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纠错:追本溯源学汉字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a371236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书写错别字现象及成因分析
  
  当前学生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为:
  1 笔画错误。表现为多笔画或少笔画、错笔画。如“茂盛”的“茂”中间多一点了,“染”的右上角“九”字上多一点写成“丸”,“犹豫”的“豫”字中“予”多一撇了,甚至“因为”的“因”最后一横没有了;“搜查”的“搜”字右边一竖没有竖到“又”字上……
  2 部首或偏旁错误。如把“鞭策”的“策”写成草字头,“一尘不染”的“尘”字写成“尖”,“牵”手的“牵”下面的“牛”写成“车”甚至“可”。
  3 别字。“身临其境”,“身”写成“生”“深”,“其”写成“奇”,“兴高采烈”的“采”写成“彩”等。这类错误在成语等约定俗成的词语或短句中尤为多见。
  学生书写错别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与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自主识字方式方法有关
  ①小学生受其自身年龄、智力发展影响,他们的观察能力还不强,对汉字的记忆往往是块状记忆,对形近字能识不一定能写。
  ②与学生书写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③受自主识字方式影响,小学生所识的字有的是在生活中认识的,如大街上各式商场招牌上的汉字,各种商品包装上的汉字;有的仅仅是“道听途说”,从电影电视或人们日常交谈中听来的。他们对这些字的字形、字义只是一知半解,书写时出现错别字也就在所难免了。
  2 与教师识字教学方式方法欠妥有关
  无论是生字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对学生已有错别字的纠正上,许多老师多采用依葫芦画瓢,死记硬写的方式,他们所谓的辨析只是“形而上”的。
  
