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芜湖是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的“双核”城市之一,芜湖的发展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下面报告一下芜湖在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启动建设的新机遇,谋划“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工业发展概况
芜湖是一个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时期,芜湖工业门类齐全,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1990年,中央决定实施开发浦东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以芜湖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快实施“呼应浦东、开发皖江”开发开放战略,拉开了芜湖现代工业发展的序幕。90年代初,芜湖抢抓机遇,先后争取了国家沿江开放城市、对外籍轮船开放港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政策;1993年,芜湖开始启动国有企业改革。1996年以来,芜湖抢抓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改革机遇,通过兼并破产、改制重组,实现了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平稳退出,以存量引增量,吸引了海螺、新兴铸管、美的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来芜湖发展,建立了奇瑞公司,实施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1999年,芜湖提出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启动各县区工业园区建设,为县域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芜湖以奇瑞、海螺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1998-2009年,全市工业年均增长16.2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全市工业年均增长19.2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增加值从50亿到100亿用了6年时间,从100亿到200亿用了4年时间,从200亿到500亿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近10年来芜湖工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9年,芜湖市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6%。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0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000亿元。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产业、优势企业和高端产品集聚发展的新格局,基本确立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当好排头兵,发挥骨干作用。
1、创新体系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力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0家;全市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其中,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2800亿元;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9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10家以上;年申请专利量3000件以上,发明专利占比25%以上。
2、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综合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500户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50户、超十亿元的企业100户、超百亿元的企业10户、超千亿元的1户。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以上,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8-10个, 新增安徽名牌产品60个。
3、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打造三个千亿级和10个百亿级的产业,培育若干个主业突出、综合研发能力较强、配套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光电、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超千亿元,家电、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食品、船舶、信息、生物药业、纺织服装、化工、电力产业分别超百亿元。
4、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污染排放明显减少。健全完善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体系。重点企业能耗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低于限额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城市主要水体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重点污染源排放达标率不低于95%,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任务。
三、“十二五”工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芜湖将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交通、产业等比较优势,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启动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做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家用电器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化工、船舶、纺织等传统产业,着力发展物流、总部经济、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现代工业体系。
1、支柱产业方面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支持奇瑞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资本、市场合作,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高性能重卡。充分发挥奇瑞汽车的带动作用,大力引进世界重要汽车零部件配套商和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发动机、转向系统、变速系统、总成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构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到 “十二五”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800亿元以上。
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海螺集团的生产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能耗低、排放少、资源利用率高的大型水泥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铜基材料产业链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铜基材料加工基地。面向国内外承接玻璃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汽车玻璃、特种显示玻璃基片等玻璃产品,延伸玻璃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玻璃产业基地。发挥芜湖新兴铸管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以替代进口为方向,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推进钢产品深加工和机械用钢生产基地建设。到 “十二五”末,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以上。
家电产业。在继续做大做强芜湖美的、日立空调、威灵电机、欧宝机电等企业的同时,围绕空调、冰箱、彩电、小家电等电器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电器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家电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800亿元以上。
2、新兴产业方面
光电产业。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进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被动安全控制系统、电子控制制动系统、车辆维修诊断系统,建设全国最大的汽车电子研发和制造基地。充分利用华东光电研究所国家特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显示器件。重点推进三安光电、德豪润达、信义光伏玻璃、明远光伏电池等光电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光电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精密加工设备生产企业,重点发展大型、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全面提高芜湖数字化精密加工装备制造水平。围绕芜湖的优势产业和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和检验检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飞机零部件及维修设备、水泥成套和机电设备、矿山机械和煤炭综采设备、起重运输设备、输变电设备等。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建设芜湖节能产业工业园,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重点发展节电电机、节能锅炉、节能照明灯具等产品。加强环保设备的引进、开发和利用,重点发展污水处理设备、垃圾焚烧设备等环境保护设备。到“十二五”末,节能环保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5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芜湖生物药业研发中心的平台作用,加强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联系和协作,积极引进各类研究成果,引进国家三类以上新药和大型制药集团。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生物制药、生物萃取。到“十二五”末,生物医药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以上。
3、传统产业方面
