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年度《贸易和发展报告》是该组织最重要的年度出版物。2007年报告的主题是“面向发展的区域合作”。其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一、全球经济趋势预示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
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连续第五年保持增长势头,总产出估计增长3.4% 。因此,发展中国家(包括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将继续受益于对初级产品的强劲需求,贸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使一些非洲国家的外部收支和内部财政平衡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预计2007 年,非洲将以6%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拉丁美洲和西亚的增长率或将略有放慢,接近于5%。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都得到了改善,有些国家必须支付更高的石油进口费用,而其出口产品价格并没有以同样比率增加。
由于中国、印度良好的经济表现,东亚和南亚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在未来若干年内,除非作为亚洲最大出口市场之一的美国采取激进措施矫正其经济失衡从而导致重大经济衰退,中、印的较高的投资率仍可望继续维持。东亚和南亚经济增长是在已经很高的增长率的基础上加速的,使这些分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4 年间翻了一番以上。
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和追赶发达国家的潜力大大提高。虽然按绝对收入计算仍存在巨大差距,但2003—2007 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增加30%,而七国集团国家则仅增加10% 。2007 年,全球143 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不到10 个实际人均收入将有所下降。在如此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或是出现了强劲的就业增长,或是成功地稳定或略加减少了失业率。
二、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和资本净流出增加
1998—2006 年,发展中国家实际出口额翻了一番以上(而七国集团增长不足50%)。东亚和南亚是实现出口增长最成功 (以数量计) 的地区,增长率约为160%,尽管其贸易条件有所恶化;在其他发展中地区,出口数量增长较为缓和,接近于七国集团,但从贸易条件中获得的利益提升了出口品的购买力,进而促进了进口。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从1996年的29% 增加到2006 年的37% 。
出口收入的有力增长,激励了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增长势头。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总体已首次转向盈余。与此相反,而发达经济体则主要因美国的巨额赤字而陷于赤字。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目前已逐渐成为规模资本的净输出国,资本正从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持续地向资本富裕的发达国家净输出。
三、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扩大
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学界围绕经济失衡的根源、是否持续以及可能的调整办法展开了激烈的经济政策辩论。但任何可能的调整措施都可划分为两类:一是“软调整”,即通过政府干预逐渐纠正;二是“硬调整”,赤字国将经历痛苦的紧缩和危机,并将对盈余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迫使其实行浮动汇率制将可能适得其反,产生与预期正好相反的结果。目前中国利率仍然很低,人民币可能效法日元和瑞士法郎,将中国资产输送到高利率地区而造成人民币贬值,这将进一步提高而不是降低中国的竞争力——是一种使全球不平衡更为加剧的后果。
因此,根据当今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判断,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世界经济仍然笼罩在严重的经常帐户失衡阴影之中,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动扭曲了汇率,使得经济失衡更为加剧。而可以纠正经济失衡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像约束关税和出口补贴一样,建立适当的全球汇率安排制度。在目前缺乏这样安排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货币和金融合作可以填补全球经济治理的某些空白。
四、发展中国家之间应推进区域合作
报告认为,区域经济合作有各种形式和程度,一般而言都是为了增加跨境联系和深化经济活动的相互渗透,以使一个地区的各经济体相互受益。区域经济合作又可分为政策诱导的一体化与市场驱动的一体化两种类型,前者被称为“区域主义”,指正规的、条约性的经济合作安排;后者则被称为“区域化”,其激励因素是区域增长活力、国际产业链的运动变迁以及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动。
不可否认,在提供替代手段和选择、协助各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方面,区域经济合作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它有助于填补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空白。但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形式往往受到特定地区的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还取决于市场力量和地区内各国的干预。自20世纪90代初以来,世界各国缔结的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优惠贸易协定迅速增加,美国是谈判自由贸易协定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谈判这类协定最热心的国家。欧盟也已与不同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签订了各种形式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还计划签署更多的此类协定。日本在与亚太地区的几个国家进行双边贸易谈判;其他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如澳大利亚、智利、中国、墨西哥、新加坡和土耳其也在追求与不同地区国家缔结双边优惠贸易协定。
上述趋势反映出,各国对市场力量日益重视,以及日益相信市场自由化、国际贸易自由化及金融开放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特别是将会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和加速技术升级;也反映出发展中国家趋向于把全球化看作是进入北方市场和吸引发达国家投资者投资的进程,视其为成功融入世界经济的关键。
应当承认,南北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确实有可能向发展中国家伙伴提供大量的新贸易机会,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但是,这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潜在的不利条件,因为这类自由贸易协定一般要求对外国投资和政府采购作出影响深远的开放,对某些方面实行新的竞争政策规则、严格管制知识产权、采用劳工和环境标准等。许多南北自贸协定还强迫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多边规则安排之外承诺对货物贸易实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自由化,一些协定还规定了与世贸组织协定不同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形式,从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压力,迫使它们在这一领域作出更大开放承诺。因此,签订南北自贸协定很有可能缩小发展中国家政策空间,不能忽视的是,国家政策空间在竞争性产业的中长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南北自贸协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另一理由是:由于自贸协定是互惠承诺,与发达国家缔结该协定就同时取消了发展中国家可能从其他协定中获得特殊和差别待遇的可能性。由于发展中国家是在较落后的国内工业发展阶段、供给和市场能力较弱的时期缔结南北自由贸易关系的,这使其被置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利的地位。