  二、从汉字的造字本源出发,提高教学科学性,减少差错率
  
  古人造字,以象形为基础,逐渐有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字形虽有演变,但仍是世界上唯一高度发达的表意文字体系,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追本溯源,我们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从汉字字形来源上观察分析,让学生把字音、字形、字义结合起来学习,做到不光知其然——现在的字形,更知其所以然——知道这个字为何这样写,从而做到看字知义,由义而形的掌握个个汉字,杜绝错别字现象。
  1 象形字,追本溯源,还原字形解字义。汉字的“六书”,无不以象形为基础。象形字是汉字的母体,是一种直观描绘事物的方法,注重图画性,显示出汉民族思维的直觉性、整体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字的笔画和字形,即什么像什么。有的还可查阅古文字字形,这样把字变成画面、情景、故事,学生就会牢记字形。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益。
  2 指事字,抓住特点,还原抽象为形象。指事字数量极少,它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符号,或者象形字加以变化,表示新的意思。它的特点就是重在表示突出的、比较抽象的“事”。如:“上下中刃叉州太本末八丢互甩”。
  教学时,把这些抽象的笔画还原为事物的本来形象,学生就很容易懂得这个字的造字原理,容易记住字形。如“本”木下一横表示是树的下部,由此表示树根,引申为主要、本来、根据等。“末”是树的上头,即树梢,引申表示不重要、最后等。
  3 会意字,化整为零,分析综合解字义。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会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分析会意字的部件,再综合思考,就可明了字的意思。如“染”,学生容易在“九”宇上加一点,写成“丸”。如果教学时,和学生这样分析:染,三点水,表示和水有关;木,这里指草木染料;九,表示次数多。再把三个偏旁的意思贯穿起来,就是“染”字的本意:将草木染料连同布帛放在水里浸煮多次。学生探讨了染字的每个部件的意思,再综合思考,就不会把右上角表示次数多的“九”写成“丸”了。
  4 形声字,以一带串,形音结合解字义。汉字以类相从,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如,从“草字头”的字与草本植物相关,从“贝”的字与财货相关,从“言”的字与言谈相关……以“分”作声旁的字如:粉、份、纷……韵母是en,是前鼻韵母;以“舀”作声旁的字,如:蹈、稻、滔、韬,韵母都是ao。把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字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进而进行类推、迁移。经过由“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的归纳和演绎过程,不仅提高了识字能力和识字效益,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识字教学从汉字字源人手,既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造字方法,激发他们对汉字的热爱,还可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做到正确书写汉字,以从根本上解决书写错别字现象。当然,为了减少错别字现象,还应教给学生汉字偏旁部首的一些书写规律,以减少学生错别字书写现象的产生。
  总之,让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杜绝错别字现象,是一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语文教学要从基础做起,培养学生喜爱汉字、学好汉字、写好汉字的兴趣和能力,为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顾维平的示范课《小鹰学飞》。课后,听课老师议论纷纷,意思是说,顾老师在教学本课时,没有像当今绝大部分阅读教学课那样,教师通过读、演等声、光、电三位一体的手段,竭尽全力地让学生去感悟,去拓展,而是把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全部拿来教学生写字,一堂课只教了四个上下结构的生字,语文课都这样上的话,能完成教学任务吗?顾老师的课是不是有悖新课程理念?面对种种非议,我总感到这节课学生
期刊
“诗以言志”,伟大的诗人总是把心中的爱与愁交付于诗的歌吟,优秀的诗歌从来都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所以品味诗中真情,是鉴赏诗歌的主要任务。高中生鉴赏诗歌,自然是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然而学生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一向偏低,作为老师,也倍感委屈,课上讲了许多诗歌鉴赏的知识,分析了一首又一首诗歌,老师的讲解学生似乎都听懂了,但当他们独自面对一首新的诗词时,又如读天书,不知所云,那些诗句就像无法破
期刊
江苏的高考作文时不时地总要闹出点动静来,几年前的《赤兔之死》让作者蒋听捷名满天下,去年用文言写就的《绿色生活》让作者王云飞以及王云飞所在的江苏省如皋中学风光无限。今年宜兴中学王希的一篇以一餐馆名“风沙渡”为引子的高考满分作文(以下简称为“风沙渡”)不仅红了作者,也红了学校,更出人意料地红了那家“风沙渡”餐馆。在对江苏2011高考作文题和高考作文一片平庸的谴责声中,“风沙渡”的出现无疑是划破黑夜的一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新闻媒体对教育问题的报道总让人瞠目结舌,人们一提起教育,总觉得缺些什么。“应试”“体罚”“功利”“冷漠”等诸多教育现状让许多有良知的为人师者感觉迷茫、失落。前不久读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时,顿觉豁然开朗。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古代学校里,先贤们(孔子、亚里斯多德等)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里,我们教授传授的仅是学科、知识。  当“教育理想”沉沦到与“现实需要”持
期刊
“风沙渡”是今年江苏省宜兴高中学生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时专家热捧,好评如潮,媒体报道,连篇累牍。  考场作文的评价须客观公正地分析学生作文之优劣与得失,并能积极导向于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其终极目的是引导学生热爱母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健全并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一名高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符合命题要求的考场作文,这是珠为不易的。“风沙渡”一文无论立意谋篇、语言表达均相当出
期刊
古典诗词,是前人倾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教师,作为教授者,应引领学生驰骋于古人的时代,谛听他们的心灵。但遗憾的是,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讲授者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诗词中唯美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已经被功利化的讲授和背诵所替代,在各门功课的重压下,中学诗词的学习渐入荒原绝境。  笔者曾在南通市某一中学初三某班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默写,有25%的学生对
期刊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是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诗意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的新鲜血液,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才能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应该时时流淌着诗的旋律,飞扬着诗的灵性,弥漫着诗的芬芳。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呢?  充满诗意的课堂应时时有师生
期刊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改下,教师的教材观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要努力尊重教材,但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包装教材,要形成“大教材”的意识。然而,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    一、读厚,以丰富教材    把教材读厚,是预
期刊
近两年关于“有效教学”的议论特别热闹,但我总怀疑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来没有谁主张无效教学。众口一词地推崇“有效教学”,是否意味着理想对现状的一种屈服?专家们收敛起了气冲斗牛的豪情,小心翼翼地通过课堂的有效来证明自已理论的正确,这与当年言必称“建构主义”,动辄便是“转变教育观念”时的傲慢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不管白猫黑猫能逮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什么教学,“有效”便好。专家提倡,教师响应,成与维新,皆
期刊
当了将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师,也曾开展过诸如语文学法指导、思维训练、思想渗透、学科整合等多项专题研究,但在一波又一波的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中,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实践就像颠簸在波浪间的船儿飘忽不定。上世纪末语文界展开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使我逐渐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上找到了自己新的教改方向: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点:在“言一意一言”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与语言的真正拥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