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镇化是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促使乡村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告别农村的同时,也将面临着地方民俗、传统文化的去留问题。乡村及其文化令无数人牵魂,新型城镇化道路应给乡村留下一席之路,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分析出几点做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关键词:乡村文化;保护;传承;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当今的乡村传统文化逐渐呈现碎片化,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大举拆毁古村落的事件频频发生,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在城市建设的吸引下,离开农村和传统的农业生产,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逐步形成了庞大的留守人群群体。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形势使乡村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与危机,长久以来,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便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乏力
乡村文化主要通过文化遗产的方式体现出来,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突出当地形象,不惜拆除乡村原有的房屋建筑;在乡村的规划上,罔顾代代相传的村落布局,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上体现不乡村文化的特点;甚至禁止和取缔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传统的乡土社会的文化底蕴与脉络的传承被人为的割裂;一些地方戏曲、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由于没有人愿意学习而面临着失传的困境等等。
(三)乡村文化传承与开发制度不健全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离不开相关的制度保证。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尚无较为一致的制度。对乡村文化的投入在资源配置上不够合理。国家对乡村文化的投入较为有限,且主要集中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而乡村文化基础实施在建设后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实际的文化传承保护作用,而被大量闲置。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主体也无明确的职能分工。在实际的传承保护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传承组织形式简单,分类不明确,边界不清晰,没有统一的制度体系,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与开发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
(四)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受到冲击
长期以来,乡村社会一直保持着其基本的稳定性。同时,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社会也进行着其内部的调整与变革。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政治、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乡村文化被市场经济和大量的外来文化冲击,逐渐变的面目全非和支离破碎。在一些外来经济理念的冲击之下,乡村文化开始快速衰落。城镇化和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改革对乡村文化的生态产生了破坏,影响着中国乡村文化的整体性发展。
二、如何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一)提高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的素质
村民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乡村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身体力行。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口流失的问题,更要提高村名的素质。政府应当抓住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村人口就近就业,加大对于农民的思想引导,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留在农村。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二)构建乡村文化传承开发的保障制度
完善的制度建设能够使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步入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应当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乡村文化是民间千百年来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要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和开发水平的提升。
2、建设乡村文化挖掘传承制度。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外部因素的风险,通过建立乡村文化挖掘传承制度,可以更好的理清各个地区的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现状,掌握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特色,从而更好的进行保护与传承。
3、构建乡村文化开发监督体系。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涉及范围大,建立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监督体系,可以保证在乡村文化的开发过程中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
(三)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吸收国内不同地域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科学规律、有效发展路径和政府承担的责任等,归纳总结出保护与传承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选择典型乡村开展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模,以促进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四)健全乡村文化开发的市场拓展
保证乡村文化传承的长久性,其重要途径就是使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乡村文化、接触乡村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对于乡村文化的市场开拓。首先要整理挖掘乡村文化,激发村民传承和开发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另外乡村文化应当在传承的基础之上,从自身文化特点出发,打造文化品牌,积极向外拓展。依托周边城市对乡村文化、旅游休闲的需求,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充分弘扬乡村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在近代无可奈何地衰落了,城镇化的建设过程进一步加速了它的衰落。为了将乡村文化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下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这对于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松.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变迁[J].民俗研究,2014,(1):8-10.DOI:10.3969/j.issn.1002-4360.2014.01.002.
[2]林庆,李旭.论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护[J].大理学院学报,2013,(11):11-16.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3.11.003.
[3]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3-106.DOI:10.3969/j.issn.1003-4145.2014.06.018.
关键词:乡村文化;保护;传承;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当今的乡村传统文化逐渐呈现碎片化,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大举拆毁古村落的事件频频发生,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在城市建设的吸引下,离开农村和传统的农业生产,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逐步形成了庞大的留守人群群体。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形势使乡村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与危机,长久以来,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便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乏力
乡村文化主要通过文化遗产的方式体现出来,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突出当地形象,不惜拆除乡村原有的房屋建筑;在乡村的规划上,罔顾代代相传的村落布局,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上体现不乡村文化的特点;甚至禁止和取缔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传统的乡土社会的文化底蕴与脉络的传承被人为的割裂;一些地方戏曲、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由于没有人愿意学习而面临着失传的困境等等。
(三)乡村文化传承与开发制度不健全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离不开相关的制度保证。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尚无较为一致的制度。对乡村文化的投入在资源配置上不够合理。国家对乡村文化的投入较为有限,且主要集中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而乡村文化基础实施在建设后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实际的文化传承保护作用,而被大量闲置。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主体也无明确的职能分工。在实际的传承保护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传承组织形式简单,分类不明确,边界不清晰,没有统一的制度体系,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与开发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
(四)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受到冲击
长期以来,乡村社会一直保持着其基本的稳定性。同时,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社会也进行着其内部的调整与变革。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政治、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乡村文化被市场经济和大量的外来文化冲击,逐渐变的面目全非和支离破碎。在一些外来经济理念的冲击之下,乡村文化开始快速衰落。城镇化和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改革对乡村文化的生态产生了破坏,影响着中国乡村文化的整体性发展。
二、如何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一)提高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的素质
村民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乡村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身体力行。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口流失的问题,更要提高村名的素质。政府应当抓住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村人口就近就业,加大对于农民的思想引导,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留在农村。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二)构建乡村文化传承开发的保障制度
完善的制度建设能够使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步入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应当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乡村文化是民间千百年来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要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和开发水平的提升。
2、建设乡村文化挖掘传承制度。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外部因素的风险,通过建立乡村文化挖掘传承制度,可以更好的理清各个地区的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现状,掌握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特色,从而更好的进行保护与传承。
3、构建乡村文化开发监督体系。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涉及范围大,建立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监督体系,可以保证在乡村文化的开发过程中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
(三)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吸收国内不同地域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科学规律、有效发展路径和政府承担的责任等,归纳总结出保护与传承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选择典型乡村开展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模,以促进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四)健全乡村文化开发的市场拓展
保证乡村文化传承的长久性,其重要途径就是使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乡村文化、接触乡村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对于乡村文化的市场开拓。首先要整理挖掘乡村文化,激发村民传承和开发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另外乡村文化应当在传承的基础之上,从自身文化特点出发,打造文化品牌,积极向外拓展。依托周边城市对乡村文化、旅游休闲的需求,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充分弘扬乡村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在近代无可奈何地衰落了,城镇化的建设过程进一步加速了它的衰落。为了将乡村文化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下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这对于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松.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变迁[J].民俗研究,2014,(1):8-10.DOI:10.3969/j.issn.1002-4360.2014.01.002.
[2]林庆,李旭.论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护[J].大理学院学报,2013,(11):11-16.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3.11.003.
[3]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3-106.DOI:10.3969/j.issn.1003-4145.2014.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