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2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阅读与写作桥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并以此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将不失为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探索方向。
  这要从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和读写关系两方面来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叶老的这段话明确揭示了语文学习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当然听与说也是语文学习应培养的能力,但“听话”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阅读,“说话”又可看成一种“口头”的作文。从某种意义说,“听”与“读”,“说”与“写”是应该相通的。
  对于读、写的关系,叶老还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韩愈的一句话则揭示得更为形象,他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也就是说“耕”是“获”的前提,“学”(阅读)是“文”(写作)的基础。张志公先生在谈到读写关系时说得也很明白,他说:“我一向重视写,为了写而重视读,读是为了写。”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认识,“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可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创新点。
  
  一、尊重学生主体,培养自主意识,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尊重学生主体,就是要确立教学民主的思想,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摆脱单一从文本知识认知出发的灌输讲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学生能真正将独立的思考探究,或相互间的合作研讨作为阅读的一种自觉习惯,逐步培养起阅读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自主阅读、自主研讨、自主感悟的平台,尽可能多地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读时间、讨论时间和自由思考发言的时间;要兼顾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情感,去感受作者的情愫,去领悟作者的构思,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未定点”与“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思索见地,而不被前人或专家的定论所束缚。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自主发现、自主创造的阅读“过程”中去,从而获得自主阅读成功的愉悦,真正调动起学生主体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有了独到的自主感悟,就会有评价或表达的冲动;学生有了真正的理解或认同,就会有尝试实践去创作的欲望。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塑造出自我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从而产生一种发现与创造的快感,并进而激发起自己的写作动机。这里的“写”可以是对原作的模仿借鉴,也可以是评价感悟。学生在写作中又能进一步加深对原作的认知与了解,不仅能丰富知识,发展个性,更能使语文素质得到真正全面的提升。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能给学生搭建更多的自主展示的平台,善于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善于引导学生披文人情,学会审美体验,并能给予及时的评价指导与鼓励认可。(在课堂文本教学基础上的写作指导)
  
  二、借助文本引路。认知写作规律,在阅读中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写作的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文本阅读,首先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领会作者是怎样由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作出评价的,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思辨,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正确的认识评价能力,并以此提升写作的思想认识深度。
  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作语言材料。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重语句篇章结构的分析,忽视学生语言仓库的积累。学生写作文则搜肠刮肚,苦于无精当的词汇语言来表达。语文阅读应把积累语言作为基础目标,让学生的语言材料仓库丰富起来。而文质兼美的课文阅读材料,完全能帮助学生达到语言的积累提高。所以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记忆,它不仅是理解文意的需要,也是指导写作的需要。
  通过阅读,帮助学生认识文章的创作规律。要写好作文,借鉴与练笔是缺一不可的。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对于写作借鉴而言,就是要注意范文引路,通过文本阅读,善于借鉴课文创作的成功范例,发挥课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教师可利用课文立意、构思、表达、格式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去对学生进行写作的专题训练指导。如课文的选材,往往都有其必要性(非此材料不能阐明)、确切性(非此材料不能达意)、典型性(非此材料不能概括)、结构性(非此材料不能工整),同时选材不落俗套,把握分寸都有讲究;又如文章的组材构思,布局谋篇,线索设置,开头如何“提神醒脑”,结尾如何“意味深长”,整体框架如何构置,段落之间如何承继等等,课文都具有范例作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文无定法,但并非无法,而阅读正是学生掌握写作之“法”的必由之路。
  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训练写作思维。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能集中反映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它是一种驾驭文章寓意和使用文章语言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和规律,对语言符号及其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味的总体感悟。语感能力不仅反映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能透视一个人的作文表达与分析能力。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能敏锐地感悟范文观察事物把握特点,分析问题深刻透辟,描写表述新颖独到等创作特点,“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去鉴赏作品,才能真正接近作者的旨趣”(叶老语),自己写作时,对语言的驾驭也才能灵活自如,文思飞扬。
  培养阅读语感的过程,也应是促成学生想象联想等创作思维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领悟作者意图,品味创新意蕴的同时,积极感悟作者的思维方式及变化,并能借鉴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如借鉴文本的想象或联想方式进行课堂小作文思维专题训练,在周记或作文时提出明确的想象、联想等思维训练的指向要求等。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章,并能促成写作创新向更高层次的飞跃。
  
