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民族地区基层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s656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也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形态相适应并健康发展,也已成为这时期少数民族本体本质如何发展,与主体汉民族文化如何并行发展及如何适应世界多元文化相容发展等等许多问题。
  关键词: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原生性;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基层民族文化艺术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文试图以现时期基层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状况为基础,阐述一点个人就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认识及浅显观点。
  一、少数民族基层民族文化艺术
  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变革时期,不论经济还是文化都面临着变革与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这一变革中民族地区少数基层文化艺术如何提高和发展则成为显性的、影响达及深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和时期。因为民族地区的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不仅同样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形态并行并健康发展,同时也成为这时期各少数民族本体本质如何发展,与主体汉民族文化如何并行发展及如何适应世界多元文化相容发展等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等,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和探索。
  基层少数民族大多生活于偏远山区或边疆地区,因生存环境的恶劣和闭塞,使得他们接受知识教育的程度,接受现代文明的机遇远远落后。相比较,他们更多坚守的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是心灵深处文化认同与感受着具有民族风格特征和民族精神意志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性,这既是本民族安身立命之血脉生命相沿所在,也是维系民族精神灵魂的凭藉。简练地讲就是,守望的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少数“外人”的角度看,这些基层农人或牧民坚守的是一些落后的“土”文化,是一种愚昧生活状态;或个别所谓学者也认为“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前现代农业文明或草原文明的沉淀物,在现代制度文明中是必须淘汰的东西 。这些“外人”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既谈不上“美”,更不具有现代性,近乎是阻滞现代文明发展的障碍,是应该扬弃的“糟粕”。这类论调已不值一评,因为他们没能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真正的含义及其价值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多远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处于一种极其艰难的人文环境中。这几年国家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也着力地对一部分“非物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但从目前的结果看,由于文字、录音或录像这些记载载体的局限性和记载人员的对所记载对象的了解程度的差异,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原因,所以其更多的意义在于文献和资料层面的搜集与整理,或是某种具有可简单操作性的记载。那么,在现实状态,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笔者以为,传统文化与固有的地理环境、生存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基层民众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愿、审美旨趣、价值取向,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自省和理解等,使他们自己自愿激发对基层民族文化的自身活力,发挥内因作用,促进基层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的内生先进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任何外力的强推也只能是虚有其表,并不会为他们认同。
  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在基层民众中,在鼓励和促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基层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时要切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民族群众,以引导和大力扶持作为手段,让基层民族群众自省、自觉地投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行动中,并发挥个体和集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和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城市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更主要的目的是由专业人员发展并艺术化 ,如各类文化机构、文化团体和组织,让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具专业性、艺术性,通过挖掘和扶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其高度艺术化,为活跃和提高民族地区群众传统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识服务。要做到以上几点,持续性和坚持是基本前提,因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或数年就能达到目的的事物。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二、传承与发展及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从数千年记载的历史经验表述来看,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文化,都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即强化民族特色和加强民族风格。反之,淡化民族特色和风格,就会背离有形的传统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传统;就意味着丢掉了民族象征以及民族精神之魂,继而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提高少数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为振兴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石。
  从民族地区基层很多社会现象反映出,当代许多崇尚淳朴善良、乐观豁达和坚韧顽强的年轻人,因社会环境、生存环境等的变化,价值观、人生观向过度利己化的现象变化,也因此产生出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一方面显示出因经济快速发展,而经济本体的利益性和价值性,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当下不断弱化的“精神文明”,是一些人在精神信仰、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崇尚观、仁心观、文化理念和民族群体意识等等方面,在书面性语言和抽象概念的不明语境中逐渐失去了精神意识的方向。但更多的人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和趣意的同时,表现出对各种不正常、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和指责。同时希望重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利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在精神方面健康发展。
  (二)教育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来的,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教育。旧时代,以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等进行民间形态传统文化,其中民族民间技艺类艺术的传承是作为谋生手段,而统治阶层的传统文化则由相应的传承机构;现代,最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当然,众多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依然延续着固有的传承形式。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渠道,在现代社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和价值。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通过民族学校基础教育的方式进行选择、继承和发扬,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增进知识和技艺,并能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未来贮备基本的人文基础及民众资源。因此,在民族学校建立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传承的共生机制,是一项非常具有长远意义的举措。通过学校这一特殊平台对学生一代代的传承者们进行保持原生性和民族性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则成为某种最主要的渠道和途径之一。   (三)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性内涵。
  首先,一代代的传承是以选择合乎时代社会需求和民族发展主旨为基础的。即并不是毫无选择地全盘被后代人汲取,而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特点、民族意趣等有益或有运用价值的才会被继承并传承,无用或没有价值意义的则会被逐渐废弃。
