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发重探《孤独者》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孤独者》中关于“孩子”的叙述既体现了魏连殳作为知识分子的反叛,也揭示了他堕落的原因之一。同时,“孩子”作为一个媒介将鲁迅的旧我与新我展现在读者眼前,体现了他矛盾、孤独乃至虚无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孩子 孤独 希望 绝望
   学界对《孤独者》的研究数不胜数,如梁建先从魏连殳与鲁迅之间的“互文关系”、对魏连殳形象的重新认识以及《孤独者》与鲁迅的思想诉求三个角度解释魏连殳为什么“孤独”。李允经从显性的真实和隐性的真实两个方面论述了《孤独者》是颇有自传意味的小说以及鲁迅在向旧我告别的写作心理。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学科角度解读《孤独者》,如于小植从图像的留白、《孤独者》中的西方表现主义画风、“立体感”图像与《孤独者》的叙事模式和“狼”意象四个角度指出《孤独者》在某些方面与绘画理念、技巧等有深刻的同构关系。刘潇雨以空间移动为视角解读此小说,发现魏连殳的客厅既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组成部分,也象征鲁迅的生存境遇。还有许多文章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探索主人公魏连殳这一形象的悲剧原因,归纳出《彷徨》中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模式。然而从“孩子”这一切入点出发研究《孤独者》的文章很少,但“孩子”这一群体在《孤独者》中占有很大篇幅,因此从“孩子”出发解读《孤独者》十分重要。
   一.“孩子”情节的合理性
   小说中魏连殳与“我”总共有三次讨论,分别是第二节中孩子的好坏、第三节独头茧的由来以及第四节的“为什么要活下去”这几个问题。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独头茧”和“活着的意义”这两个问题都与“孤独者”性格中的“孤独”直接相关,而关于孩子的讨论看似与“孤独”无关,实则暗含联系。
   首先文章开头就提到“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这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谓异样之一端罢”[1],第二节的末尾处再次以“我”之口问出“总而言之:关键就全在你没有孩子。你究竟为什么老不结婚的呢?”[2]这里是以无妻无子来突出魏连殳外在的独身形象。同时,读者从第二节中可以看出魏连殳并非是因为不喜欢孩子而不愿意结婚,相反,他对孩子是有着独特的情感的。他不愿按照世人心中的封建礼教结婚生子正是他对传统的反叛,这种反叛使他与周围格格不入,成为村人眼中的异样进而陷入孤独。
   在第二部分访问魏连殳的描写中,读者可以通过“我”之眼看到一个脏丑、无神的魏连殳,但当魏连殳见到一群孩子闯进来时,他“眼里却即刻发出欢喜的光来了,连忙站起,向客厅间壁的房里走”[3];三良发红斑痧时,他竟急得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然而在面对祖母母家的亲丁时,在与“我”交往的过程中,在说起房东与堂兄之时,他都一直以“冷冷的”态度示人,唯独在遇到孩子们时,他的内心才会掀起波澜。在他的心里“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4],但“我”却认为孩子中也有坏根苗,“我”发表完自己的看法之后,魏连殳竟因此事仇恨“我”三月之久。从种种细节足以看出魏连殳对孩子的与众不同。
   仇恨因孩子结,也因孩子解,一向对孩子抱有很大希望的魏连殳最后却被孩子伤害。他在走路时“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5]他堂兄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公寓找他商量过继的事情也只是因为想占领寒石山的破屋子,最后使得他发出“儿子正如老子一般”[6]二者都不像人的感慨,针对此事“我”给出的原因是全在于他没有孩子,魏连殳对这一问题的“诧异”充分体现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视如希望的孩子不过是封建礼教的工具与牺牲品。接着他被校长辞退后,孩子们连他的东西也不吃了,见到他就远远地走开。最后他交了运之后与孩子们能说能闹,让孩子们以装狗叫、磕头来换取物质,但此时的孩子在他眼中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
   魏连殳作为寒石山唯一一个出外游学的学生,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个异类,他思想里新式的部分没有人能理解,再加上他无妻无子,可以说他的存在就是一种孤独。但他心里还存有一丝希望,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的,“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7]。但后来孩子们露出的面目让他失望乃至绝望,他心底的最后一丝希望被彻底浇灭,逐渐走向彻底孤独的状态。
   所以“孩子”这一设置既体现了魏连殳作为先觉者的反叛,也是使魏连殳在孤独中感到绝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推动情节的进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鲁迅与自我的对话
   鲁迅在《怎么写》中谈创作时曾经指出“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己,或以自己推测别人的东西”[8];在胡风的回忆中:“我问:‘《孤独者》里面的魏连殳,是不是有范爱农的影子?他不假思索地说:‘其实,那是写我自己的。’”[9]由此可见,魏连殳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其身上更有着鲁迅生命的投射。
