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隐喻视角解读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rc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隐喻除了可以用文字符号表达,也可以用其他符号模式来表达。本文以多模态隐喻为理论依据,以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为例,从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分析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创作意图,说明俄罗斯通过凝聚国家精神力量实现强国复兴梦想的政治诉求。
  一、多模态隐喻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理论价值
  模态,简而言之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人有五种基本的感知渠道,从而构成了五种不同的交际模态。至于隐喻,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对周围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手段”。隐喻除了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修辞方式外,还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多模态隐喻的概念由Charles Forceville第一次提出,他将隐喻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两种:单模态隐喻是指包含图片隐喻、视觉隐喻、听觉隐喻等其中任何一种形式,而当同时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隐喻形式时则构成了多模态隐喻。与单一的文字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表达方式更多样,传递出的信息更丰富,给人的印象更直观、深刻。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除了借助语言文字外,通常还通过各种媒介及其所特有的符号来(如声音、影像等)实现。大众传媒中对国家形象特征的表达经常呈现出多模态的特点,且国家形象的表征不仅仅是这些符号的直接意指,更多的时候是通过隐喻所传达的含蓄意指。因此,研究如何通过借助多模态隐喻来成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利用多模态隐喻概念从索契奥运会开幕式看俄罗斯国家形象塑造
  现代奥运会作为一项大型国际赛事无疑是树立、传播国家形象的良好渠道,因而常常被作一个国家面向世界的形象广告,俄罗斯就将2014年索契冬奥会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大工程,开幕式更是这项工程的重中之重。国家形象战略目标包含对内凝聚人心和对外树立形象两个维度。索契奥运会开幕式也是从这两个维度来构建俄罗斯国家形象的,这两个维度表达的内容和目的主要是打造民族国家认同和描绘强国复兴梦想。
  (一)对内凝聚人心
  从历史传统看,俄罗斯人从来不缺乏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但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衰落后,俄罗斯民族的自信心遭受严重打击。2014年,俄罗斯很好地抓住了索契冬奥会这一契机,成功实现了凝聚国家精神力量的目标。在这一维度上,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俄罗斯的国家形象。
  1.三十三个俄文字母诠释民族自豪感。开幕式以诠释俄语字母短片揭开帷幕,短片以俄语三十三个字母为序历数俄罗斯引以为豪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短片中的每个字母都引出一个单词,每个单词代表的都是在俄罗斯及世界科学与文明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这个短片隐喻了俄罗斯在人文、自然科学领域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也道出了俄罗斯历史的久远与强盛,从而彰显俄罗斯整个民族的力量和智慧。
  2.放风筝的小女孩。开幕式舞台表演最开始,是小姑娘柳波芙在梦境中飞翔,俯瞰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以此向世界人民展示俄罗斯的典型地理和人文景观。柳波芙这个名字在俄语里的意思是“爱”,因此小姑娘在这里是爱的化身。柳波芙在俄罗斯上空以爱的视角俯瞰大地,也就是在高声赞颂俄罗斯人最引以为傲的广阔国土。跟随着小姑娘的视角,俄罗斯民族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也跃然纸上。观看者首先在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刺激,进而被俄罗斯国土的辽阔与景观的壮美所感染,俄罗斯民族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自然随之迸发。
  3.无伴奏国歌。国歌演奏历来是各届奥运会开幕式必不可少的仪式,而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俄罗斯国歌演奏的特点在于无伴奏人声高唱。演唱国歌的是具有600年历史的斯瑞坦斯基修道院唱诗班。与此同时,闪耀“蓝白红”国旗三色的LED模拟灯光组成国旗的形状与其相呼应。听觉、视觉模态共同作用,相得益彰。唱诗班合唱团,俄罗斯国歌以及国旗在这里分别代表着宗教和俄罗斯。整个演唱将国家崇高感、宗教神圣感、民族自豪感三者融为一体,有力地激发起国民荣耀感和使命感。
  (二)对外树立形象
  对外宣传工程的重要部分是对外树立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突显俄罗斯民族强大的实力以及强国复兴的决心。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演出以俄罗斯梦想为主题,将回望历史作为叙事主线,同时以庄严崇高的音乐烘托俄罗斯帝国的强大昌盛,彰显俄罗斯实现国家复兴的雄心和斗志昂扬的自信。
  1.历史短片的叙述策略。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是在各国运动员入场完毕后,以短片的形式给世界人民展示俄罗斯从古至今悠久深厚的历史。历史短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选取伊凡四世推翻鞑靼统治、彼得大帝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二战后苏联迅速恢复生产实现高速发展三个典型阶段。这个历史短片不单向世界展现了俄罗斯悠久的历史以及各阶段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以借古喻今的隐喻方式,映射出当今俄罗斯国家复兴的强烈诉求和历史必然。
  2.三驾马车后的童话世界。历史短片后开幕式舞台是大地被冰冻的情景,随即出现搭载“太阳”的三驾马车。三套马车是俄罗斯人的传统交通工具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这里以载着“太阳”飞奔前进的三套马车来隐喻俄罗斯一直载着希望快速发展。随后,“太阳”将寒冰融化,由充气道具构建的莫斯科七姐妹庞大建筑群和演员一起形成一条“巨鲸”出现在舞台上。整个舞台瞬间缤纷起来。在这一部分,声音、图像与舞台表演相结合,视觉隐喻、听觉隐喻与图片隐喻一起表现了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强盛,充分彰显俄罗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突显了俄罗斯强国复兴的梦想。
  3.文艺表演舞台风格。开幕式文艺表演的舞台造型采用至上主义风格,即主要采用几何形构图,色调单纯。在至上主义里黑色表示至高纯粹,红色表示充满活力。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纵横交错的钢梁也源自至上主义奠基人马列维奇的作品,舞台灯光及交错的钢梁都采用红色调。这一单纯明亮的舞台色调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有效地传达出了俄罗斯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民族形象,高大壮观的钢梁以抽象的艺术方式勾勒出俄罗斯上升期的雄伟气象。
