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文章,我们要清楚文章所要表现的种种,诸如情、意、物等,尽可能地把所要表现的种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想透彻些,品其个性的描摹、弹性的语言,赏析文章所写的形象,感悟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或要表达的哲理。
【关键词】品读;个性;描摹;弹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借传神的描摹,丰富读者的感受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说何人,肖何人,说某事,切某事。”就是说描述人和事就要描绘得像。怎样才能“像”呢?就是要写出让读者能够感受出来的具体的可以体验的感觉来。读者有了这种感觉,文章中的人或景才能具有个性特征,才能丰满。
例如学生习作《豆花香》中对豆花师傅的一段描写,即是如 此:
薄薄的刀片一削,手腕轻轻一转,一片洁白的豆腐将被舀进了青花瓷碗。再快速撒上一把虾米、紫菜、榨菜,上面还滴着几滴闪闪的香油,再上一把青花瓷小勺,一碗豆腐花便成了……风在屋顶的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咸香。豆腐花上升腾其阵阵白雾,白白的豆腐,轻抿一口,便融在了口中,伴随着清幽的咸味。
“风在屋顶的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短短的文字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儿时的回忆,“阵阵白雾”“淡淡的咸香”自然唤起了读者的内心体验,人们一边品尝着佳肴,一边唠唠家常,当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简单的幸福,这简单的幸福也构成了对童年的记忆。所谓“栩栩如生”就是这个意思。
不少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描写不具体、不生动,没有给读者提供可体验的感觉。清代沈宗骞在《传神总论》说:“天下之人,形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有不能相同者矣。”就强调只有采用“传神”的笔墨,方能写出这可供体验的感觉。例如有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还记得高一的一次晚自习,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我所在的学校离家很远,我没办法,准备在同学宿舍睡一晚,我给家里打电话,可没有人接。我知道你一定是来学校接我了,我连忙出去找你,在冰冷漆黑的冬雪之夜,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夜我和你依偎在一起,久久不能入眠……”这一段虽有细节,但描写不力,没有传神的描摹,不能很好地打动读者。
二、展词语的弹性,获得丰厚含义
简单地说,词语除了有本来的、实在的意义外,还有与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带有暗示性的“不同意义”。这些“不同意义”的特点,是通过原词语固有符号同某种现象所唤起的主体经验来联系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动态生成的,有着许多非限定的含义。然而,也正是该词语获得非固定的意义,才使词语本身具有很强的弹性。这种弹性,对于词语使用者的情感信息就有很大的容纳性;对于词语的接受者来说,也是可以唤起自己极为宽广的基于情感体验的联想。
例如冰心的《一日春光》写道:“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全文,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作者要尽情地享受北平的春天。这里作者运用了词语弹性的特质,采用通感的手法非常形象地把在冬末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写得清清爽爽。
三、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形象感
抽象的事物有时是很难表达的,但是如果我们用表示具体行为的词语表明抽象的事物,那就可以给人以形象感,使人產生丰富的联想。
例如2011年上海一篇优秀高考作文《心雨》有这样一段话:“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倒地的声响不大,仅使得倒伏的玉米秆呻吟吱呀,却将一个孩子的心震碎成沙。”
这位孩子不说“父亲倒下了”,因为这样说太概念化、抽象化了,不生动也不形象。为了使概念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他用“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仅使得倒伏的玉米秆呻吟吱呀”的细节表示父亲倒地,“玉米秆呻吟吱呀”是摹拟玉米秆倒下的声音,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崇高地位,还写出了自己内心因为误伤父亲而产生的深深的自责和巨大的悲伤之情。文字简练,内涵丰富,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这样的表述效果,远比一般化的行文好得多。
