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简要导入、简洁追问、简洁评价三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的简约教学,以期能去掉课堂多余的“臃肿”,削枝强干、返璞归真,在简约中打造艺术、精良、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简约教学
十年课改,百花齐放。一路走来,“蜕变”的阵痛、“炼狱”般的磨难似乎仍记忆犹新,在不断接受思想与心灵上的洗礼后,也让我们饱尝了课改中成功的喜悦和感动。然而,课改的路程依然漫长而艰辛,我们也从最初的狂热与迷茫在不断的尝试、反思、总结中渐渐走向理智与成熟。课堂,这一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在教师们不断的探索中再次成为了焦点:深挖洞、广积粮,这是否真的受学生欢迎?繁琐分析、面面俱到,这是否真的考虑到了学生心内的需要?《学记》中记载:“约而达,微而减”。繁琐、热闹过后的冷思考,让我们开始呼唤语文课堂的“简约之美”,去掉多余的“臃肿”,做到变繁为简,在简约大气和激情澎湃中才能凸显语文本色。
一、简要导入,削枝强干
于漪教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在课初,教师只要能扣住学生能力的增长基点,那么简练的语言能不着痕迹地引入课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以《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为例,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削枝强干,简化教学手段,以精简的内容导入如下:
师: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
生:秦始皇。
师:真聪明。人们发现,在他的陵墓中有着大量的兵马俑,也就是著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秦兵马俑》,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共同感受这世界奇迹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师生共同齐读课题。教师提醒学生课题中的二个生字:秦、俑,正确书写。并提示学生从这个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想问什么?
生1:看了这个题目,我想知道秦兵马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生2: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呢,能让它成为世界奇迹之一?
师:很有价值的两个问题。刚才二位学生说的也正是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内容,下面,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文,在文本中寻找答案。
上述课堂导入的教学环节,看似简单,直奔主题,却又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教师一开始就实现了立足文本,拓展历史背景,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再到生字的教学目标,最后紧扣课题,提出质疑、感知文本内容,实现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简洁追问,回归本真
在充满互动的课堂教学中,追问是不可或缺的。善于追问的老师,能够为学生架起预设与生成的桥梁,不着痕迹的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以《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就文中金字塔外形的描写提问: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能把事物写得更生动形象。
初一听,学生的答案标准而规范,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于是,我以适时的追问逼迫学生深入文本之中进行思考。
师:列数字怎么就能把事物写的更生动形象呢?请你结合文章的语言具体说一说。
生:比如,“40层高的摩天大厦”,146米的长度我们很熟悉,但竖起来成为高度,我们见得不多,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形象。所以,作者就拿它跟“40层楼房”进行对比,我们一下子就清楚了。
可见,教师以简洁的追问,迫使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不仅促成了课堂精彩的有效生成,也让学生有效积累了语言。
三、简洁评价,返璞归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指导的魅力是无穷的,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文章不是无情物,包含着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教师简洁的评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与文本碰撞产生火花。例如在《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中:
师: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伯纳德夫人的临危不乱?
生1:课文中说“轻轻”地熄灭了蜡烛,“轻轻”这个词可以说明伯纳德夫人的临危不乱。
师:嗯,你是从文中人物动作来说明的。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2:从伯纳德夫人的话中也能感受到,她说这句话时没有因为紧张而慌乱地露出马脚。
师:非常好,你从人物说话的语气上进行了分析。还有吗?
