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chuanhe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对默会知识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完整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默会知识;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比较注重语文课程中显性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对于默会知识则少有针对性教学,在语文学习的完整性上有所忽略,进而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教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对默会知识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完整性。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默会知识教学实践。
  一、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作用以及理论依据
  默会知识是相对于学科中显性知识存在的,它主要具有可实践性、文化性、虚拟性以及情境性。可实践性指的是学生在吸收了显性知识之后,形成了自我的知识经验和框架,得到了一种能够实践的能力。文化性则指的默会知识的形成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产物,故而会有一定的文化性。虚拟性是指默会知识不能够言传,不能够用具体的手段表达,它是一种存在于意识中的虚拟知识。情境性指的是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下,默会知识便回被唤醒。默会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更好的落实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的多方面目标实现,能够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许多教育学研究学者针对默会知识做了问卷调查,以教学方式为主要调查切入目标,分别调查语文教师以及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研究结果提出了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活动开展频率低,方式单一。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片面,一般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方式,少有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第三,课堂教学知识的实用性能较差,教师对于语文知识的迁移性教学引导不够。
  不难看出,现阶段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都以传递显性知识为主,主要进行认知教学,缺乏情感体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热情较低,效率低下,语文素养很难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途径
  1.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语文知识演变成更契合生活的可见性事物,能够更加深刻的触动学生思维,体验到情感变化,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氛围,提高学习质量。
  以小学六年级《月光曲》阅读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教授新课前,教师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在听时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听后引学生带着问题:如"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曲子怎样谱成?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贝多芬什么思想感情?"等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播放《月光曲》录音,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能够更加深刻体会其中情感。
  2.合作交流学习
  针对默会知识的虚拟性和情境性,它是不好捉摸的,但同时又会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下爆发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创建一个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有利于学生进行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再表达,然后再与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得到产生潜移默化的知识。
  以小学六年级课文《伯牙绝弦》教学为例,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进行全文字词理解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加强本文对话教学
  语感也是一种默会知识,它需要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应用、总结经验后才能够有初步的认知。语感培养有一定意识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去逐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操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具有自我意识的语感。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彩色的翅膀》教学为例,课文是对"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的"一个补充、深化,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的一个实践和训练。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往宝石岛。在进行第一遍初读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朗读"时,抓住了战士怎样吃瓜那段。教师通过让学生做动作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体会,然后再指导学生个人读、齐读,读出了战士自豪、喜悦、激动和不舍之情。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达到了训练朗读,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之目的。然后再引导学生深读了课文,深刻地体会到战士们是如何去改造海岛、建设海岛的爱国深情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乘放飞想象,去想今天的海岛又是什么样子,同时布置学习任务:以"海岛新景象"为题写一段话。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属于自己的感想,大有不说出来不快的感觉。教师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倾吐的平台,使学生从文本里跳出来,积极调动自己储备仓库里原有的读写知识,以"写"促使"想象",又用想象促使写作内容不断丰富、生动,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想象能力。这更是学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更深刻地感知了课文。
  参考文献
  [1]曾宁波.缄默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J].语文建设,2004(5)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和其它学科语文、英语等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因为学习这门学科不只是了解和记住一些公式和定义,它还需要学生能够应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不仅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这将会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解题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初中
[摘要]减负增效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话题,前段时间,教育专家甚至提出质疑:是否应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这又一次把小学英语教学减负增效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关键词:英语教学;提高兴趣;减负增效  【中图分类号】G623.3  小学英语是新世纪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门新学科,在强化教研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门工具学科的英语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因此,每一个学生
摘要: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新课标也明确了指导意见,为初中语文教学安排指名了方向。初中语文的情境化教学为新课标所推崇,主要原因是情境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本中描述的情境有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形成学生在各种语文文章学习中投入不同的情感,上课教师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恰当、合理、符合规律的教学情境的设定,能发挥出其它任何教学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展开,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对各个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也应深入的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核心理念,探索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四阶段:创设新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自主探究、教师重点点拨;学习成果展示、进行汇报交流;进行课堂小结、提升拓展能力。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
摘要:初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现在的教学模式又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学科变得枯燥无味,进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面对升学的压力,老师往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则在枯燥中煎熬。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了教师和家长的追求,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运用则显得十分必要,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学生开放式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效果;初中数学;小组合作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众所周知,新课改对于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人才的评定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倾向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满足教育发展所需,成为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摘要]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在于很多老师对高中英语听力不够重视,忽视英语听力在整个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高中英语教学要求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很多老师忽略了听力教学的重要意义,没有及时的解决听力教学中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主要分析了一些导致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困难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