此外,发展中国家能否从北南双边谈判中获益,还受到其较弱的谈判能力以及发达国家缺乏灵活性的制约,许多发达国家根本不把将减少或取消农业补贴作为双边自贸协定的谈判议题。除农业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南北自贸协定谈判的另一难点问题是,常常因为自身有限的供给能力和竞争力以及本国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时无力遵守发达国家严苛的原产地规则,无法实际享受到自贸协定提供的更多市场准入机会。因此,某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缔结自贸协定后能够享受到的优惠,在同一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缔结自贸协定后往往很快受到侵蚀。
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走出上述困境?出路在于,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地开展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这一区域合作的内涵是广义的,即光有贸易自由化是不够的:积极的区域合作应扩展至促进整体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包括货币与金融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政策等。
具体来说,在一切有助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增长潜力、改善经济结构的宏观政策领域,发展中国家间都可以开展密切的区域合作,包括就宏观经济与金融管理、贸易支持与产业政策等各方面开展合作。这种合作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因为这将不仅有力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填补现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不足和空白,同时还将有助于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目前,一些对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感到失望的国家正试图推进WTO谈判未涉及领域的自由化,进而出现了一些南北自由贸易协定,这一趋势正在威胁着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一致性,同时也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毫无疑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签订南北自由贸易协定将产生许多潜在经济、社会利益,但同时也将付出许多代价。重要的是当发展中国家在评估这些利益与代价时,不仅应该考虑市场开放可能带来的促进出口、增加外国直接投资等效应,还应考虑当发展中国家政府需要使用各种政策工具或做出各种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以实现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时,是否将受到这类自贸协定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当本着真正的区域合作精神,探讨与本地区其他发展中伙伴进行合作。这样做将充分利用毗邻、利益目标一致和经济互补优势,切实推进自身国家发展战略和融入全球经济。
一、全球经济趋势预示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
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连续第五年保持增长势头,总产出估计增长3.4% 。因此,发展中国家(包括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将继续受益于对初级产品的强劲需求,贸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使一些非洲国家的外部收支和内部财政平衡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预计2007 年,非洲将以6%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拉丁美洲和西亚的增长率或将略有放慢,接近于5%。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都得到了改善,有些国家必须支付更高的石油进口费用,而其出口产品价格并没有以同样比率增加。
由于中国、印度良好的经济表现,东亚和南亚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在未来若干年内,除非作为亚洲最大出口市场之一的美国采取激进措施矫正其经济失衡从而导致重大经济衰退,中、印的较高的投资率仍可望继续维持。东亚和南亚经济增长是在已经很高的增长率的基础上加速的,使这些分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4 年间翻了一番以上。
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和追赶发达国家的潜力大大提高。虽然按绝对收入计算仍存在巨大差距,但2003—2007 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增加30%,而七国集团国家则仅增加10% 。2007 年,全球143 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不到10 个实际人均收入将有所下降。在如此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或是出现了强劲的就业增长,或是成功地稳定或略加减少了失业率。
二、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和资本净流出增加
1998—2006 年,发展中国家实际出口额翻了一番以上(而七国集团增长不足50%)。东亚和南亚是实现出口增长最成功 (以数量计) 的地区,增长率约为160%,尽管其贸易条件有所恶化;在其他发展中地区,出口数量增长较为缓和,接近于七国集团,但从贸易条件中获得的利益提升了出口品的购买力,进而促进了进口。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从1996年的29% 增加到2006 年的37% 。
出口收入的有力增长,激励了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增长势头。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总体已首次转向盈余。与此相反,而发达经济体则主要因美国的巨额赤字而陷于赤字。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目前已逐渐成为规模资本的净输出国,资本正从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持续地向资本富裕的发达国家净输出。
三、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扩大
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学界围绕经济失衡的根源、是否持续以及可能的调整办法展开了激烈的经济政策辩论。但任何可能的调整措施都可划分为两类:一是“软调整”,即通过政府干预逐渐纠正;二是“硬调整”,赤字国将经历痛苦的紧缩和危机,并将对盈余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迫使其实行浮动汇率制将可能适得其反,产生与预期正好相反的结果。目前中国利率仍然很低,人民币可能效法日元和瑞士法郎,将中国资产输送到高利率地区而造成人民币贬值,这将进一步提高而不是降低中国的竞争力——是一种使全球不平衡更为加剧的后果。
