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的开展,旨在长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身边的科学知识,并能熟练掌握与应用知识。科学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通过生活化教学来提升小学科学的质量是可行的。本文主要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
引言
现阶段,小學科学教材的编写更加贴合实际生活,提倡教师把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科学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为我国社会发展储备人才。生活化教学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高效性。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前各位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运用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本质上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所有科学知识都源自生活,对小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指导作用。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习上,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此外,生活化教学不止应用于课堂上,还可以在课外开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教育。
二、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办法
1、创设情境,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从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来看,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生活引入进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这对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探究机会,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科学的真正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例如,在具体学习《溶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我现在需要喝一杯冰糖水,大家想一想怎么才能快速喝到这杯水呢?”说到冰糖水,学生都很熟悉,可能有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化糖水喝,所以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很快想到用筷子搅拌、两个杯子来回倒换等。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师的提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再如,在教学《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茶杯,把热水倒入茶杯里,先不用盖盖子,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把茶杯的盖子盖好,过一会儿揭开盖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杯盖上面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案例“我们在平时洗澡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天花板上布满了水珠的情况?”这时学生的热情顿时被调动起来,纷纷回答“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并要求教师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随着学生的疑问进入正题,为学生讲解“水为什么自己会跑”,因为水遇热就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具有密度小分量轻的特点,它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天花板或是杯盖就会凝结成水珠。这样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学习内容,同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热情也被激发起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走出课堂,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科学教学工作是灵活多变的,不一定局限于课堂的三尺讲台上。生活化教学思想下,教师要多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丰富孩子的知识库,使科学探究活动从教室扩展至学生的家庭、小区甚至是大自然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发展的需要。如可以带领学生去公园里,观察植物的叶、茎、果实等,观察鱼类、鸟类等动物,并且准确给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掌握动植物分类的知识点;又如,让学生身处操场上感受空气,用塑料袋等工具装空气,得出空气也能占据空间等结论。
学生在课外能够获得和教室里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新思想,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积极探究科学知识,这也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3、就地取材,将科学探究变得生活化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中,必然会用到探究材料。这时学生就可以就地取材,在实际生活中选择材料,像废纸盒、可乐瓶等这样的废弃物正是经常会用到的材料。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选取探究材料的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们自己开展科学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时,为了体现科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以把平时教学用到的专门实验器材换成生活中的常见工具,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发出声音,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声音的产生,这样远比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讲解或利用专门的实验器材实验效果更好。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科学,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都蕴含着科学,科学课能让学生对整个世界产生全新的认识,能让学生通过生命现象的表面去了解到它的本质。教师也要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去种植花草,喂养小动物,让学生在种植和喂养过程中慢慢去观察和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展开科学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帮助。
4、留下生活化的课后作业,督促学生自行探索
在课堂结尾段,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下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自行去探索,寻找不同的答案。如在“电”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留下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电池、小灯泡和铜丝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用电池来点亮小灯泡,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教师交代的任务,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还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小开关自由控制灯泡,超额完成了任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结语
总之,科学是小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科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科学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效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为我国科学发展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晓红.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林区教学, 2020(12).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
引言
现阶段,小學科学教材的编写更加贴合实际生活,提倡教师把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科学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为我国社会发展储备人才。生活化教学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高效性。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前各位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运用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本质上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所有科学知识都源自生活,对小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指导作用。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习上,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此外,生活化教学不止应用于课堂上,还可以在课外开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教育。
二、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办法
1、创设情境,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从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来看,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生活引入进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这对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探究机会,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科学的真正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例如,在具体学习《溶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我现在需要喝一杯冰糖水,大家想一想怎么才能快速喝到这杯水呢?”说到冰糖水,学生都很熟悉,可能有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化糖水喝,所以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很快想到用筷子搅拌、两个杯子来回倒换等。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师的提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再如,在教学《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茶杯,把热水倒入茶杯里,先不用盖盖子,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把茶杯的盖子盖好,过一会儿揭开盖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杯盖上面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案例“我们在平时洗澡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天花板上布满了水珠的情况?”这时学生的热情顿时被调动起来,纷纷回答“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并要求教师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随着学生的疑问进入正题,为学生讲解“水为什么自己会跑”,因为水遇热就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具有密度小分量轻的特点,它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天花板或是杯盖就会凝结成水珠。这样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学习内容,同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热情也被激发起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走出课堂,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科学教学工作是灵活多变的,不一定局限于课堂的三尺讲台上。生活化教学思想下,教师要多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丰富孩子的知识库,使科学探究活动从教室扩展至学生的家庭、小区甚至是大自然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发展的需要。如可以带领学生去公园里,观察植物的叶、茎、果实等,观察鱼类、鸟类等动物,并且准确给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掌握动植物分类的知识点;又如,让学生身处操场上感受空气,用塑料袋等工具装空气,得出空气也能占据空间等结论。
学生在课外能够获得和教室里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新思想,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积极探究科学知识,这也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3、就地取材,将科学探究变得生活化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中,必然会用到探究材料。这时学生就可以就地取材,在实际生活中选择材料,像废纸盒、可乐瓶等这样的废弃物正是经常会用到的材料。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选取探究材料的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们自己开展科学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时,为了体现科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以把平时教学用到的专门实验器材换成生活中的常见工具,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发出声音,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声音的产生,这样远比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讲解或利用专门的实验器材实验效果更好。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科学,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都蕴含着科学,科学课能让学生对整个世界产生全新的认识,能让学生通过生命现象的表面去了解到它的本质。教师也要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去种植花草,喂养小动物,让学生在种植和喂养过程中慢慢去观察和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展开科学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帮助。
4、留下生活化的课后作业,督促学生自行探索
在课堂结尾段,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下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自行去探索,寻找不同的答案。如在“电”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留下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电池、小灯泡和铜丝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用电池来点亮小灯泡,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教师交代的任务,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还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小开关自由控制灯泡,超额完成了任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结语
总之,科学是小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科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科学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效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为我国科学发展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晓红.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林区教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