   魏连殳和“我”在全文中最直接激烈的冲突就是关于“孩子的好坏”这一问题的讨论,魏连殳坚信孩子是好的,而“我”认为孩子中也有坏根苗。二人的争论其实就是鲁迅内心对“孩子”这一问题的纠缠与矛盾。
   我们在鲁迅1918~1922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鲁迅对孩子的态度基本与之前的魏连殳一致,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之所以会变坏全是环境导致的。如他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并在最后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10]的呐喊;《随感录》中“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11]和“旧账如何勾消,我说:“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12];《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13]至此,不难发现鲁迅对孩子总体上是充满希望的,将中国的未来寄予在孩子身上,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这正符合他一贯的“立人”思想。所谓“立人”重点在“人”,在鲁迅看来并不是每一个生命都可以稱为“人”,“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所以随便辗转,没人管他,因为无论如何,数目和材料的资格,总还存在、即使偶尔送进学堂,然而社会和家庭的习惯,尊长和伴侣的脾气,却多与教育反背,仍然使他与新时代不合。”[14]所以鲁迅要立的是“真的人”,即“我是‘人’,‘人’不是封建主子和宗法家庭的奴隶。”[15]    但在后来的《彷徨》和《野草》中,其看法逐渐发生了改变,孩子不再是希望,他们和麻木的民众已没有什么分别也不能再救了。《孤独者》中“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16]的情节在《长明灯》和《颓败线的颤动》中也有出现,如“一个赤膊孩子擎起他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17]“最小的一个正玩着一片干芦叶,这时便向空中一挥,仿佛一柄钢,大声说道:‘杀!’”[18]这些孩子在鲁迅的笔下甚至都还不会走路就学会了“杀”,他们都是“我”口中的“坏根苗”,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人”的价值,与成年人相比所差的仅是年龄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不同。
   魏连殳与“我”的对话正是不同时期的鲁迅的相遇,他后来逐渐认同“我”的观点正是鲁迅对旧我的一种否定,这里不仅仅是否定孩子的本性,更是在否定希望。在魏连殳或者是在鲁迅的旧我看来,中国的希望“只”在孩子身上,但一系列的遭遇和见闻让鲁迅明白所谓希望不过是深不见底的绝望罢了。孩子本应该是最鲜活的生命,然而当最鲜活的生命沉沦时,留给后人的就只剩下无边的孤独和绝望,给人一种虚无感。
   《孤独者》表面上是魏连殳从心怀希望到慢慢堕落的过程,实则暗含了鲁迅与旧我的纠缠。与《呐喊》中的作品相比,《孤独者》则更多地关照了作者的内心并且逐渐向内转,以寻求存在及生命的意义。最后以“我”轻松、坦然地走在月光下结尾,正像是鲁迅对旧我的抛弃与背离,从前文的纠缠中将自己解放出来而投入到更孤独的斗争中去。
   所以,“孩子”在文章中既丰富了魏连殳的人物形象,推动小说的进程,也传达了鲁迅的儿童观,是作者从此处切入对自己的剖析,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内心矛盾的鲁迅和一个更加孤独、虚无的鲁迅。
   注 释
   [1][2][3][4][5][6][7]鲁迅《彷徨·孤独者》《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318,321,319,320,320,320,320
   [8]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669
   [9]胡风《鲁迅先生》《新文学史料》 1993年第1期
   [10]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116
   [11]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235
   [12]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244
   [13]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46
   [14]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235
   [15]《初阳旬刊发刊辞》.《民族文艺论文集》杭州:正中书局.1934:414
   [16]鲁迅《彷徨·孤独者》《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320
   [17]鲁迅《彷徨·长明灯》《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304
   [18]魯迅《野草·颓败线的颤动》《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217
   参考文献
   [1]魏巍,李向辉.七个“无聊”与鲁迅创作的转向:重读《在酒楼上》[J].鲁迅研究月刊,2019(12):15-22.
