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史是一部从少到多、由浅及深的发展史,从美索不达米亚人开始用小石子表示羊群的只数,预示着数学符号雏形的出现,经历了三次数学危机,到今天才形成一脉相承的数学体系,并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讲授数学的教师和学习数学的学生来说,数学史更是必读的篇章,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渗入实际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感受前人的严谨态度,增强探索欲望
小学数学教材只写出经过严密论证的结论,隐去了数学发现的过程,它的内容的抽象性往往掩盖了数学的本来面貌,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中的挫折、斗争、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数学先贤们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景仰,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许多数学家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如,在圆周率概念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果,使学生了解古人为探求知识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再如,在教学无限不循环小数时,要注意历史在形成这一概念所经历的曲折,充分估计学生学习这一概念的困难,要让学生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客观存在性是经过严密证明的,它解决了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这一新概念的必要性。通过向学生介绍历代数学家的经历和背景,激励学生向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数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献身科学事业的勇气和反对错误观念的大无畏的精神以及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
教材中的数学史料,无不体现着编者的独具匠心。有趣的“七巧板”、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神秘的“数字黑洞”、计时工具“漏洞”,这些内容无一例外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秘,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探索数学的欲望。除此以外,可以在探索“1+2+……+99+100的和是多少”的活动中介绍高斯善于思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的活动中介绍古希腊的爱拉脱斯特尼筛法,学习科学家们追根究底、谨慎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了解数学历史文化,振兴民族精神
我国数学的发展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元代以前,数学的许多重要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学的发展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高峰,但明朝以珠心算为中心的商业算术普及,使数学整体发展停滞不前。明末西方初等数学传入中国,清代前期一批数学家学习西方数学之长,促进了传统数学的发展。近代则涌现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陈省身等,他们在各自的数学领域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中国数学中的经典算法案例,如《九章算术》中的“方程问题”、“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约分术”、“分数的四则运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算法统筹》中的多位数乘法的“铺地锦”算法等。另外,“曹冲称象的故事”、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刘徽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方法、祖冲之的“圆周率”、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贡献等,都体现了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就会了解祖国的数学发展史,感受祖国数学的辉煌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当然,教材中也介绍了国外数学的发展,如古希腊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的出现是数学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17世纪传入中国;瑞士数学家欧拉(Euler)在解决“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中形成了“一笔画原理”,开拓了运筹学和图论等崭新的数学领域,他的研究也是运用抽象化方法和数学模型思想的光辉范例;斐波那契(Fibonacci)和他的《算盘书》对欧洲数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斐波那契数列也焕发出了无穷的数学魅力。学生能从中了解国外数学的成就,也认识数学发展的不足,从而振兴民族精神,树立为祖国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伟大理想。
三、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史作为数学思想的发展史,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能使人们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公元263年,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中运用“割圆术”,计算出了π的近似值,并证明了其中的圆面积公式。对此,刘徽有精辟的论述:“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已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的“割圆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数学的方法,相当于今天的“极限思想”。再如,五年级下册介绍用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早在700 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1192 - 1279)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地应用并发展了“天元术”。14 世纪初,我国数学家朱世杰又创立了“四元术”,这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次飞跃。这些内容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提升数学素养。
首先,数学史是一门涉及许多数学分支而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科学的综合学科。它以数学概念的产生和数学理论的形成发展为主线,涵盖了自然科学、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天文历法、地理经济、哲学政治、文学艺术、宗教习俗乃至法律和军事等方方面面。再者,数学史能把数学教育的求真跟人文教育的求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六年级上册中,介绍了“黄金比”的知识,“黄金比”是数学美的典型例证。德国数学家弗希纳曾召开了一次别出心裁的“矩形展览会”会上展示出了他精心制作的各种矩形,要求参观者投票选择各自认为最美的矩形,结果宽与长之比值为0.618的矩形被认为是最美的矩形。0.618从此被誉为“黄金比”,艺术家们用它创造出令人神往的艺术珍品,设计家们用它设计出巧夺天工的建筑,当我们走进商场看到0.618的服饰品牌,也会感叹创立者对数学的痴迷。数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古今中外许多数学家也是大哲学家,如古希腊数学家柏拉图、现代数学家罗素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哲理教育。
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我们一线教师,提高教师的数学史素养很有必要。所谓的数学史素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史教育观,提高对数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知道数学史的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积极学习,除了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学习,还要读一些关于数学史的著作,以及了解一些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背景下的数学知识。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言:学一点数学史,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一、感受前人的严谨态度,增强探索欲望