因此,根据当今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判断,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世界经济仍然笼罩在严重的经常帐户失衡阴影之中,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动扭曲了汇率,使得经济失衡更为加剧。而可以纠正经济失衡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像约束关税和出口补贴一样,建立适当的全球汇率安排制度。在目前缺乏这样安排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货币和金融合作可以填补全球经济治理的某些空白。
四、发展中国家之间应推进区域合作
报告认为,区域经济合作有各种形式和程度,一般而言都是为了增加跨境联系和深化经济活动的相互渗透,以使一个地区的各经济体相互受益。区域经济合作又可分为政策诱导的一体化与市场驱动的一体化两种类型,前者被称为“区域主义”,指正规的、条约性的经济合作安排;后者则被称为“区域化”,其激励因素是区域增长活力、国际产业链的运动变迁以及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动。
不可否认,在提供替代手段和选择、协助各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方面,区域经济合作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它有助于填补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空白。但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形式往往受到特定地区的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还取决于市场力量和地区内各国的干预。自20世纪90代初以来,世界各国缔结的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优惠贸易协定迅速增加,美国是谈判自由贸易协定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谈判这类协定最热心的国家。欧盟也已与不同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签订了各种形式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还计划签署更多的此类协定。日本在与亚太地区的几个国家进行双边贸易谈判;其他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如澳大利亚、智利、中国、墨西哥、新加坡和土耳其也在追求与不同地区国家缔结双边优惠贸易协定。
上述趋势反映出,各国对市场力量日益重视,以及日益相信市场自由化、国际贸易自由化及金融开放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特别是将会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和加速技术升级;也反映出发展中国家趋向于把全球化看作是进入北方市场和吸引发达国家投资者投资的进程,视其为成功融入世界经济的关键。
应当承认,南北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确实有可能向发展中国家伙伴提供大量的新贸易机会,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但是,这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潜在的不利条件,因为这类自由贸易协定一般要求对外国投资和政府采购作出影响深远的开放,对某些方面实行新的竞争政策规则、严格管制知识产权、采用劳工和环境标准等。许多南北自贸协定还强迫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多边规则安排之外承诺对货物贸易实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自由化,一些协定还规定了与世贸组织协定不同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形式,从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压力,迫使它们在这一领域作出更大开放承诺。因此,签订南北自贸协定很有可能缩小发展中国家政策空间,不能忽视的是,国家政策空间在竞争性产业的中长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南北自贸协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另一理由是:由于自贸协定是互惠承诺,与发达国家缔结该协定就同时取消了发展中国家可能从其他协定中获得特殊和差别待遇的可能性。由于发展中国家是在较落后的国内工业发展阶段、供给和市场能力较弱的时期缔结南北自由贸易关系的,这使其被置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利的地位。
此外,发展中国家能否从北南双边谈判中获益,还受到其较弱的谈判能力以及发达国家缺乏灵活性的制约,许多发达国家根本不把将减少或取消农业补贴作为双边自贸协定的谈判议题。除农业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南北自贸协定谈判的另一难点问题是,常常因为自身有限的供给能力和竞争力以及本国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时无力遵守发达国家严苛的原产地规则,无法实际享受到自贸协定提供的更多市场准入机会。因此,某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缔结自贸协定后能够享受到的优惠,在同一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缔结自贸协定后往往很快受到侵蚀。
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走出上述困境?出路在于,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地开展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这一区域合作的内涵是广义的,即光有贸易自由化是不够的:积极的区域合作应扩展至促进整体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包括货币与金融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政策等。
具体来说,在一切有助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增长潜力、改善经济结构的宏观政策领域,发展中国家间都可以开展密切的区域合作,包括就宏观经济与金融管理、贸易支持与产业政策等各方面开展合作。这种合作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因为这将不仅有力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填补现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不足和空白,同时还将有助于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目前,一些对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感到失望的国家正试图推进WTO谈判未涉及领域的自由化,进而出现了一些南北自由贸易协定,这一趋势正在威胁着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一致性,同时也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毫无疑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签订南北自由贸易协定将产生许多潜在经济、社会利益,但同时也将付出许多代价。重要的是当发展中国家在评估这些利益与代价时,不仅应该考虑市场开放可能带来的促进出口、增加外国直接投资等效应,还应考虑当发展中国家政府需要使用各种政策工具或做出各种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以实现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时,是否将受到这类自贸协定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当本着真正的区域合作精神,探讨与本地区其他发展中伙伴进行合作。这样做将充分利用毗邻、利益目标一致和经济互补优势,切实推进自身国家发展战略和融入全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