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分别是日本和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们都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成功塑造了众多美好而生动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描绘了这些才情与品德兼备的女子的凄惨结局,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悲剧
《源氏物语》是十一世纪初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紫氏部的代表作,在日本与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这部小说描写了日本中世纪平安时代宫廷中的权力斗争,通过主人公光源氏的糜乱的生活再现了当时日本上层社会的腐朽,同时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的话语权丧失与生存的艰难,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逼真的描摹与再现,被称为日本的“国宝”。《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古典小说的瑰宝,其重大意义更是无需赘言。这篇论文,着眼于两部书中描写的众多女性想象,剖析她们的人生悲剧。
一、性格上的压制
男尊女卑的社会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天生占据着体力优势的男性在各个生产部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母系氏族逐渐瓦解。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强大的体力逐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耕作还是打猎,男性都是主要劳动力,这就决定着社会话语权的逐渐转变,男性开始占据主导,并且逐渐将这种话语权固定下来。我们今日翻看历史,女性掌控话语权犹如昙花一现,早已无处觅影踪。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权利达到顶峰,随着一系列巩固男尊女卑关系的法令的颁布,将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发挥到了极致,此时,女子似乎仅仅是属于男子的,能够进行生产活动的私产。在封建社会中,男子对于女子的要求极为苛刻, “三从”“四德”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三从”、“四德”的严厉规范下,对于未婚女子,要求她们严守“男女授受不亲”的处事原则;对于已婚妇女,要求她们“妇女贞洁,从一而终”[1],“一与之齐,终身不改”[2]决不允许离婚再嫁;对于寡妇,则要求她们谨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3]的严训。
《红楼梦》中深受封建礼教戕害的典型人物是薛宝钗。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有雍容大方的高贵气质,艳冠群芳的美貌,广博出眾的才学和才干,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谙熟世故,平时“自守身分”,“罕言寡语”,“自谓藏愚”,凤姐曾说她“立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4]用封建礼教规范来衡量薛宝钗,她德言工容俱全,是最为标准的封建贵族淑女。她还很自觉地按照封建礼教的正统风范塑造自己,在第四十二回中,因林黛玉随口说了两句《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戏文,宝钗立即出言反对,认真地讲了一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道理”,而这正是封建社会对女性天性与人性的泯灭。薛宝钗时时刻刻以这样的所谓的“正统”礼教要求自己,自以为是行事端方、进退有度,可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女性应有的性格特征,变成了一个符号。当我们看到她面对金训投井、柳湘莲遁入空门时露出的“冷美人”的冷面冷心,不禁齿寒!是封建礼教让宝钗失去了一个女孩原本活泼、健康的天性,礼教“把‘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茶毒到麻木的程度,而这种麻木又以‘端庄’、‘豁达’等美丽姿态出现!”[5]