化工产业。围绕炼化一体化,引进国内外知名石化企业,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围绕产业链的延伸,积极引进各类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打造化工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以上。
船舶制造产业。全力推进芜湖船舶工业基地建设。立足现有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造船企业,重点发展汽车滚装船、集装箱运输船、化学品运输船、成品油运输船、工程船、游艇等特种船舶,尽快形成300万载重吨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船舶配套生产企业,发展船用柴油机、发电设备、起重设备、空调设备、推进设备、净化处理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部件,形成船舶产业集群。到 “十二五”末,船舶制造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以上。
纺织服装产业。提高现有纺织服装企业的设计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品提档升级、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发展高档针织和纺织面料、高档染整、自主品牌的服装生产等。到 “十二五”末,纺织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以上。
食品产业。重点发展中高档混合型及烤烟型卷烟、深加工农副产品、乳制品及深加工产品、草本饮料、特色炒货、动物饲料等。到“十二五”末,食品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以上。
四、“十二五”工业发展布局
按照“资源集约、项目集聚、配套完善、产业集群”的要求,加快产业承载能力规划和建设。实施1179工程,构建一个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一个芜湖保税港区、七个承接产业转移中心区、九个承接特色产业转移示范区。
1、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重点承接汽车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五大产业,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和引领区。
2、芜湖保税港区。发挥芜湖的岸线资源优势和综合交通条件,整合朱家桥外贸码头、保税仓库、芜湖出口加工区码头等资源,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合理规划布局外贸码头、公共仓库、出口加工、保税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打造承接沿海地区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核心载体。
3、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心区。规划建设7个县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心区,每个中心区规划面积10-20平方公里,与省级开发区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重点承接临港工业、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产业。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欧美、台湾、上海、江浙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园区。
4、承接特色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别规划建设承接新能源汽车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汽车电子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节能环保成套设备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LED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特种船舶制造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精密机床制造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重型起重设备制造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生物药业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承接新型显示器产业转移示范区。
五、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工业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把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作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建立“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套措施”的促进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2、加大工业发展考核力度。制定市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办法。将到2015年全市工业发展目标中的工业投资、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等重要指标,按年度分解到各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权重设定为12%。对完成任务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3、加强规划引导。加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衔接。做好開发区以及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工作。抓好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围绕工业结构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前瞻性规划并建设一批能源、交通、物流、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
4、加大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充分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来芜湖市发展。鼓励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上市企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参与重大工业项目和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建设。增加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的投入,对产业链的关键配套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5、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企业自主研发平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实质性参与技术标准化活动,承担国家、行业标准制订修订工作,提高企业技术标准竞争能力。
6、加快工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扩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商务配套能力。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建设,做好二期封关运行工作。完善高新区产业与功能的合理布局,实现“研发创新、孵化加速、高端制造、现代服务、辐射带动”五大功能。各省级开发区在调整布局和完善功能配套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有序推进创业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标准厂房建设,依据现有的基础条件,积极谋划论证,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相互关联、融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7、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坚持以引进“好、大、高、外”项目为重点,突出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质量。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来芜发展,着力引进大型化工项目、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项目,着力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对符合芜湖工业投资导向目录,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达到标准的企业,在土地供应、奖励或补助资金、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8、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中的应用,逐步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设备改造、物耗能耗控制到包装配送和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电子商务、产权交易等信息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9、培育一批重要骨干企业和“小巨人”企业。鼓励汽车、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并购和跨区域联合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实施工业“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对纳入“小巨人”培育工程的50户企业,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从2009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培育企业提升装备水平、培育研发能力、实施技术改造、培养和引进人才等。
10、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完善和规划建设芜湖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弋江区、三山区等物流园区,改扩建一批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产权交易、科技咨询、管理咨询、商务接待、检测认证、设备租赁、展览展示、品牌策划、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形成以信贷支持为主,辅以现金管理、财务规划、咨询顾问、风险管理等配套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
1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大对落后产能关停的补助力度。妥善处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人员分流、就业扶持、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对转型升级的企业和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加快推进节能监察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耗能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芜湖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健全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
