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了十年校长,一直在教育的第一线忙碌着。随着年终岁尾,我禁不住问自己,我在忙什么呢?我又在收获着什么呢?是教育改革?是课堂改革?还是别的?我竟然有些茫然。而思绪却在随着课改飞。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我刚刚走上了教育岗位。传统的教育模式才有些熟稔,忽如一夜春风来,学校整天学习洋思模式,读报,讨论,体会。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以掌握新模式为荣,“示标,达标导学,测标,补标”,每一个环节,我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不符合要求贻误学生。终于,学校宣布组织部分老师到洋思中学去学习,当看到名单上有我的名字的时候那份喜悦难以言表。以朝圣的心情踏上去往洋思中学的大巴車,尽管路上有些颠簸,甚至我还有些晕车,但我的思绪却在浮想联翩,那是一种怎样的学校呵,以三流四流的生源却输送出一流的学生。终于抵达洋思中学,映入眼帘的是普普通通的校舍,看起来平平凡凡的老师,课好像也不是惊天动地。没好意思说出口,其实是稀里糊涂听完了课,稀里糊涂回到自己的单位,又按照要求稀里糊涂的上模仿课观摩课。在稀里糊涂中,渐渐没人再提洋思模式了。课,还在上着,只是依然故我!
跨入新世纪,我走上了校长岗位。不甘平庸的我决心在课改上下功夫,出特色闪亮点。山东杜郎口中学推行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犹如黎明时的曙光,点燃我心头的希望。最早知道这所学校,是《中国教师报》那整版的报道,一个神一样的校长,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没有了讲桌,没有了教师主讲,课堂不像课堂了,教师不像教师了,学生不像学生了。但这所学校却发生了奇迹,无论优秀率,及格率,升学率都在全县名列前茅,而在改革之前,这所学校濒临倒闭,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县垫底。去学习,我毅然决定组织全校近百名老师,租了大巴,浩浩荡荡前往山东取经。又怀着朝圣般心情!快到学校时,远远望去,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旅游景区。一辆又一辆大巴,一拨又一拨人群。到了校门口才知道学校不是随便进去的,要收门票的。虽然是一笔不算小的费用,依然毫不犹豫的交了。要想学得真经哪有不交学费之理。听课,教室里黑压压全是人,甚至多过了学生。看不到老师讲课,学生一组又一组进行着所谓的展示。据说,老师讲课的时间是有具体要求的,决不可超过规定的时间,否则就会被处理甚至炒鱿鱼。惊奇好奇,这就是所谓的课改课堂?!听过课,很荣幸,有机会听到校长亲自介绍课改经验。据说,这种幸运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因为校长经常在外讲学传道,我们真的是很巧了。更为幸运的是,在众多要求与之合影的人中,我也得到了这个机会!我虔诚地站在他的身边,被一种幸福包围着。回来后,我迅速在全校掀起学习杜郎口高潮,桌子围起来了,黑板变成四面了。在我去听课的时候,教师们再也不敢多讲了。后来,有人告诉我,老师们在私下里说杜郎口的那一套我们学不来。也许是真的,不服水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也曾不断接到电话或者来函,邀请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改革会议,并且强调这又是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案例,并用很多专家也将到会且给予很高评价作为佐证。但我很少参加,因为单凭我们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来说,学习的热情不可谓不高,学习的态度不可谓不虔诚,学习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收效甚微或者说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平心而论,这两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必然有他们成功的原因或理由,必然有其可取或者借鉴之处!但为什么他们的经验我们学不来学不透学不成功?静心想来,一是我们的学习形式化重。我们盲目的去推崇他们的教学模式,以一种膜拜的心理跪着学习。殊不知,他们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曲折,不堪回首的过往。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生搬硬套他们的教学模式,罔顾自己的学情校情,仅仅靠听了几节课,查阅了一些资料,没有深层次发掘研究课堂模式背后的东西,无论怎么学,其实也是一种皮毛!二是我们的学习跟风味浓。课改是教育界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一个老师不说课改似乎就是落伍保守,一所学校不推行课改,似乎这个学校就没有改革精神创新动力。有的学校是看别人课改而课改,有的学校是行政推动而课改,有的学校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课改。而没有真正的把课堂教学改革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让师生从课改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益处和乐趣!三是我们的学习支持者寡。任何一项改革,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认同方能成功。我们的课改,很大程度上是学校领导层面的一厢情愿。而老师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改变自己必然要经历阵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抵触情绪。在没有把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获得大家有力的支持下,学校强行推动的过程中,老师们不得不应付做做表面文章,一旦成绩下滑,就把责任全部推向课改。最后,抗不住压力的校长不得不不了了之。
当然,还有其它学不来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但学习借鉴绝不是简单的移植模仿。作为一名教育人,作为一名校长,要立足于本地实际,立足于本校学情校情,充分调动全体老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认真研究落实教育改革精神,认真研究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找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初级中学)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我刚刚走上了教育岗位。传统的教育模式才有些熟稔,忽如一夜春风来,学校整天学习洋思模式,读报,讨论,体会。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以掌握新模式为荣,“示标,达标导学,测标,补标”,每一个环节,我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不符合要求贻误学生。终于,学校宣布组织部分老师到洋思中学去学习,当看到名单上有我的名字的时候那份喜悦难以言表。以朝圣的心情踏上去往洋思中学的大巴車,尽管路上有些颠簸,甚至我还有些晕车,但我的思绪却在浮想联翩,那是一种怎样的学校呵,以三流四流的生源却输送出一流的学生。终于抵达洋思中学,映入眼帘的是普普通通的校舍,看起来平平凡凡的老师,课好像也不是惊天动地。没好意思说出口,其实是稀里糊涂听完了课,稀里糊涂回到自己的单位,又按照要求稀里糊涂的上模仿课观摩课。在稀里糊涂中,渐渐没人再提洋思模式了。课,还在上着,只是依然故我!