  其次,传承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由各种客观环境条件和人文主观意识作用而造成,即受现实性内涵制约。发展是代代相沿传承的保障,没有发展性的文化是会随着不同历史的现实性发展而逐渐淹没在无尽的历史长河时空中的。只有与历史发展相适应的被发展的文化才能世代传承,所以传承与发展是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并受现实性影响的关系。由此可以认为,在现时期的当代,民族地区基层传统文化艺术需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即融合现当代文化中一些有益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并具时代性的有益元素,以形成现实性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更具传承性和发展的意义及应有的价值。
  三、保持原生性和民族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体现着民族心理、民族情趣、民族审美和民族价值观,是民族意识形态的精髓。随着当前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基础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因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人员的“走出去”“请进来”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各种多样性文化与本地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交融性发展,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发展态势。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状况而言,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是一种现实态的必然结果,但从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视角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民族文化渐现缺乏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和传统性。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中,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艺术受到的冲击可能最为显著。一方面,民族地区基层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它不可能受到更多关照甚或被淡化或边缘化,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原生性,即民族性没有了,有些勉强存在一些“地域性”特征,有些也只能从名称上或个别史料中循迹到一点线索。另一方面,因为受大众传播和主流主体汉文化的影响,以及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对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在主观意识上重视不够或者说无能为力,在行动上没能很好的加以保护和宣传,加之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和各种人才、物质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无力为继。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大格局的背景下我们注意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必须关注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和融合性问题,在现代社会急速的演进过程中,传统文化既不可能独善其身保持不变,更不可能成为静态的某种物质。
  四、结语
  由不同属性的文化类型担负着不同成份的职能,所以由不同类型文化体构成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意义是多方面和综合性的,因而民族传统文化对本体民族精神既有凝聚和弘扬的功能,也具有教育的意义。
  在现时期,积极保护和创新民族性、地域性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应该是与世界多元文化而不同、求异共存的时代要求和共同选择。而以固执排外、保持自我独立而封闭的生存状态维护日渐式微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往往会导致地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其中最关键的理由是一代代负责传承文化的下一代,他们始终是要接受时代现代科技和当代文化知识以及各种现代文明的洗礼的,所以固步自封是绝不可行和毫不现实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城镇化是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促使乡村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告别农村的同时,也将面临着地方民俗、传统文化的去留问题。乡村及其文化令无数人牵魂,新型城镇化道路应给乡村留下一席之路,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分析出几点做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关键词:乡村文化;保
期刊
摘 要:作为粤剧十大行当之一的老旦在戏剧的表演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粤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就在此对粤剧老旦舞台表演形式及其艺术张力做一番讨论,希望能为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戏迷朋友们更好地诠释和理解老旦一角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粤剧;老旦;舞台表演形式;艺术张力;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顾名思义,老旦就是指吸取表演中的老年妇女,其有着自身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一轮红色旅游热潮逐渐高涨,一些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甚至出现了滥用、误用、歪曲等现象。因此如何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是摆在当前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红色文化;利用保护;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什
期刊
摘 要:在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中,生态宜居城市构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宜居城市的构建是人民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与日俱
期刊
摘 要:一个地方的文献资料是该区域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和有力见证,二者密切相关,相互依存。通常,地方文献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能较全面地反映地方文化, 也是创造新文化和促进社会文化进步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 地方文献资料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地方文献资料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重点说明了文献资料在地方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献资料;地方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其中,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西部地区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拥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资源,因此,加大对西部地区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力度,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很多西部欠发达省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本文从文化产业对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出发,分析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许多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广为人知的是诸如“互联网+”等概念越来越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互联网+”发展的同时又一个新概念“文化+”也越来越多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 “文化+”并不是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两者的简单相加,是指文化产业和其它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生态。使文化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的各个领域,并由此带来深刻的变革。“文化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基层人民的生活,因此作为最大的传播媒体之一的电视台应该做好关于基层人民信息的传播工作,加强人们对于基层人们生活的关注。特别是县级的电视台,就更应该做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聆听基层人民的心声,更好地帮助基层人民提高生活水平。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期刊
摘 要:木屐和草履是传统的日本装束,草履主要配正装和服,而木屐则是休闲类鞋子,主要配浴衣等休闲和服。现今最普遍的是皮制草履,大致可分为礼装用、准礼装用、葬礼用以及时尚休闲类等。木屐多是桐木和杉木制成,种类多样,富于变化。人们在穿着和搭配上不断创新,成为受人喜爱的时尚配件。  关键词:木屐;草履;和服;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
期刊
摘 要:原生态民歌,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种文化活动自然生存的民歌。原生态民歌教学就是把原生态的民歌纳入学前教育、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等或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教育中去,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学会原生态民歌。其目的是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流芳百世。  关键词:保护;传承;发展;原生态民歌;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作为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