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园欺凌要重树教育威严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i9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现象愈加严重,已经逐渐由教育性问题发展成为社会性问题。中小学校园欺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手段恶劣,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势必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
  所谓欺凌,英文为Bullying,按照挪威学者欧维斯的解释就是“一个或几个人反复多次地遭遇来自另外一个或几个人的消极行为”,在西方语境中,特点有三:一是故意性,即欺凌者为达到某种目的,对被欺凌者有意采取的伤害行为;二是重复性,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欺凌与被欺凌的关系;三是力量不均等性,即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处于劣势的一方采取的攻击性行为。就中国语境来看,欺凌即欺负和凌辱,是指发生在学生间的以大欺小、以多欺少或恃强凌弱的故意性侵犯与伤害行为。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语境中的欺凌并不强调反复性与多次性,只要是故意性的攻击和伤害行为都是欺凌或暴力行为。欺凌在形式上主要是身体欺凌、语言欺凌、社会性欺凌(孤立或排斥等)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欺凌等。
  欺凌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譬如,社会消极文化的误导,社会行为规范的缺失,教育选拔与评价机制的缺陷,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失效等。除此之外,教育权威或教育威严的式微与消弭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由于教育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没有处理好各相关问题所造成的“代价”。近年来,由于我们对“以人为本”、“教育自由”、“教育民主”的要义理解片面,忽略甚至摒弃了教育理性、教育权威、教育规训、教育常识。造成教育文化结构松动,教育精神日趋游离,教育伦理逐渐消解,教育人心浮动涣散。教育越来越走向肤浅、浮躁、功利、香艳与野蛮。“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等观念造成了社会对学生的“全民性纵容与溺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观念让教师在学生与家长面前尊严尽失。“教育”成为“过街老鼠”,人人都可以讨伐与指责,学校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替罪羊”与“出气筒”。以法治教,以法治校形式化、虚无化、片面化,只要是学生出了事,反正都是学校与教师的错,人们已经习惯地将教育领域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学校的“失职”与教师的“无能”,学校与教师的传统权威与威严丧失殆尽,任由政府社区、社会大众、家长与学生攻击与谩骂。“权威”退缩,“自由”高涨,加上社会公众、各种媒体等推波助澜,学生犹如脱缰之马,为所欲为。于是,“个性”变成“野性”,“自由”成为“放肆”。部分学生的行为越来越没有了章法与底线,欺凌行为自然不可避免。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重树教育威严。重树教育威严就是要让全社会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敬畏”,真正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传统。保证教育事业的崇高地位;保障学校办学的独立自主;保护教师工作的职业尊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威慑力量,规范教育秩序,重塑社会理性。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尊重师长、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尊重人权、尊重权威、尊重规则、尊重秩序的行为习惯。学生越是形成了尊重权威、规则与秩序的习惯,越是会在以后的理性人生中更为自由、民主与个性张扬。重树教育威严是培养学生知礼达仪,避免欺凌暴力,过知性与自由一生的基本前提。
  具体地讲,治理校园欺凌,重树教育威严,首先教育要回归理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也者,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义即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理性与德性,坚守社会主流价值与秩序,遵循社会与教育常识。反观当下教育,学生非理性主义色彩过浓,非主流倾向明显,部分学生“离经叛道”,走的太远,造成包括欺凌在内的许多教育失范行为。祛除欺凌行为,就要重建教育哲学,让教育回归理性,让师生过着一种“心平气和”的宁恬生活。只有理性的教育才会熏陶培养出理性的学生,教育学生懂价值,知意义,行礼仪,守规则。修身养性,志存高远。保持品味与境界,秉持信仰与梦想。其次,治理校园欺凌,重树教育威严,还在于严格依法治校。重树教育威严,关键要严格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依法惩治。要在中小学建立健全法律规章,用法律规章厘定教育秩序与规范,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保护学生权利的同时要强调学生所承担的法规责任;要严格执行法律规章,在法规与制度面前,绝不允许学生越雷池半步,对于犯有严重欺凌或暴力过错的学生,要严厉惩处,绝不能姑息养奸,否则后患无穷。同时,政府、社会、家庭与媒体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法治意识,尊重教育规律,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尊重学校独立处理相关问题的权力,不要任意干涉学校正常的学生管理事务,对于任何干扰或破坏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校外势力,都应依法进行原则性的告诫与处理。再次,治理校园欺凌,重树教育威严,还要强化教师权威。校园欺凌治理的核心力量是教师,只有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勇于承担责任,负担起管教学生的职责,欺凌问题才会得到缓解。