紫姬是《源氏物语》里被一致公认的最理想的正面形象。小说中的紫姬国色天香,被誉为樱花。自幼学习各种技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满足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要求。性格上更是处处按封建礼法行事,温柔宽容,“接人待物,诚恳周到”,性格婉约,举止得体,是声名显赫的源氏的正妻。但即使如此,紫姬并不幸福。源氏朝三暮四,风流成性,周旋于新欢旧爱之间,恣意而为。而作为源氏的正妻,紫姬只能无条件的容忍,还要帮助丈夫安抚姬妾,以保证家宅安宁。古往今来有哪个女人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呢?对着丈夫,紫姬要做到若无其事,宽容温和;面对一干年轻貌美的姬妾,紫姬更是要做到“无妒”,以维持大夫人的形象。源氏曾这样评价她:“真正心无习癖、性情善良的人,只有紫夫人一人”,[7]殊不知,每一声赞美,都是紫姬用压抑自我换来的,都是一柄锋利的尖刀,直刺入紫姬的内心。
二、婚姻上的牺牲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是没有婚姻权的,女子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家长阶层给她一手安排的婚姻。俗语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诗写道:“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6]。而家长安排女子的婚姻多数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封建社会里,“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志。”[8]
《红楼梦》中的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因“贤孝才德”得以入选宫中,起初担任女官,后被封为妃,从此贾家势力煊赫。后来,元妃省亲更给贾家带来莫大的荣誉。然而元妃在省亲时,却说一句,哭一句。这是元妃入宫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拥有走出宫门的机会,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就被囚困在深深宫院之中。在春节时她送来的灯谜,谜底是爆竹,它隐喻元春的得宠瞬息而逝、好景不长,就如爆竹一样昙花一现。她最终的结局是暴毙而亡。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在贾府女儿中排行第三,为人机警聪敏,在贾府众姐妹中,才情最高。曾结海棠诗社,在凤姐病重之际,与李纨、宝钗共同主管大观园诸事,精明能干。这样一个才、能兼备的女子,最终却逃不出远嫁海外的命运。从此山高水阔,与亲人再也无缘相见。正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9]即便是如花似玉的亲孙女,在贾母那里,也无法与贾家的权势荣华相比较。
《源氏物语》中也有许多女性都成了谋求家族利益的牺牲品,如葵姬、明石姬、空蝉等。葵姬本来与皇太子两情相悦,但葵姬的父亲却一直不同意二人的婚事,他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桐壶帝最为宠爱的源氏,从而扩张自己的势力,而桐壶帝也正看重左大臣的权势,想为源氏寻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这样,二人一拍即合,葵姬与源氏的婚婚姻便“顺理成章”。而婚姻的当事人葵姬和源氏,无人关心他们的意愿到底如何,这样结成的婚姻,逃不出悲剧的收场。源氏彼时正爱慕藤壶妃子,对葵姬根本不闻不问,视若无睹,整日流连花丛。最终葵姬在年仅二十六岁的时候,就寂寞的死去了。这不幸的婚姻的不幸后果最终由一条女性的生命的来祭奠。 明石姬的父亲明石道人,喜好奢华,排场颇大。明石道人自女儿降生之后,即对其抱有厚望,一心期望她能“光耀门户”。他明明知道女儿嫁给源氏,不会幸福,还拼命要把女儿送给人家作妾,竟急迫到不顾脸面和女儿的自尊的程度,可见在他心中,女儿只是他攀附权贵的工具而已。
三、人性上的扭曲
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不仅要承受来自男性的压迫和残害,在女性群体内部还存在着自相残杀。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妻妾之间。由于封建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使得它的家庭结构失衡。唯一的丈夫是生存与利益的掌控者,妻与妾都依附于丈夫而生存,当她们每个人都为了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时候,斗争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生命的生命力被异化为强悍的争夺意识和破坏力,嫡庶之分,得宠与失宠,这一个个二元对立将女性最基本的人性都消弭殆尽。
六条妃子是紫式部着力描写的一位女性。在光源氏的猛烈追求下,六条妃子陷入光源氏的情感陷阱中不能自拔,但他们之间的感情注定是不对等的。她将光源氏视为她的唯一,可是在光源氏的情感世界里她不过是“万中之一”。渴望得到光源氏全比的爱情,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她为此付诸的行为就令人发指了。她为了“爱情”害死了光源氏身边的夕颜,以及他的正妻葵姬,还逼得年轻貌美的三公主削发为尼。我们看到,在爱情面前,六条妃子已经抛却了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与怜悯之心,但究其原因,不正是万恶的封建礼教造成的么?
