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沐书香 靖惹满课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ct_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是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诗意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的新鲜血液,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才能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应该时时流淌着诗的旋律,飞扬着诗的灵性,弥漫着诗的芬芳。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呢?
  充满诗意的课堂应时时有师生心灵的契合。充满诗意的课堂,要以文本为依托,达到师生心灵的有机契合。在这里,师生的思想时而飘逸,时而畅游,时而碰撞,既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是师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探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是师生手捧书本,轻轻翻阅,细细品读的惬意。伴随着阵阵声情并茂的诵读,学生的心情会变得轻松而愉快;吟读着篇篇优美生动的文字,学生们会深入文本,去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同喜同忧,同乐同悲。
  充满诗意的课堂,应处处有师生情感的交汇。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七壤上。”一堂毫无情感的课,是产生不了多大震撼效果的。真挚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汇,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心底那缕最真实细腻的情感,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再千方百计地“揣摩”老师的想法,而是让自己真实的思想在课堂上闪耀甚至汩汩流淌。
  充满诗意的课堂,应处处闪烁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充满诗意的课堂,应该是绚丽多姿而富于变化的,时时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在这样的课堂上充满着“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生机勃发,充满着“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无限生机,充满着“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生命律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努力提升教育艺术。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还是板书的技巧、提问的创意都应闪烁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的职能不就是荡水、击石,去努力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诗情吗?所以,充满诗意的课堂应是每位教师不懈的美学追求。那么,如何构建诗意课堂呢?
  
  一、努力做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师
  
  诗人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个人素养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这是文化长久熏陶的结果。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读书。读书可以滋养人生,提高学识素养。书海漫溯,整个心灵也会沐浴在书香之中。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就是要让这种由墨香浸润的“气华”弥散成一种诗意的气质,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再说教师如果不广泛阅读,就很难对教材有深入的把握,很难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很难形成独特风格的课堂。
  语文教师,要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儒雅涵养性情。诚然,由于平日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文,语文教师真正读书的不多,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意识。读书使人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温床,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因此,有志于语文教育的教师,必须用读书来充实自己,并且要用自己读书来引领学生读书,带动学生养成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总之,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师就要做一个善于读书、富有诗意的教师。
  
  二、努力在教学语言上追求诗意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要规范、严谨,更要文雅、精致,最好能字字珠玑。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受,她的课堂也因此成了学生享受诗意的乐园。语文教师平时就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无论学习哪一篇课文、进行哪一项训练,都应要求自己的语言简洁、流畅、文雅、精致,力求给学生美的感染。当教师在教学中忘情地进入角色时,情感的波涛在激荡,灵感的水流在流淌,由此也会在学生心里激荡出层层涟漪。善于借助语言艺术去触动学生心灵,才会创造出高质量、有情感的教学情境,才能触动学生心中诗意的琴弦,营造出富有诗意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心灵得到了解放,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才变得趣味盎然。
  
  三、努力创设诗意化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诗意化的课堂氛围,让诗意情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课前不妨播放一些世界经典名曲或中国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沉醉,于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课堂导入时不妨让导语充满诗情画意,可适当引用古诗词名句渲染意境,给学生水到渠成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因有诗词素养而方显才华的人。课文范读时不妨声情并茂一些,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倾注于款款深情中,使其如和煦春风般轻抚学生的心灵。课堂步骤衔接时不妨将人文关怀和诗情诗意融入过渡语之中,使其如明媚阳光照耀学生的心田。平时上课,我总是仔细斟酌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和颜悦色地与学生交流、商量、探讨。在我们的教室里,没有教师强权的痕迹,没有亵渎语言魅力的陈词滥调,有的只是平和、互动与亲和力。诗意似一股温柔扑面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在我们的课堂上飞舞灵动。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享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这样的课堂,是心灵流动的华丽乐章;这样的课堂,是真情弥漫的绚丽天空;这样的课堂,是放飞灵性的自由天堂。
  诗意的语文课堂看上去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读出来是一首情真意切的诗。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的时候,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才会产生,课堂才会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芒。
  