一、工业发展概况
芜湖是一个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时期,芜湖工业门类齐全,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1990年,中央决定实施开发浦东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以芜湖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快实施“呼应浦东、开发皖江”开发开放战略,拉开了芜湖现代工业发展的序幕。90年代初,芜湖抢抓机遇,先后争取了国家沿江开放城市、对外籍轮船开放港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政策;1993年,芜湖开始启动国有企业改革。1996年以来,芜湖抢抓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改革机遇,通过兼并破产、改制重组,实现了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平稳退出,以存量引增量,吸引了海螺、新兴铸管、美的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来芜湖发展,建立了奇瑞公司,实施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1999年,芜湖提出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启动各县区工业园区建设,为县域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芜湖以奇瑞、海螺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1998-2009年,全市工业年均增长16.2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全市工业年均增长19.2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增加值从50亿到100亿用了6年时间,从100亿到200亿用了4年时间,从200亿到500亿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近10年来芜湖工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9年,芜湖市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6%。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0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000亿元。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产业、优势企业和高端产品集聚发展的新格局,基本确立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当好排头兵,发挥骨干作用。
1、创新体系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力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0家;全市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其中,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2800亿元;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9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10家以上;年申请专利量3000件以上,发明专利占比25%以上。
2、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综合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500户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50户、超十亿元的企业100户、超百亿元的企业10户、超千亿元的1户。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以上,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8-10个, 新增安徽名牌产品60个。
3、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打造三个千亿级和10个百亿级的产业,培育若干个主业突出、综合研发能力较强、配套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光电、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超千亿元,家电、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食品、船舶、信息、生物药业、纺织服装、化工、电力产业分别超百亿元。
4、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污染排放明显减少。健全完善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体系。重点企业能耗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低于限额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城市主要水体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重点污染源排放达标率不低于95%,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任务。
三、“十二五”工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芜湖将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交通、产业等比较优势,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启动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做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家用电器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化工、船舶、纺织等传统产业,着力发展物流、总部经济、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现代工业体系。
1、支柱产业方面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支持奇瑞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资本、市场合作,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高性能重卡。充分发挥奇瑞汽车的带动作用,大力引进世界重要汽车零部件配套商和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发动机、转向系统、变速系统、总成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构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到 “十二五”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800亿元以上。
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海螺集团的生产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能耗低、排放少、资源利用率高的大型水泥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铜基材料产业链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铜基材料加工基地。面向国内外承接玻璃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汽车玻璃、特种显示玻璃基片等玻璃产品,延伸玻璃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玻璃产业基地。发挥芜湖新兴铸管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以替代进口为方向,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推进钢产品深加工和机械用钢生产基地建设。到 “十二五”末,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以上。
家电产业。在继续做大做强芜湖美的、日立空调、威灵电机、欧宝机电等企业的同时,围绕空调、冰箱、彩电、小家电等电器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电器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家电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800亿元以上。
2、新兴产业方面
光电产业。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进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被动安全控制系统、电子控制制动系统、车辆维修诊断系统,建设全国最大的汽车电子研发和制造基地。充分利用华东光电研究所国家特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显示器件。重点推进三安光电、德豪润达、信义光伏玻璃、明远光伏电池等光电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光电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精密加工设备生产企业,重点发展大型、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全面提高芜湖数字化精密加工装备制造水平。围绕芜湖的优势产业和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和检验检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飞机零部件及维修设备、水泥成套和机电设备、矿山机械和煤炭综采设备、起重运输设备、输变电设备等。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建设芜湖节能产业工业园,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重点发展节电电机、节能锅炉、节能照明灯具等产品。加强环保设备的引进、开发和利用,重点发展污水处理设备、垃圾焚烧设备等环境保护设备。到“十二五”末,节能环保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5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芜湖生物药业研发中心的平台作用,加强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联系和协作,积极引进各类研究成果,引进国家三类以上新药和大型制药集团。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生物制药、生物萃取。到“十二五”末,生物医药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以上。
3、传统产业方面
化工产业。围绕炼化一体化,引进国内外知名石化企业,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围绕产业链的延伸,积极引进各类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打造化工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以上。