生3:“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从这句话我读出了伯纳德夫人想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灯上来,所以她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轻松自然的。
师:太好了,你从语言内容上进行了正确的剖析。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以评价的形式对学生的回答和思路进行了总结,并加强了学生从其它角度进行探究的意识,这样的点评不仅有效避免了其它学生的回答仍然出现在同一层面上的情况,也能以简洁的评价起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把握了引导的有效尺度,更能激发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探究。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约的课堂需要教师融会贯通、掌握全局的智慧。然而,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教师应聚焦学情,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将深度与广度有机统一,才能减少繁文缛节,在简约中打造艺术、精良、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倩.放弃面面俱到,走向简约课堂【J】.学语文,2012(6)
【2】万晓霞.语文课堂,因简约而更美丽【J】.小学教学参考,2014(12)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简约教学
十年课改,百花齐放。一路走来,“蜕变”的阵痛、“炼狱”般的磨难似乎仍记忆犹新,在不断接受思想与心灵上的洗礼后,也让我们饱尝了课改中成功的喜悦和感动。然而,课改的路程依然漫长而艰辛,我们也从最初的狂热与迷茫在不断的尝试、反思、总结中渐渐走向理智与成熟。课堂,这一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在教师们不断的探索中再次成为了焦点:深挖洞、广积粮,这是否真的受学生欢迎?繁琐分析、面面俱到,这是否真的考虑到了学生心内的需要?《学记》中记载:“约而达,微而减”。繁琐、热闹过后的冷思考,让我们开始呼唤语文课堂的“简约之美”,去掉多余的“臃肿”,做到变繁为简,在简约大气和激情澎湃中才能凸显语文本色。
一、简要导入,削枝强干
于漪教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在课初,教师只要能扣住学生能力的增长基点,那么简练的语言能不着痕迹地引入课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以《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为例,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削枝强干,简化教学手段,以精简的内容导入如下:
师: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
生:秦始皇。
师:真聪明。人们发现,在他的陵墓中有着大量的兵马俑,也就是著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秦兵马俑》,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共同感受这世界奇迹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师生共同齐读课题。教师提醒学生课题中的二个生字:秦、俑,正确书写。并提示学生从这个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想问什么?
生1:看了这个题目,我想知道秦兵马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生2: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呢,能让它成为世界奇迹之一?
师:很有价值的两个问题。刚才二位学生说的也正是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内容,下面,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文,在文本中寻找答案。
上述课堂导入的教学环节,看似简单,直奔主题,却又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教师一开始就实现了立足文本,拓展历史背景,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再到生字的教学目标,最后紧扣课题,提出质疑、感知文本内容,实现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简洁追问,回归本真
在充满互动的课堂教学中,追问是不可或缺的。善于追问的老师,能够为学生架起预设与生成的桥梁,不着痕迹的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以《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就文中金字塔外形的描写提问: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能把事物写得更生动形象。
初一听,学生的答案标准而规范,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于是,我以适时的追问逼迫学生深入文本之中进行思考。
师:列数字怎么就能把事物写的更生动形象呢?请你结合文章的语言具体说一说。
生:比如,“40层高的摩天大厦”,146米的长度我们很熟悉,但竖起来成为高度,我们见得不多,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形象。所以,作者就拿它跟“40层楼房”进行对比,我们一下子就清楚了。
可见,教师以简洁的追问,迫使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不仅促成了课堂精彩的有效生成,也让学生有效积累了语言。
三、简洁评价,返璞归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指导的魅力是无穷的,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文章不是无情物,包含着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教师简洁的评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与文本碰撞产生火花。例如在《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中:
师: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伯纳德夫人的临危不乱?
生1:课文中说“轻轻”地熄灭了蜡烛,“轻轻”这个词可以说明伯纳德夫人的临危不乱。
师:嗯,你是从文中人物动作来说明的。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2:从伯纳德夫人的话中也能感受到,她说这句话时没有因为紧张而慌乱地露出马脚。
师:非常好,你从人物说话的语气上进行了分析。还有吗?
生3:“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从这句话我读出了伯纳德夫人想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灯上来,所以她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轻松自然的。
师:太好了,你从语言内容上进行了正确的剖析。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以评价的形式对学生的回答和思路进行了总结,并加强了学生从其它角度进行探究的意识,这样的点评不仅有效避免了其它学生的回答仍然出现在同一层面上的情况,也能以简洁的评价起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把握了引导的有效尺度,更能激发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探究。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约的课堂需要教师融会贯通、掌握全局的智慧。然而,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教师应聚焦学情,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将深度与广度有机统一,才能减少繁文缛节,在简约中打造艺术、精良、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倩.放弃面面俱到,走向简约课堂【J】.学语文,2012(6)
【2】万晓霞.语文课堂,因简约而更美丽【J】.小学教学参考,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