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中、西方近代音乐教育的比较, 我们认识到中、西方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形式等各有不同, 教育的思想理念、宗旨、目的和意义追求也各有侧重。近代之后, 受西方音乐教育思想、文化的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304
引言:20世纪初期,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刚刚步入萌芽期,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发展。本文回顾了西方音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旨在总结中西方音乐融合的经验,并给予当今音乐教育一定的启发性。
一、中、西方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梳理
(一) 西方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西方音乐教育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远古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近现代时期, 产生了丰富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进入近代, 西方已经初步形成了规范化、体系化的音乐教育模式, 在音乐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与方法、策略等方面凸显了先进性、创新性的特点。随着历史文化的影响、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19世纪以后欧洲的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专门的音乐学院, 培养优秀的专业音乐人才。以德国和法国为例, 德国在19世纪末开始对音乐教育进行改革, 将学习唱歌作为文化课程中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演唱技艺和音乐审美修养。19世纪法国的音乐教育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为音乐家提供专业、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其次是为了提高社会大众对音乐的兴趣爱好。20世纪初, 法国为公办高等学院的音乐老师举办了学习研讨会议, 用于老师与音乐家之间互相学习, 探讨教学经验和改进教学方法。
(二)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近代音乐教育, 主要是指1840—1919年的音乐教育。此期间, 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文化事件。一批曾留学东洋、西方的学人如梁启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蔡元培、萧友梅、王光祈、赵元任等回国后, 将所学的西学知识应用于改良中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他们大力倡導在学校中建立专门的音乐学科, 设置音乐课程, 开展音乐教育实践, 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启蒙者之一的梁启超先生, 他在《饮冰室诗话》中指出:“音乐逐渐发展, 可以说中国教育界的未来是幸运的。”在梁启超先生的影响和建议下, 清政府于1902年颁布了“学校改革条例”, 明确新学校需开设“音乐”课程, 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 因种种原因并未真正落实, 直到1907年3月8日, 《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等文件才正式将“音乐”列为初等、高等小学堂的选学科目予以确定。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宣誓就任总统。1月9日, 成立了教育部, 开启了中国学校教育新模式, 音乐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专门的音乐教育逐渐兴盛。
二、中、西方近代音乐教育的比较认识
(一)音乐环境认知不同
中西方音乐文化各有其特征,作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两种文化形式,音乐也是识别中西方文化心理的一把心锁。从歌唱内容上看,中国音乐更体现出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反映与歌颂,主人公往往没有英雄光环,比如中国古典民乐的代表作《高山流水》,主人公伯牙子期只是先秦时期的两位懂得音律的隐士,他们既不是王侯将相,也没有贵胄加身,完全的普通人人设。此外,中国的音乐内容,多涉及自然美景,注重挖掘听者在聆听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以取得共鸣,比如中国古代名曲《平湖秋月》《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都属于这类题材,没有讲故事,没有造英雄。在西方音乐世界里,歌唱内容多愿意表现英雄人物事迹,比如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就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主人公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都是将军身份。再比如法国的歌剧代表作多是以西方神作为主人公,比如《爱神与酒神的欢宴》。莎士比亚代表作四大悲剧中的人物,哈姆雷特是王子,奥赛罗和麦克白是将军、李尔王是国王,没有一个人物是寻常百姓身份。西方音乐也很少涉猎除人物以外的纯写意描绘,单纯的山水音乐几乎很少,多是反映人物及其情感经历,或者反映某一事件的历史影响。从器乐构成来看,中国音乐以扬琴、古筝、琵琶、笛子、二胡等弦乐为主,独奏即可演绎出完美的意境。而西方音乐最初则以小号、长号、双簧管等管乐为主,偏重合奏起到的议事效果,此后经历了爵士、摇滚形式的介入,吉他成为了西方音乐中的亮点器乐。这和中国传统乐器、乐理完全不同。
(二)教学内容比较
西方近代音乐教育侧重于教授音乐文化、音乐审美和音乐创作与表演技法, 助推了西方音乐的发展繁荣。中国专业化音乐教育因起步较晚, 之前对民乐的不重视影响了音乐发展。有必要结合优秀的西方音乐家、音乐作品和教育经验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教导学生掌握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优秀中外音乐艺术, 推动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当然, 也要避免西方近代音乐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专注技术技能, 摒弃音乐艺术本质和精神的倾向, 做到思想和艺术的有机融合。
(三)培养目标比较
西方音乐教育侧重于应和时代的要求培养音乐人才, 发挥科技进步的力量来助推音乐艺术发展和教育升级。发挥音乐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 推动具有创意、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国音乐教育侧重于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音乐作曲和表演理论的掌握及音乐学术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精神。此外,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强调音乐艺术、审美与人生的贯通,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精神饱满, 对生活充满热爱, 对学习充满热情。
结论:音乐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交流的重要纽带, 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呈现出差异性与共通性。通过研究中西方音乐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的特点,能够为音乐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正勇.现代性视野下的中西音乐对话与交流[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朦.浅析老子“道德经”中的音乐思想[J].报刊荟萃,2017.