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10]王熙凤的身份是贾琏之妻,事实上她更是贾府切实的掌权者。尽管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但作为儿媳,在上面有众多长辈的情况下,能够在贾府这样一个百年大宅里管家,其心机手腕可见一斑。她通过不断的斗争最终登上贾府管理的高层,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给予明饵,诱惑贾瑞,最后导致了贾瑞的死亡。铁槛寺的老尼净虚,为了替人抢亲,承诺给她三千两银子。王熙凤机关算尽,暗使手段,最终导致一对有情人共赴黄泉,而三千两银子却悄悄地流入她的腰包。与此同时,她妒忌心强,行事专横,但即使这样一个敢于草菅人命、“手眼通天”的“凤辣子”,也无法同封建礼教相抗衡,只得同意自己的丈夫纳妾。她的仇怨与愤恨无法向着丈夫贾琏发泄,在丈夫面前她只得屈服,但是她并没有善罢甘休,她将发泄的对象定位比她更为弱小的,依存她丈夫而活的,同她争夺丈夫宠爱的女性,在这一点上王熙凤与六条妃子如出一辙。像尤二姐、鲍二家的,夕颜等等,都是他们发泄愤怒的目标,都是他们迫害的对象,治本不成,转而治标。六条妃子所有迫害的行为,都源于她对光源氏的爱,与之相比,王熙凤要复杂得多。除了爱情,王熙凤斗争的目的还在于她要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王熙凤的过人智谋和手辣心狠,让人望而生畏。而这,正是封建文化压制下的畸形产物。
结语
曹雪芹和紫式部都遵循了現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真实描写封建制度下处在社会边缘的中日两国女性相似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及其命运,让我们看到了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在封建时代下生活的女性都以悲剧命运为结尾,不免令人感伤和哀叹。与此同时,更加发了我们对女性命运的深沉的思索。
注释:
[1]出自《周易》
[2]出自《礼记》
[3]出自《程氏遗书》卷二十二
[4]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5]蒋和森.《薛宝钗论》,转引自马瑞芳、左振坤主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人物形象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6]出自紫式部《源氏物语》第三十四章《新菜》
[7]出自白居易《太行路》
[8]恩格斯.《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页。
[9]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10]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
【2】紫式部.《源氏物语》,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
【3】周青.《紫姬与薛宝钗——两个封建淑女形象之比较》,《国外文学》,1990年第2期,第152-167页。
【4】陈生永.《封建时代中日两国妇女的悲歌—试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韶关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45-47页。
【5】叶琳.《<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形象之比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第3期,第53页。
【6】张铜学,龙菊英.《<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研究》,《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
【7】饶道庆.《<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3期。
【8】金燕玲.《<源氏物语>中女性物哀美解读》,《名作欣赏》,2009年。
【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悲剧
《源氏物语》是十一世纪初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紫氏部的代表作,在日本与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这部小说描写了日本中世纪平安时代宫廷中的权力斗争,通过主人公光源氏的糜乱的生活再现了当时日本上层社会的腐朽,同时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的话语权丧失与生存的艰难,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逼真的描摹与再现,被称为日本的“国宝”。《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古典小说的瑰宝,其重大意义更是无需赘言。这篇论文,着眼于两部书中描写的众多女性想象,剖析她们的人生悲剧。
一、性格上的压制
男尊女卑的社会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天生占据着体力优势的男性在各个生产部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母系氏族逐渐瓦解。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强大的体力逐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耕作还是打猎,男性都是主要劳动力,这就决定着社会话语权的逐渐转变,男性开始占据主导,并且逐渐将这种话语权固定下来。我们今日翻看历史,女性掌控话语权犹如昙花一现,早已无处觅影踪。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权利达到顶峰,随着一系列巩固男尊女卑关系的法令的颁布,将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发挥到了极致,此时,女子似乎仅仅是属于男子的,能够进行生产活动的私产。在封建社会中,男子对于女子的要求极为苛刻, “三从”“四德”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三从”、“四德”的严厉规范下,对于未婚女子,要求她们严守“男女授受不亲”的处事原则;对于已婚妇女,要求她们“妇女贞洁,从一而终”[1],“一与之齐,终身不改”[2]决不允许离婚再嫁;对于寡妇,则要求她们谨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3]的严训。
