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那么,該如何正确认识语文课外积累呢?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一、小学语文课外积累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固定在课堂上,那么牺牲的将是孩子的个性、创造力和自学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强调“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离开“积累”语文学习的高楼大厦就难以巩固。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才会使语文学习的生命由稚嫩走向成熟,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博深知识结构人才的要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注重学生的有效积累,必将导致更多语文学习异状的出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一语更是道尽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有效养成的重要性。
二、当前语文课外积累的现状
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实践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表现为:重课内,轻课外。我们的老师注重引导孩子对 课内、校内学习生活的积累,而忽视了课外、校外学习生活的积累。
三、课外积累的途径和策略
如果说理科的教学是“举一反三”,那么语文学习就是“举三反一”。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意思是光啃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到生活中去触摸语文,更多接触生活中的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资源,将我们的课堂延伸到课外。
(1)注重课外阅读对语言文字积累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进行语文方面的积累。语文课本本身是个好素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凡是精美的句子段落要求学生摘录。一天要求学生读一篇课外文章,自己做读书笔记。光是抄抄写写是达不到语文积累的要求的,写完之后,弃置一边,甚至看也不看,纯属为老师完成的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我给学生提了新的要求,在读书笔记上都要写出自己的体悟:你觉得这句话(段落)好,好在哪里?并且及时查阅他们的读书笔记,对于孩子们思想上的闪光点给与及时的肯定,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止完成语言文字的积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体悟的积累,“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有思想的学习才会有价值。
(2)拓宽语文积累的方式和渠道。不光是做读书笔记,听读背记,都是积累的方式。“书非借不能读也”孩子们往往更喜欢读别人的书,于是我就发动同学们捐书,当然我也参与其中。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几乎是开放式的。看吧,有的同学摇头晃脑,大声吟诵;有的双眉紧蹙,细细品味;有的奋笔疾书,大概是“佳句偶得”了吧。下节课我就要他们向我汇报阅读成果了,这种收获可以是方方面面:词句、段落、人物、写景方法、……。听也是接受语文信息的有效途径,“风声、雨声、读书声,生生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给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流行歌曲、广告、新闻,我要求他们有辨别的积累。《小崔说事》、《挑战主持人》《艺术人生》等有益的电视节目假日里要求他们看。生活处处皆语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是学不好语文的。
(3)注重生活和感悟的积累。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如今农村的孩子,会爬树的也很少,城市的孩子会游泳、会划船的也不多,更少徒步远行的。城市的孩子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他们到了农村,还真有把麦子当成韭菜的,有的孩子甚至于在书本上见过的动物出现在眼前时就不认识了。再者由于独生子女多,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所以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接触,少了一份情。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多提倡孩子们出去走走,让他们在生活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时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听说读写是积累的方式,感悟的积累才是语文积累的核心。从音韵中感悟到语言的美妙;从文字中感受到情感的真挚;从自然中感悟到人声的哲理。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能成为思想者的源头。
(4)重视网络的作用。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利用好网络。现在有了电脑,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把好的东西(包括整篇文章、句、段等等),随时储存到里面去,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将这些好词好句好段发表到博客里,引导他们写网络日志,孩子们对电脑是非常感兴趣的,写完后由教师推荐给每位同学欣赏。
课外积累不仅可以拓宽孩子们学习的思路,更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孩子们的写作将不再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泰山不弃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的执着何尝不是一种积累呢?坚持下去,所有触摸过的都将化为内在的语文积淀,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外积累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固定在课堂上,那么牺牲的将是孩子的个性、创造力和自学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强调“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离开“积累”语文学习的高楼大厦就难以巩固。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才会使语文学习的生命由稚嫩走向成熟,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博深知识结构人才的要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注重学生的有效积累,必将导致更多语文学习异状的出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一语更是道尽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有效养成的重要性。
二、当前语文课外积累的现状
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实践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表现为:重课内,轻课外。我们的老师注重引导孩子对 课内、校内学习生活的积累,而忽视了课外、校外学习生活的积累。
三、课外积累的途径和策略
如果说理科的教学是“举一反三”,那么语文学习就是“举三反一”。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意思是光啃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到生活中去触摸语文,更多接触生活中的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资源,将我们的课堂延伸到课外。
(1)注重课外阅读对语言文字积累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进行语文方面的积累。语文课本本身是个好素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凡是精美的句子段落要求学生摘录。一天要求学生读一篇课外文章,自己做读书笔记。光是抄抄写写是达不到语文积累的要求的,写完之后,弃置一边,甚至看也不看,纯属为老师完成的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我给学生提了新的要求,在读书笔记上都要写出自己的体悟:你觉得这句话(段落)好,好在哪里?并且及时查阅他们的读书笔记,对于孩子们思想上的闪光点给与及时的肯定,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止完成语言文字的积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体悟的积累,“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有思想的学习才会有价值。
(2)拓宽语文积累的方式和渠道。不光是做读书笔记,听读背记,都是积累的方式。“书非借不能读也”孩子们往往更喜欢读别人的书,于是我就发动同学们捐书,当然我也参与其中。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几乎是开放式的。看吧,有的同学摇头晃脑,大声吟诵;有的双眉紧蹙,细细品味;有的奋笔疾书,大概是“佳句偶得”了吧。下节课我就要他们向我汇报阅读成果了,这种收获可以是方方面面:词句、段落、人物、写景方法、……。听也是接受语文信息的有效途径,“风声、雨声、读书声,生生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给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流行歌曲、广告、新闻,我要求他们有辨别的积累。《小崔说事》、《挑战主持人》《艺术人生》等有益的电视节目假日里要求他们看。生活处处皆语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是学不好语文的。
(3)注重生活和感悟的积累。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如今农村的孩子,会爬树的也很少,城市的孩子会游泳、会划船的也不多,更少徒步远行的。城市的孩子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他们到了农村,还真有把麦子当成韭菜的,有的孩子甚至于在书本上见过的动物出现在眼前时就不认识了。再者由于独生子女多,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所以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接触,少了一份情。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多提倡孩子们出去走走,让他们在生活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时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听说读写是积累的方式,感悟的积累才是语文积累的核心。从音韵中感悟到语言的美妙;从文字中感受到情感的真挚;从自然中感悟到人声的哲理。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能成为思想者的源头。
(4)重视网络的作用。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利用好网络。现在有了电脑,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把好的东西(包括整篇文章、句、段等等),随时储存到里面去,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将这些好词好句好段发表到博客里,引导他们写网络日志,孩子们对电脑是非常感兴趣的,写完后由教师推荐给每位同学欣赏。
课外积累不仅可以拓宽孩子们学习的思路,更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孩子们的写作将不再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泰山不弃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的执着何尝不是一种积累呢?坚持下去,所有触摸过的都将化为内在的语文积淀,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