船舶制造产业。全力推进芜湖船舶工业基地建设。立足现有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造船企业,重点发展汽车滚装船、集装箱运输船、化学品运输船、成品油运输船、工程船、游艇等特种船舶,尽快形成300万载重吨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船舶配套生产企业,发展船用柴油机、发电设备、起重设备、空调设备、推进设备、净化处理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部件,形成船舶产业集群。到 “十二五”末,船舶制造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以上。
纺织服装产业。提高现有纺织服装企业的设计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品提档升级、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发展高档针织和纺织面料、高档染整、自主品牌的服装生产等。到 “十二五”末,纺织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以上。
食品产业。重点发展中高档混合型及烤烟型卷烟、深加工农副产品、乳制品及深加工产品、草本饮料、特色炒货、动物饲料等。到“十二五”末,食品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以上。
四、“十二五”工业发展布局
按照“资源集约、项目集聚、配套完善、产业集群”的要求,加快产业承载能力规划和建设。实施1179工程,构建一个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一个芜湖保税港区、七个承接产业转移中心区、九个承接特色产业转移示范区。
1、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重点承接汽车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五大产业,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和引领区。
2、芜湖保税港区。发挥芜湖的岸线资源优势和综合交通条件,整合朱家桥外贸码头、保税仓库、芜湖出口加工区码头等资源,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合理规划布局外贸码头、公共仓库、出口加工、保税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打造承接沿海地区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核心载体。
3、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心区。规划建设7个县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心区,每个中心区规划面积10-20平方公里,与省级开发区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重点承接临港工业、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产业。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欧美、台湾、上海、江浙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园区。
4、承接特色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别规划建设承接新能源汽车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汽车电子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节能环保成套设备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LED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特种船舶制造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精密机床制造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重型起重设备制造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生物药业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承接新型显示器产业转移示范区。
五、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工业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把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作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建立“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套措施”的促进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2、加大工业发展考核力度。制定市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办法。将到2015年全市工业发展目标中的工业投资、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等重要指标,按年度分解到各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权重设定为12%。对完成任务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3、加强规划引导。加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衔接。做好開发区以及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工作。抓好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围绕工业结构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前瞻性规划并建设一批能源、交通、物流、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
4、加大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充分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来芜湖市发展。鼓励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上市企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参与重大工业项目和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建设。增加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的投入,对产业链的关键配套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5、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企业自主研发平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实质性参与技术标准化活动,承担国家、行业标准制订修订工作,提高企业技术标准竞争能力。
6、加快工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扩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商务配套能力。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建设,做好二期封关运行工作。完善高新区产业与功能的合理布局,实现“研发创新、孵化加速、高端制造、现代服务、辐射带动”五大功能。各省级开发区在调整布局和完善功能配套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有序推进创业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标准厂房建设,依据现有的基础条件,积极谋划论证,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相互关联、融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7、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坚持以引进“好、大、高、外”项目为重点,突出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质量。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来芜发展,着力引进大型化工项目、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项目,着力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对符合芜湖工业投资导向目录,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达到标准的企业,在土地供应、奖励或补助资金、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8、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中的应用,逐步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设备改造、物耗能耗控制到包装配送和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电子商务、产权交易等信息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9、培育一批重要骨干企业和“小巨人”企业。鼓励汽车、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并购和跨区域联合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实施工业“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对纳入“小巨人”培育工程的50户企业,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从2009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培育企业提升装备水平、培育研发能力、实施技术改造、培养和引进人才等。
10、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完善和规划建设芜湖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弋江区、三山区等物流园区,改扩建一批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产权交易、科技咨询、管理咨询、商务接待、检测认证、设备租赁、展览展示、品牌策划、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形成以信贷支持为主,辅以现金管理、财务规划、咨询顾问、风险管理等配套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
1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大对落后产能关停的补助力度。妥善处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人员分流、就业扶持、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对转型升级的企业和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加快推进节能监察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耗能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芜湖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健全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