   [2]梁建先.魏连殳为什么“孤独”?关于《孤独者》的几个问题[J].鲁迅研究月刊,2019(4):18-25.
   [3]李允经.向旧我告别:《孤独者》新说[J].鲁迅研究月刊,1996(6):30-36.
   [4]于小植.图像学视角下的《孤独者》[J].鲁迅研究月刊,2021(1):21-26 42.
   [5]刘潇雨.魏连殳的客厅:《孤独者》中的空间移动及其衍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刊,2020(1):64-73.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想要在校园、课堂以及教材中做到对优秀本土文化的紧密融合,就需要通过对优秀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此来使学生形成人文意识,使学校能够具备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针对中学校园来说,需要做好对本土文化的大力挖掘,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做好对本土优秀文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内心做到对其的接受,并对优秀的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加以传承和弘扬,进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
内容摘要:中职学校是从职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角度对普通教育的补充,相比之下中职学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差,这就促使了中职教育需要从启发教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学生文学素养较差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针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对于文字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推进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能力,需要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研究
内容摘要: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论来源于中国生命哲学,王老师在执教小学语文的一首古诗《枫桥夜泊》公开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处处弥漫着语文诗意的气息。体现在:一是重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诗的味道;二是写情入话,深入文本体悟诗歌情感;三是理解诗歌意象,追寻文化之根。   关键词:《枫桥夜泊》 古诗词教学 诗意语文   小语界王崧舟1984年提出“诗意语文”,距今历经30余载,诗意语文提出以来自然备受语
内容摘要:辽宁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随着族际交往的增多,人们的交际语言趋向一体,满族人民出现了语言转用现象。选取满族聚居地辽宁省岫岩县进行概率抽样调查,调查当下四个年龄段的满族人民使用满语的情况以及对本民族语言发展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新时代社会生产环境和人们交际方式发生了改变,满人后代交际语言多为普通话和方言,本民族语言的发展面临危机。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应为保护和发展满族语言作出
内容摘要:习作是指学习写作的一个历练过程,也指写出来的文本结果。习作中的描写能给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它是小学生基本功的直接反映。引导学生练习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习作 表达方式 描写 案例   习作是指学习写作的一个历练过程,也指写出来的文本结果,既有动词性特质,又有名词性特质。在小学的语文课程里,标准依照学生的学习特
内容摘要:埃德加·爱伦·坡,美国19世纪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其代表小说《黑猫》利用人物的无声对话、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布局为读者制造出一部恐怖的典型哥特式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探索作品恐怖色彩的背后,作家如何为自己找到了“熵减”的方式,同时也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挑战孤独的生命启示。   关键词:《黑猫》 精神分析法 真实作者 隐形作者 挑战孤独   爱伦坡,一个在一场病疫灾难中失掉亲人
内容摘要:马来西亚籍作家黄锦树擅长刻画魔幻的时空,“马共”等混合中国情怀和马华离散情感的历史元素。《迟到的青年》通过刻画一个被多国特务追捕的神秘青年,在对他与时间的魔幻书写中体现了“青年”对中国母地、马来故土同存的“离散”。同时,借“驼背小人”、“皮箱”、“祖”对时间进行了寓言性书写。在错乱的时间流下,还存在殖民书写、身份隐喻、互文性等多种文学手法和元素。   关键词:时间 离散 南洋 寓言性 殖
内容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创新性的提高已经出现了一种泛滥的趋势,它们数量较多、形式多样、含义丰富,并且拥有较高的关注度。与传统的男性称谓词相比,此类称谓词逐渐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格式,大众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创造,此类男性称谓词具有较强的能产性。我们发现,网络流行的男性称谓词已经与现实社会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本文就对此类男性称谓词的研究背景、特征分析、使用现状以及使用特点进行了具
内容摘要:语文的应用渗透在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重视语文教学,方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去解决的,诸如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随意提高拼音教学难度、以反复的写字训练强化识字的机械记忆、没有遵循“多认少写”原则,诸如阅读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缺乏创意阅读、默读训练几乎被遗忘,诸如没有很好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等。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问题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向前进的当下,一线教学呼唤高效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在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改进语文教学方式和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第一部分阐述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借用实践方法进行分析,详细论证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模式;第三部分探讨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 运用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