小学数学教材只写出经过严密论证的结论,隐去了数学发现的过程,它的内容的抽象性往往掩盖了数学的本来面貌,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中的挫折、斗争、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数学先贤们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景仰,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许多数学家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如,在圆周率概念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果,使学生了解古人为探求知识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再如,在教学无限不循环小数时,要注意历史在形成这一概念所经历的曲折,充分估计学生学习这一概念的困难,要让学生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客观存在性是经过严密证明的,它解决了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这一新概念的必要性。通过向学生介绍历代数学家的经历和背景,激励学生向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数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献身科学事业的勇气和反对错误观念的大无畏的精神以及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
教材中的数学史料,无不体现着编者的独具匠心。有趣的“七巧板”、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神秘的“数字黑洞”、计时工具“漏洞”,这些内容无一例外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秘,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探索数学的欲望。除此以外,可以在探索“1+2+……+99+100的和是多少”的活动中介绍高斯善于思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的活动中介绍古希腊的爱拉脱斯特尼筛法,学习科学家们追根究底、谨慎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了解数学历史文化,振兴民族精神
我国数学的发展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元代以前,数学的许多重要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学的发展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高峰,但明朝以珠心算为中心的商业算术普及,使数学整体发展停滞不前。明末西方初等数学传入中国,清代前期一批数学家学习西方数学之长,促进了传统数学的发展。近代则涌现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陈省身等,他们在各自的数学领域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中国数学中的经典算法案例,如《九章算术》中的“方程问题”、“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约分术”、“分数的四则运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算法统筹》中的多位数乘法的“铺地锦”算法等。另外,“曹冲称象的故事”、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刘徽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方法、祖冲之的“圆周率”、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贡献等,都体现了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就会了解祖国的数学发展史,感受祖国数学的辉煌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当然,教材中也介绍了国外数学的发展,如古希腊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的出现是数学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17世纪传入中国;瑞士数学家欧拉(Euler)在解决“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中形成了“一笔画原理”,开拓了运筹学和图论等崭新的数学领域,他的研究也是运用抽象化方法和数学模型思想的光辉范例;斐波那契(Fibonacci)和他的《算盘书》对欧洲数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斐波那契数列也焕发出了无穷的数学魅力。学生能从中了解国外数学的成就,也认识数学发展的不足,从而振兴民族精神,树立为祖国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伟大理想。
三、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史作为数学思想的发展史,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能使人们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公元263年,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中运用“割圆术”,计算出了π的近似值,并证明了其中的圆面积公式。对此,刘徽有精辟的论述:“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已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的“割圆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数学的方法,相当于今天的“极限思想”。再如,五年级下册介绍用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早在700 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1192 - 1279)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地应用并发展了“天元术”。14 世纪初,我国数学家朱世杰又创立了“四元术”,这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次飞跃。这些内容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提升数学素养。
首先,数学史是一门涉及许多数学分支而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科学的综合学科。它以数学概念的产生和数学理论的形成发展为主线,涵盖了自然科学、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天文历法、地理经济、哲学政治、文学艺术、宗教习俗乃至法律和军事等方方面面。再者,数学史能把数学教育的求真跟人文教育的求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六年级上册中,介绍了“黄金比”的知识,“黄金比”是数学美的典型例证。德国数学家弗希纳曾召开了一次别出心裁的“矩形展览会”会上展示出了他精心制作的各种矩形,要求参观者投票选择各自认为最美的矩形,结果宽与长之比值为0.618的矩形被认为是最美的矩形。0.618从此被誉为“黄金比”,艺术家们用它创造出令人神往的艺术珍品,设计家们用它设计出巧夺天工的建筑,当我们走进商场看到0.618的服饰品牌,也会感叹创立者对数学的痴迷。数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古今中外许多数学家也是大哲学家,如古希腊数学家柏拉图、现代数学家罗素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哲理教育。
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我们一线教师,提高教师的数学史素养很有必要。所谓的数学史素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史教育观,提高对数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知道数学史的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积极学习,除了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学习,还要读一些关于数学史的著作,以及了解一些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背景下的数学知识。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言:学一点数学史,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