  作者简介:山东省嘉祥县黄垓乡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儿童天生是语文的,他们能像诗人一样地思考和呼吸,像戏剧家一样地即兴创作和表演,像作家一样地生活、感受和思考。他们的心灵是“最具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语),与生俱来地带来了人类最珍贵的文学资源。  但是,随着教育的介入和逐步深化,孩子们知识日增,年龄渐长,儿童的天性却被逐渐剥夺殆尽。一个个“小大人”式的孩子脸上,写满了成人化的冷漠与成熟。心灵早熟的孩子们自然与文学渐行渐远。那些所谓的富有“文学天赋
期刊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校经过多方讨论,于2009年将“儿童诗”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在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项课程不仅让学生增长了文化知识、深化了生活经验、启迪了心智成长,而且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形成。    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提出    我们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是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之一,为了深化
期刊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的习作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习作要与实际相结合,鼓励个性表达。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
期刊
苏州的语文教学,根植于传统沃土,也致力于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细腻、温润、典雅、灵动的风格,与这座文化名城血肉相连、一脉相承。这里,有一个由苏州市教科院指导、数十所学校的几十名初中语文青年骨干组成的课改小组,多年来潜心钻研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其专题网站“沉浸式语文教学网”目前已拥有700多篇专稿,点击量达到了70万。    一、“沉浸式”语文教学
期刊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顾维平的示范课《小鹰学飞》。课后,听课老师议论纷纷,意思是说,顾老师在教学本课时,没有像当今绝大部分阅读教学课那样,教师通过读、演等声、光、电三位一体的手段,竭尽全力地让学生去感悟,去拓展,而是把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全部拿来教学生写字,一堂课只教了四个上下结构的生字,语文课都这样上的话,能完成教学任务吗?顾老师的课是不是有悖新课程理念?面对种种非议,我总感到这节课学生
期刊
“诗以言志”,伟大的诗人总是把心中的爱与愁交付于诗的歌吟,优秀的诗歌从来都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所以品味诗中真情,是鉴赏诗歌的主要任务。高中生鉴赏诗歌,自然是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然而学生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一向偏低,作为老师,也倍感委屈,课上讲了许多诗歌鉴赏的知识,分析了一首又一首诗歌,老师的讲解学生似乎都听懂了,但当他们独自面对一首新的诗词时,又如读天书,不知所云,那些诗句就像无法破
期刊
江苏的高考作文时不时地总要闹出点动静来,几年前的《赤兔之死》让作者蒋听捷名满天下,去年用文言写就的《绿色生活》让作者王云飞以及王云飞所在的江苏省如皋中学风光无限。今年宜兴中学王希的一篇以一餐馆名“风沙渡”为引子的高考满分作文(以下简称为“风沙渡”)不仅红了作者,也红了学校,更出人意料地红了那家“风沙渡”餐馆。在对江苏2011高考作文题和高考作文一片平庸的谴责声中,“风沙渡”的出现无疑是划破黑夜的一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新闻媒体对教育问题的报道总让人瞠目结舌,人们一提起教育,总觉得缺些什么。“应试”“体罚”“功利”“冷漠”等诸多教育现状让许多有良知的为人师者感觉迷茫、失落。前不久读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时,顿觉豁然开朗。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古代学校里,先贤们(孔子、亚里斯多德等)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里,我们教授传授的仅是学科、知识。  当“教育理想”沉沦到与“现实需要”持
期刊
“风沙渡”是今年江苏省宜兴高中学生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时专家热捧,好评如潮,媒体报道,连篇累牍。  考场作文的评价须客观公正地分析学生作文之优劣与得失,并能积极导向于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其终极目的是引导学生热爱母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健全并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一名高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符合命题要求的考场作文,这是珠为不易的。“风沙渡”一文无论立意谋篇、语言表达均相当出
期刊
古典诗词,是前人倾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教师,作为教授者,应引领学生驰骋于古人的时代,谛听他们的心灵。但遗憾的是,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讲授者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诗词中唯美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已经被功利化的讲授和背诵所替代,在各门功课的重压下,中学诗词的学习渐入荒原绝境。  笔者曾在南通市某一中学初三某班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默写,有25%的学生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