但是,由于教育失序,目前教師权威逐渐边缘,“教师卖笑”、“跪着教书”,教师管教学生的成本太大,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各种“事故”,不仅会遭到社会的谴责与唾骂,遭受着处分或去职的威胁,甚至还可能会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试想在这种教育生态下,有多少教师会发自内心的主动管教学生。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对此无动于衷,他们两眼盯着教师不放,却无奈部分学生的放肆与不羁。最后,治理校园欺凌,重树教育威严,还在于规训学生行为。治理欺凌要教育学生遵守规矩,要“规规矩矩”,而不能“逾规越矩”。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任意破坏规矩,侵犯与欺凌他人,势必会秩序混乱。就像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说的那样,你有权打别人,别人也就有权打你,这样世界就成为了“人与人的全面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守规矩的地方,只有教育讲规矩,学校有规矩,学生守规矩,才能培养出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和平与学生幸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迭起。教育传媒也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然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可就在当儿,刚创办不久的教育月刊《精品》的问世,却使我的眼前一亮,颇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无边光景一时新”之感。  其光景之一,就是《精品》办刊的理念“高大尚”。该刊以“传播全国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
期刊
余一鸣,南京外语学校教师,中国作协会员,省市作协理事。著有长中短小说书十本。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小说逾百万字,获人民文学奖和两届江苏紫金山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南京金陵文学奖,获《人民文学》和《小说选刊》、《创作与评论》年度奖,获《中篇小说选刊》和《北京文学》双年奖。小说数次进入中国小说排行榜, 被转载选载有六十多次。  自从郑板桥“难得糊涂”流行以来,“糊涂”在人们的口中改变了贬意的
期刊
萌,近年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形容可爱美好之人(及动物,甚至非生物)。他们都带有baby的某些特征:大脑袋、大眼睛、柔弱的小身体,还具备baby的某些个性:淘气、好奇、天真、无助,都渴望他人的宠爱与呵护。在这个角色扮演的世界里,萌分两种:一种是真萌,一种叫卖萌。后者也叫“装可爱”。  卖萌的历史和装13一样悠久,且同为全民健身运动。据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记载:“(安禄山过生日)后三日,召禄山入内,贵妃
期刊
我边说边在教室走动,并搜索第一排倒数第三行的那个同学。定睛一看是个女生,我愣了一下,眼前的这个女生,眉清目秀,从脸上看不出来是学困生啊。当我的目光锁定那个女生的时候,她一直低着头。我漫不经心地走过去,假装查看她放在课桌上的数学作业,看到封面上写着“韩燕”。我顺手把一张事先写了许多问题的纸条一半塞到她的作业本中间,另一半露在外面。  前几天,课题组开展活动,我到平行班702班上了一节《我能行》思想品
期刊
某学校的高三年级在英语听力和通用技术学业考试前决定利用自修课时间进行一次模拟测试,20分钟的听力考试结束后,马上进行通用技术考试,校长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班级有几个学生在作弊,而班主任不在教室里监考,该校长随即到教师办公直面批评这位班主任,并要求班主任立即到班级监考。在后来的学校班级会议上,校长把这事通报给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主管安全的副校长,担心出现教学事故和学生安全事故,两位副校长分别对这位班主任
期刊
一    交往了四年,今天是文莉第一次到正汉家里拜访,跟初次见面的正汉的父母共同用餐,尽管表现得自然大方,但心里一整晚始终都七上八下,规矩得不得了,连饭都比平常吃得少。  用餐完毕,文莉自然抢着洗碗,正汉的妈妈客气地推辞了,将她赶到客厅去看电视。  正汉的爸爸正好到房间里接电话,留下文莉和正汉独处,让她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  “我妈就是这样啦!别人要帮她做事她就会慌张。”正汉笑嘻嘻地安慰她。  
期刊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和《教育的觉醒》等。  不管你信不信,早晚有一天,教育会变成这样——  我们的课堂,喜欢起哄,一会模式,一会范式。眼下又风起云涌了数百
期刊
做了十年校长,一直在教育的第一线忙碌着。随着年终岁尾,我禁不住问自己,我在忙什么呢?我又在收获着什么呢?是教育改革?是课堂改革?还是别的?我竟然有些茫然。而思绪却在随着课改飞。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我刚刚走上了教育岗位。传统的教育模式才有些熟稔,忽如一夜春风来,学校整天学习洋思模式,读报,讨论,体会。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以掌握新模式为荣,“示标,达标导学,测标,补标”,每一个环节,我不敢越雷池一步
期刊
周末一大早,妈妈就催我回学校上班。事实上,我也不得不依依不舍地跟妈妈说再见,赶往学校,完善阆中阳光下成长素质教育展演剧本《让爱延续》。这是根据学校老师的事迹进行创编的,所以前期采访,素材收集整理,剧本编写,都劳心费神。从未写过剧本的我本想打退堂鼓,可妈妈那“好好干你的事”的话时刻在耳边萦绕,给我力量,让我得以坚持。  一向坚强的妈妈突然卧床不起了——膝关节疼痛难忍,不能站立。星期五忙完工作,晚上才
期刊
在选秀节目过去十年已经做烂的中国,最近突然冒出一档《中国好声音》征服了观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个引进《The Voice》版权的节目在中国定位为“大型励志类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突出了“励志”和“专业”两个特征,第一季在浙江卫视公映后被认为传递了正能量。  此前中国的音乐选秀节目,基本上都以被商业异化后的面目呈现给观众。他们需要收视率来换取商业利润和生存,而收视率在电视界被认为需要制造,即包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