关键词:思想;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304
引言:20世纪初期,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刚刚步入萌芽期,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发展。本文回顾了西方音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旨在总结中西方音乐融合的经验,并给予当今音乐教育一定的启发性。
一、中、西方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梳理
(一) 西方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西方音乐教育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远古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近现代时期, 产生了丰富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进入近代, 西方已经初步形成了规范化、体系化的音乐教育模式, 在音乐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与方法、策略等方面凸显了先进性、创新性的特点。随着历史文化的影响、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19世纪以后欧洲的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专门的音乐学院, 培养优秀的专业音乐人才。以德国和法国为例, 德国在19世纪末开始对音乐教育进行改革, 将学习唱歌作为文化课程中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演唱技艺和音乐审美修养。19世纪法国的音乐教育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为音乐家提供专业、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其次是为了提高社会大众对音乐的兴趣爱好。20世纪初, 法国为公办高等学院的音乐老师举办了学习研讨会议, 用于老师与音乐家之间互相学习, 探讨教学经验和改进教学方法。
(二)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近代音乐教育, 主要是指1840—1919年的音乐教育。此期间, 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文化事件。一批曾留学东洋、西方的学人如梁启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蔡元培、萧友梅、王光祈、赵元任等回国后, 将所学的西学知识应用于改良中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他们大力倡導在学校中建立专门的音乐学科, 设置音乐课程, 开展音乐教育实践, 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启蒙者之一的梁启超先生, 他在《饮冰室诗话》中指出:“音乐逐渐发展, 可以说中国教育界的未来是幸运的。”在梁启超先生的影响和建议下, 清政府于1902年颁布了“学校改革条例”, 明确新学校需开设“音乐”课程, 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 因种种原因并未真正落实, 直到1907年3月8日, 《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等文件才正式将“音乐”列为初等、高等小学堂的选学科目予以确定。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宣誓就任总统。1月9日, 成立了教育部, 开启了中国学校教育新模式, 音乐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专门的音乐教育逐渐兴盛。
二、中、西方近代音乐教育的比较认识
(一)音乐环境认知不同
中西方音乐文化各有其特征,作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两种文化形式,音乐也是识别中西方文化心理的一把心锁。从歌唱内容上看,中国音乐更体现出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反映与歌颂,主人公往往没有英雄光环,比如中国古典民乐的代表作《高山流水》,主人公伯牙子期只是先秦时期的两位懂得音律的隐士,他们既不是王侯将相,也没有贵胄加身,完全的普通人人设。此外,中国的音乐内容,多涉及自然美景,注重挖掘听者在聆听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以取得共鸣,比如中国古代名曲《平湖秋月》《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都属于这类题材,没有讲故事,没有造英雄。在西方音乐世界里,歌唱内容多愿意表现英雄人物事迹,比如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就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主人公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都是将军身份。再比如法国的歌剧代表作多是以西方神作为主人公,比如《爱神与酒神的欢宴》。莎士比亚代表作四大悲剧中的人物,哈姆雷特是王子,奥赛罗和麦克白是将军、李尔王是国王,没有一个人物是寻常百姓身份。西方音乐也很少涉猎除人物以外的纯写意描绘,单纯的山水音乐几乎很少,多是反映人物及其情感经历,或者反映某一事件的历史影响。从器乐构成来看,中国音乐以扬琴、古筝、琵琶、笛子、二胡等弦乐为主,独奏即可演绎出完美的意境。而西方音乐最初则以小号、长号、双簧管等管乐为主,偏重合奏起到的议事效果,此后经历了爵士、摇滚形式的介入,吉他成为了西方音乐中的亮点器乐。这和中国传统乐器、乐理完全不同。
(二)教学内容比较
西方近代音乐教育侧重于教授音乐文化、音乐审美和音乐创作与表演技法, 助推了西方音乐的发展繁荣。中国专业化音乐教育因起步较晚, 之前对民乐的不重视影响了音乐发展。有必要结合优秀的西方音乐家、音乐作品和教育经验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教导学生掌握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优秀中外音乐艺术, 推动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当然, 也要避免西方近代音乐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专注技术技能, 摒弃音乐艺术本质和精神的倾向, 做到思想和艺术的有机融合。
(三)培养目标比较
西方音乐教育侧重于应和时代的要求培养音乐人才, 发挥科技进步的力量来助推音乐艺术发展和教育升级。发挥音乐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 推动具有创意、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国音乐教育侧重于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音乐作曲和表演理论的掌握及音乐学术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精神。此外,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强调音乐艺术、审美与人生的贯通,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精神饱满, 对生活充满热爱, 对学习充满热情。
结论:音乐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交流的重要纽带, 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呈现出差异性与共通性。通过研究中西方音乐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的特点,能够为音乐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正勇.现代性视野下的中西音乐对话与交流[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朦.浅析老子“道德经”中的音乐思想[J].报刊荟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