  4.文艺表演的音乐配乐。在文艺表演配乐方面开幕式选用了鲍罗丁歌剧《伊戈尔王》、施尼特凯的《第五大协奏曲》等民族特色浓郁的史诗交响乐。古典音乐在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开幕式舞台表演以史诗交响乐为背景很好地烘托了庄严宏伟的气氛,利用听觉模态上隐喻俄罗斯历史悠久、神圣高大的国家形象。
  三、结语
  本文以多模态隐喻为理论框架,以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为对象,从对内凝聚人心和对外塑造形象两个维度,对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如何利用多种模态传达信息展开论述。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经过符号的生产、分配、理解等一系列的转换,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传达的诉求选择不同的模态,利用各种典型的文字、形象、声音、视频等来投射更多内在的含义,成功地实现了俄罗斯民族对国家认同的强化,对外也展示了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重新崛起的姿态。多模态隐喻有效彰显了开幕式作为国家形象塑造重点工程的创作意图,也表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苏州大学)
其他文献
《雌性的草地》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华文文学女作家严歌苓于1988年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蛮荒草原上生活的女子牧马班入手,以独特的行文结构向我们展现了在特殊的年代和环境下,在性和欲的缝隙中挣扎着的一个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在《雌性的草地》这部小说中,读者除了被作品极富阅读性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独特的叙述结构所吸引外,整部作品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严歌苓在文本中使用的各种色彩斑斓的意象。
期刊
《菜园》是沈从文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围绕玉太太和她的儿子少琛,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沈从文小说很多都是“从塑造美到毁灭美”的模式。作者起初用纯净、素朴的语言营造出引人向善的美的意境,似乎那些都是理想世界里的情景,但作品最后,那些美往往会消逝或者被毁灭。如《边城》中起初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在动荡岁月里偏安一隅的边城,城里宁静和谐,翠翠、傩送等起初是美丽的化身,到文章最后沈从文却给我们留下一个望夫石般
期刊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不朽的创作为俄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品中流露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深深影响着19世纪的俄国读者,推动了整个时代思想的进步。时至今日,人道主义的旋律依然奏响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当中,足以见得研究屠格涅夫人道主义情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短篇小说《木木》为例,探究屠格涅夫寓于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罪恶现象,重新审视人道主义
期刊
知名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塑造了百余个人物形象,观众在欣赏该系列影视作品时,对人物命运的变化普遍有较大的兴趣。本文以剧中人物珊莎·史塔克为例,分析该剧在描绘人物命运的时候,如何让观众始终无法把握人物命运走向,进而保持与增进对该作品的兴趣。  美剧《权力的游戏》改编自小说《冰与火之歌》,该剧把握了原著中“冰”与“火”的主题,突出了人性的挣扎。剧中塑造了百余个人物,却并非孤立地凸现英雄主义和奸猾阴谋,而
期刊
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乐理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并提高学习效率。但目前乐理视唱练耳教学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自主能力培养等方面。为弥补这些不足,应明确职业目标、调整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乐理视唱练耳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是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对高职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期刊
《被弃的爱者》的视角独特。以新批评及心理分析视角可发掘诗的内涵及结构,探讨诗中的主角与女子的关系可发现更全面真实的情形,并非只是爱者一直所抱怨的被弃,也非对女子的完全批判。伦理教化是此诗幽深的意韵,虽然诗作较久远,但时间并未对理解该诗歌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碍,解读此诗创作的时代,能够更好地理解此诗。  《被弃的爱者》是英国文艺复兴先驱托马斯·华埃特的名作,而国内学者研究的不多。本文试图从新批评和心理分
期刊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英语》翻转课堂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即个性化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资源、个性化学习策略和个性化学习指导,指出翻转课堂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实践平台,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层面的问题,提出翻转课堂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2007年在美国初创以来,逐渐风靡了整个世界。很多教师对该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经实践证
期刊
本文以黑河学院设计系为例,探索一种中俄合作并适应边境高校发展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科学发展。  在“一带一路”“龙江丝路带”战略规划背景下,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双创”人才、推进中俄艺术设计产业合作为目标,以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激发高校与企业间的创新活力为落脚点,着力深化中俄艺术教育合作,打造集高端人才培养、中俄艺
期刊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据统计,在《诗经》305篇中,涉及女性的篇目达101首,约占总篇目三分之一,且这些女性形象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在涉及女性的诗篇中,多充满对女性之美的高度赞扬。从这些诗歌所描写或反映的女性形象身上看,无一不突显出中国传统美学素朴自然的古典韵味。《诗经》中女性形象美对后世审美影响深远,其展现出的“清新淡雅、温婉蕴藉”堪称中国女性美的典范。  一
期刊
礼物一直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经典话题,本文试图考察中国的礼物馈赠的现实变迁,以此来分析人际关系网络的复杂性与功能性。  礼物交换话题到今天依然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牵涉到了包括关系、情感、道德、传统、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也就是莫斯说的社会的“总体呈献”。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礼物馈赠仍然是人们交往或者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人们的观念发生转变,礼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