《红楼梦》中深受封建礼教戕害的典型人物是薛宝钗。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有雍容大方的高贵气质,艳冠群芳的美貌,广博出眾的才学和才干,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谙熟世故,平时“自守身分”,“罕言寡语”,“自谓藏愚”,凤姐曾说她“立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4]用封建礼教规范来衡量薛宝钗,她德言工容俱全,是最为标准的封建贵族淑女。她还很自觉地按照封建礼教的正统风范塑造自己,在第四十二回中,因林黛玉随口说了两句《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戏文,宝钗立即出言反对,认真地讲了一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道理”,而这正是封建社会对女性天性与人性的泯灭。薛宝钗时时刻刻以这样的所谓的“正统”礼教要求自己,自以为是行事端方、进退有度,可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女性应有的性格特征,变成了一个符号。当我们看到她面对金训投井、柳湘莲遁入空门时露出的“冷美人”的冷面冷心,不禁齿寒!是封建礼教让宝钗失去了一个女孩原本活泼、健康的天性,礼教“把‘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茶毒到麻木的程度,而这种麻木又以‘端庄’、‘豁达’等美丽姿态出现!”[5]
紫姬是《源氏物语》里被一致公认的最理想的正面形象。小说中的紫姬国色天香,被誉为樱花。自幼学习各种技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满足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要求。性格上更是处处按封建礼法行事,温柔宽容,“接人待物,诚恳周到”,性格婉约,举止得体,是声名显赫的源氏的正妻。但即使如此,紫姬并不幸福。源氏朝三暮四,风流成性,周旋于新欢旧爱之间,恣意而为。而作为源氏的正妻,紫姬只能无条件的容忍,还要帮助丈夫安抚姬妾,以保证家宅安宁。古往今来有哪个女人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呢?对着丈夫,紫姬要做到若无其事,宽容温和;面对一干年轻貌美的姬妾,紫姬更是要做到“无妒”,以维持大夫人的形象。源氏曾这样评价她:“真正心无习癖、性情善良的人,只有紫夫人一人”,[7]殊不知,每一声赞美,都是紫姬用压抑自我换来的,都是一柄锋利的尖刀,直刺入紫姬的内心。
二、婚姻上的牺牲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是没有婚姻权的,女子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家长阶层给她一手安排的婚姻。俗语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诗写道:“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6]。而家长安排女子的婚姻多数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封建社会里,“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志。”[8]
《红楼梦》中的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因“贤孝才德”得以入选宫中,起初担任女官,后被封为妃,从此贾家势力煊赫。后来,元妃省亲更给贾家带来莫大的荣誉。然而元妃在省亲时,却说一句,哭一句。这是元妃入宫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拥有走出宫门的机会,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就被囚困在深深宫院之中。在春节时她送来的灯谜,谜底是爆竹,它隐喻元春的得宠瞬息而逝、好景不长,就如爆竹一样昙花一现。她最终的结局是暴毙而亡。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在贾府女儿中排行第三,为人机警聪敏,在贾府众姐妹中,才情最高。曾结海棠诗社,在凤姐病重之际,与李纨、宝钗共同主管大观园诸事,精明能干。这样一个才、能兼备的女子,最终却逃不出远嫁海外的命运。从此山高水阔,与亲人再也无缘相见。正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9]即便是如花似玉的亲孙女,在贾母那里,也无法与贾家的权势荣华相比较。
《源氏物语》中也有许多女性都成了谋求家族利益的牺牲品,如葵姬、明石姬、空蝉等。葵姬本来与皇太子两情相悦,但葵姬的父亲却一直不同意二人的婚事,他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桐壶帝最为宠爱的源氏,从而扩张自己的势力,而桐壶帝也正看重左大臣的权势,想为源氏寻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这样,二人一拍即合,葵姬与源氏的婚婚姻便“顺理成章”。而婚姻的当事人葵姬和源氏,无人关心他们的意愿到底如何,这样结成的婚姻,逃不出悲剧的收场。源氏彼时正爱慕藤壶妃子,对葵姬根本不闻不问,视若无睹,整日流连花丛。最终葵姬在年仅二十六岁的时候,就寂寞的死去了。这不幸的婚姻的不幸后果最终由一条女性的生命的来祭奠。 明石姬的父亲明石道人,喜好奢华,排场颇大。明石道人自女儿降生之后,即对其抱有厚望,一心期望她能“光耀门户”。他明明知道女儿嫁给源氏,不会幸福,还拼命要把女儿送给人家作妾,竟急迫到不顾脸面和女儿的自尊的程度,可见在他心中,女儿只是他攀附权贵的工具而已。