  三、借助写作感悟。认知阅读方法,在写作中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思想把握。阅读的关键在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文章主题的确立,正是作者寄寓情感表达思想的反映。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懂得了文章的命题、取材、构思等方式都应该是围绕文章主题表达需要去确立的,在阅读中就会有明确的分析指向,形成良好的阅读分析习惯,自主自觉地去探求作者命题的用意、取材的目的、构思的作用,去准确把握并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专题性的写作指导,去促成学生构建读写的桥梁。比如在作文立意明确后,可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取材的专题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例文是如何紧扣主题取材的;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归类梳理,提炼主题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去学会对阅读文本的取材进行分析,并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或主题。
  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语言赏析。语言是文章思想的载体,语言的驾驭能力关涉到文章创作的成败。不同的思想情感、不同的社会风情、不同的文体特点决定着不同的语言表达形态与风格,而对语言的赏析,正是为了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这些“不同”,以达到对文章更深的理解把握。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追求自身语言或精炼、简洁、生动、流畅,或含蓄、隐晦、婉约、缜密,或华丽、清秀、粗放、豪迈等诸多语言风格的同时,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阅读文本语言的诸多特点,去揣摩把握这些特点背后作者的创作动意。教师指导写作训练,可以学生的范文为例,去分析不同的表达方式、句式特点、修辞使用、选词炼字等的不同效果,在感悟语言表达不同所带来的效果差异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课文,通过变换表达、句式、修辞等的方式训练,去对课文语意及情感能有更深入准确的把握理解。
  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结构认知。“结构”是文章层次思路或行文脉络的反映,而写作的布局谋篇,就是作者围绕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写作意图,去合理地结构文章,使文章的各部分能够构建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师对作文布局谋篇的指导,可帮助学生在把握不同文体基本结构模式要求的同时,去认知合理新颖的结构对文章思路的展开、情感的抒发、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能够做到从文章的结构分析人手,去理解文本内容。如记叙文叙述方式的不同效果,散文移步换景的时空变化,议论文论证结构的说理功能等等。教师可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把对学生习作结构的点评跟文本结构的分析借鉴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认知掌握文章写作布局谋篇技能方法的同时,知道如何去分析文本的行文结构,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情感或用意。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构建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正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促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实现语文读写教学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不知从何时起,新闻媒体对教育问题的报道总让人瞠目结舌,人们一提起教育,总觉得缺些什么。“应试”“体罚”“功利”“冷漠”等诸多教育现状让许多有良知的为人师者感觉迷茫、失落。前不久读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时,顿觉豁然开朗。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古代学校里,先贤们(孔子、亚里斯多德等)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里,我们教授传授的仅是学科、知识。  当“教育理想”沉沦到与“现实需要”持
期刊
“风沙渡”是今年江苏省宜兴高中学生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时专家热捧,好评如潮,媒体报道,连篇累牍。  考场作文的评价须客观公正地分析学生作文之优劣与得失,并能积极导向于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其终极目的是引导学生热爱母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健全并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一名高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符合命题要求的考场作文,这是珠为不易的。“风沙渡”一文无论立意谋篇、语言表达均相当出
期刊
古典诗词,是前人倾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教师,作为教授者,应引领学生驰骋于古人的时代,谛听他们的心灵。但遗憾的是,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讲授者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诗词中唯美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已经被功利化的讲授和背诵所替代,在各门功课的重压下,中学诗词的学习渐入荒原绝境。  笔者曾在南通市某一中学初三某班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默写,有25%的学生对
期刊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是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诗意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的新鲜血液,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才能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应该时时流淌着诗的旋律,飞扬着诗的灵性,弥漫着诗的芬芳。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呢?  充满诗意的课堂应时时有师生
期刊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改下,教师的教材观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要努力尊重教材,但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包装教材,要形成“大教材”的意识。然而,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    一、读厚,以丰富教材    把教材读厚,是预
期刊
近两年关于“有效教学”的议论特别热闹,但我总怀疑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来没有谁主张无效教学。众口一词地推崇“有效教学”,是否意味着理想对现状的一种屈服?专家们收敛起了气冲斗牛的豪情,小心翼翼地通过课堂的有效来证明自已理论的正确,这与当年言必称“建构主义”,动辄便是“转变教育观念”时的傲慢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不管白猫黑猫能逮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什么教学,“有效”便好。专家提倡,教师响应,成与维新,皆
期刊
当了将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师,也曾开展过诸如语文学法指导、思维训练、思想渗透、学科整合等多项专题研究,但在一波又一波的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中,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实践就像颠簸在波浪间的船儿飘忽不定。上世纪末语文界展开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使我逐渐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上找到了自己新的教改方向: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点:在“言一意一言”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与语言的真正拥抱   
期刊
一、学生书写错别字现象及成因分析    当前学生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为:  1 笔画错误。表现为多笔画或少笔画、错笔画。如“茂盛”的“茂”中间多一点了,“染”的右上角“九”字上多一点写成“丸”,“犹豫”的“豫”字中“予”多一撇了,甚至“因为”的“因”最后一横没有了;“搜查”的“搜”字右边一竖没有竖到“又”字上……  2 部首或偏旁错误。如把“鞭策”的“策”写成草字头,“一尘不染”的“尘”
期刊
一、调查目的    学生识字始终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家长、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从一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老师在开学后总是把所有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从“一、二、三”开始教。这样做符合实际情况吗?是高效的吗?究竟什么该教,什么不用教?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调查。  为了了解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识字量,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识字教学工作,开展了此次“红山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识字情况调查”。    二、调
期刊
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面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成了我们语文教师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课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