一个阶段,只有在空虚和荒谬之后作继续不断的努力,才有充实的希望。”
三、伟大其做人
在这篇序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先生谦虚的学者态度,他自认为自己在研究上所走的路还太短,说自己是个初进学问界的人。对于反对其主张的其他学者他则抱有期待和感谢的心态,感谢他们提出的质疑,并且与他们交流提出自己的论证。
谦虚的态度是每个学者应有的为人态度。谦虚可以使人不满足现状,更好地向他人学习,保持一颗平和不焦躁的心态治学。
先生提过自己最悲痛的事即时间的浪费。对先生而言,做学问几乎是他的全部,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时间花在学问上,还要考虑到自己的生计、家人等,先生悲痛于时间在这等事情的浪费,尤其是幼儿十几年的读书和后来很多的社会工作。
对于此,我深有感触。进入大学以来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对得起“大学”二字,想要读更多的书,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往往不尽如意,各种学生工作抑或是各种比赛的影响,使得我无法静心学习。为了逃离这样的自己,毅然放下学校的各种工作、比赛去了华东师范大学交流,交流的半年是我学的最充实的半年。没有任何学生工作或是比赛、活动来干扰我的学习,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读书,每天写下读书心得,那时得以觉悟,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真正的学习,是静心的。
从顾先生身上,我感受到很多。读完序的当天,我在每日的读书心得上写下一句:“真希望自己是古代或是民国时期的文人,那时的学者静心修学,为学术而研究,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名利,蒙蔽了太多人的心。或许并不该这么说,是我们太受不起那样的诱惑。”希望自己可以向顾先生那样,真的学得他的治学品质,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静心,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