三、人性上的扭曲
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不仅要承受来自男性的压迫和残害,在女性群体内部还存在着自相残杀。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妻妾之间。由于封建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使得它的家庭结构失衡。唯一的丈夫是生存与利益的掌控者,妻与妾都依附于丈夫而生存,当她们每个人都为了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时候,斗争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生命的生命力被异化为强悍的争夺意识和破坏力,嫡庶之分,得宠与失宠,这一个个二元对立将女性最基本的人性都消弭殆尽。
六条妃子是紫式部着力描写的一位女性。在光源氏的猛烈追求下,六条妃子陷入光源氏的情感陷阱中不能自拔,但他们之间的感情注定是不对等的。她将光源氏视为她的唯一,可是在光源氏的情感世界里她不过是“万中之一”。渴望得到光源氏全比的爱情,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她为此付诸的行为就令人发指了。她为了“爱情”害死了光源氏身边的夕颜,以及他的正妻葵姬,还逼得年轻貌美的三公主削发为尼。我们看到,在爱情面前,六条妃子已经抛却了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与怜悯之心,但究其原因,不正是万恶的封建礼教造成的么?
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10]王熙凤的身份是贾琏之妻,事实上她更是贾府切实的掌权者。尽管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但作为儿媳,在上面有众多长辈的情况下,能够在贾府这样一个百年大宅里管家,其心机手腕可见一斑。她通过不断的斗争最终登上贾府管理的高层,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给予明饵,诱惑贾瑞,最后导致了贾瑞的死亡。铁槛寺的老尼净虚,为了替人抢亲,承诺给她三千两银子。王熙凤机关算尽,暗使手段,最终导致一对有情人共赴黄泉,而三千两银子却悄悄地流入她的腰包。与此同时,她妒忌心强,行事专横,但即使这样一个敢于草菅人命、“手眼通天”的“凤辣子”,也无法同封建礼教相抗衡,只得同意自己的丈夫纳妾。她的仇怨与愤恨无法向着丈夫贾琏发泄,在丈夫面前她只得屈服,但是她并没有善罢甘休,她将发泄的对象定位比她更为弱小的,依存她丈夫而活的,同她争夺丈夫宠爱的女性,在这一点上王熙凤与六条妃子如出一辙。像尤二姐、鲍二家的,夕颜等等,都是他们发泄愤怒的目标,都是他们迫害的对象,治本不成,转而治标。六条妃子所有迫害的行为,都源于她对光源氏的爱,与之相比,王熙凤要复杂得多。除了爱情,王熙凤斗争的目的还在于她要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王熙凤的过人智谋和手辣心狠,让人望而生畏。而这,正是封建文化压制下的畸形产物。
结语
曹雪芹和紫式部都遵循了現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真实描写封建制度下处在社会边缘的中日两国女性相似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及其命运,让我们看到了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在封建时代下生活的女性都以悲剧命运为结尾,不免令人感伤和哀叹。与此同时,更加发了我们对女性命运的深沉的思索。
注释:
[1]出自《周易》
[2]出自《礼记》
[3]出自《程氏遗书》卷二十二
[4]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5]蒋和森.《薛宝钗论》,转引自马瑞芳、左振坤主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人物形象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6]出自紫式部《源氏物语》第三十四章《新菜》
[7]出自白居易《太行路》
[8]恩格斯.《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页。
[9]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10]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
【2】紫式部.《源氏物语》,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
【3】周青.《紫姬与薛宝钗——两个封建淑女形象之比较》,《国外文学》,1990年第2期,第152-167页。
【4】陈生永.《封建时代中日两国妇女的悲歌—试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韶关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45-47页。
【5】叶琳.《<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形象之比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第3期,第53页。
【6】张铜学,龙菊英.《<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研究》,《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
【7】饶道庆.《<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3期。
【8】金燕玲.《<源氏物语>中女性物哀美解读》,《名作欣赏》,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