跨入新世纪,我走上了校长岗位。不甘平庸的我决心在课改上下功夫,出特色闪亮点。山东杜郎口中学推行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犹如黎明时的曙光,点燃我心头的希望。最早知道这所学校,是《中国教师报》那整版的报道,一个神一样的校长,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没有了讲桌,没有了教师主讲,课堂不像课堂了,教师不像教师了,学生不像学生了。但这所学校却发生了奇迹,无论优秀率,及格率,升学率都在全县名列前茅,而在改革之前,这所学校濒临倒闭,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县垫底。去学习,我毅然决定组织全校近百名老师,租了大巴,浩浩荡荡前往山东取经。又怀着朝圣般心情!快到学校时,远远望去,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旅游景区。一辆又一辆大巴,一拨又一拨人群。到了校门口才知道学校不是随便进去的,要收门票的。虽然是一笔不算小的费用,依然毫不犹豫的交了。要想学得真经哪有不交学费之理。听课,教室里黑压压全是人,甚至多过了学生。看不到老师讲课,学生一组又一组进行着所谓的展示。据说,老师讲课的时间是有具体要求的,决不可超过规定的时间,否则就会被处理甚至炒鱿鱼。惊奇好奇,这就是所谓的课改课堂?!听过课,很荣幸,有机会听到校长亲自介绍课改经验。据说,这种幸运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因为校长经常在外讲学传道,我们真的是很巧了。更为幸运的是,在众多要求与之合影的人中,我也得到了这个机会!我虔诚地站在他的身边,被一种幸福包围着。回来后,我迅速在全校掀起学习杜郎口高潮,桌子围起来了,黑板变成四面了。在我去听课的时候,教师们再也不敢多讲了。后来,有人告诉我,老师们在私下里说杜郎口的那一套我们学不来。也许是真的,不服水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也曾不断接到电话或者来函,邀请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改革会议,并且强调这又是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案例,并用很多专家也将到会且给予很高评价作为佐证。但我很少参加,因为单凭我们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来说,学习的热情不可谓不高,学习的态度不可谓不虔诚,学习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收效甚微或者说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平心而论,这两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必然有他们成功的原因或理由,必然有其可取或者借鉴之处!但为什么他们的经验我们学不来学不透学不成功?静心想来,一是我们的学习形式化重。我们盲目的去推崇他们的教学模式,以一种膜拜的心理跪着学习。殊不知,他们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曲折,不堪回首的过往。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生搬硬套他们的教学模式,罔顾自己的学情校情,仅仅靠听了几节课,查阅了一些资料,没有深层次发掘研究课堂模式背后的东西,无论怎么学,其实也是一种皮毛!二是我们的学习跟风味浓。课改是教育界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一个老师不说课改似乎就是落伍保守,一所学校不推行课改,似乎这个学校就没有改革精神创新动力。有的学校是看别人课改而课改,有的学校是行政推动而课改,有的学校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课改。而没有真正的把课堂教学改革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让师生从课改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益处和乐趣!三是我们的学习支持者寡。任何一项改革,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认同方能成功。我们的课改,很大程度上是学校领导层面的一厢情愿。而老师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改变自己必然要经历阵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抵触情绪。在没有把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获得大家有力的支持下,学校强行推动的过程中,老师们不得不应付做做表面文章,一旦成绩下滑,就把责任全部推向课改。最后,抗不住压力的校长不得不不了了之。
当然,还有其它学不来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但学习借鉴绝不是简单的移植模仿。作为一名教育人,作为一名校长,要立足于本地实际,立足于本校学情校情,充分调动全体老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认真研究落实教育改革精神,认真研究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找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