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还可以采用迭现的方法,就是描写人物、场景以及回忆往事、憧憬未来时,将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连串栩栩如生的形象,采取直接连接拼凑,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形象感。因此,较好的作文,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应该都能够转化为画面,它的叙述、描写、抒情乃至议论都可以转成可见可闻的形象或声音。
比如:“那土地,就像汹涌的金色海洋;高粱喝醉了,摇着黑红黑红的大脸,嗬咧咧,嗬咧咧地在唱;大豆说话了,像孩子们在拍手,哗哗哗,哗哗哗地笑。”(林肯《大豆摇铃的时节》) 这段文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比单纯抽象地说庄稼熟了,要生动形象多了。
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为了写出江南冬景的明朗色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富有江南特点的画面。那“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的曝背谈天图,“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午后冬郊图,突出了江南冬天的和暖;那“微雨寒村里”的农村冬景图和“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江南雪景图,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和谐与闲适。文章采用了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技法(组装和剪接),用直接连的方式,将人物、场景等画面迅速拼接,加快了作品的节奏,将一幅幅画面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作品的一个个层次就是一幅幅活动着的画面。读者在阅读时,犹如看到一幅幅图画在书页中闪动,会有很深的感受,这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了。
四、取鲜活的个性语言,充实情感内涵
文学大家沈从文关于他的文章,有过这样的论述:“我的文章是一种‘体操’,一种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湖成湖泊的体操,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沈先生在写作时,往往要把文字扭曲和重摔,测测韧性和硬度,看看它们到底能不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其实这就是语言的个性创造。写文章时,我们要调取新颖的个性语言,不能满足于它固有的意义和被人用滥了的意义。 对于这一点,老舍先生讲得更到位,“光记住些‘柳暗花明’等泛泛的话,是没多大用处的。用我们自己的话道出东西的特质,便出语惊人,富有诗意”。
老舍先生身体力行,他在《微神集》中有这样一段话:“蜂儿可是一出世就那么挺拔,好像世界确是甜蜜可喜的。天上只有三四块不大也不笨重的白云,燕儿们给白云上钉小黑丁字玩呢。没有什么风,可是柳枝似乎故意地轻摆,像逗弄着四外的绿意。”在这段话中,老舍用“挺拔”修饰“蜂儿”,很是出奇,“挺拔”一词往往用来描写树木或人,可仔细揣摩,这里非“挺拔”不可,其他词汇难以代替。接着他又把燕子向高空飞去,说成是“给白云上钉小黑丁字玩呢”,这种写法只有老舍一人写得出。再如他描写柳树,用了“逗弄”这个词,“逗弄”本是用来逗弄具体的生物,而老舍在这里却说是逗弄“绿意”,这种用法非一般人所能为。这些普通的词语经过老舍强烈的独有改造,在写景状物上确实做到了个性鲜明,有韵味,也做到了老舍“用我们自己的话道出东西的特质”,表达出了作者独特的发现和强烈的主观感受。
例如一个初中学生在上课睡觉时被老师叫起的神态是这样的:
语文课上,正在电风扇的呼呼声中迷迷糊糊“钓鱼”的他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极力撑开双眼望着老师,在听到背后同学重复一遍问题后,他好像忽然“活”过来似的,恢复了平日的灵性,黑溜溜的一对眼珠子在他的大眼眶里滴溜溜不停转着,一会儿左顾右盼,像在寻求援助,一会儿又若有所思,像在专门等来自背后同学的提醒。他开始翕动嘴唇,结结巴巴地回答起来。勉强得到老师“赦免”后,趁老师转身写字的当儿,他得意地扮了个鬼脸,同时转身向后面一揖。
他的眼睛,是一双机灵的眼睛,可惜放在了不认真听讲的“他”身上,于是“滴溜溜不停地转着”的眼睛变成了渴望求助的眼睛。这些具有个性特征的动作语言,说明了这个初中男生的特点,要是放在大人身上,就不伦不类了。
“形象丰满”是《高考说明》对记叙文体的专门要求,也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它“要求记叙性文章形象丰满生动,叙事具体完整”。为达到此要求,我们学生在写作时若能做到:借传神的描摹,丰富讀者的感受;展词语的弹性,获得丰厚含义;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形象感;取鲜活的个性语言,充实情感内涵。那么,我们的作文就会有意蕴,有内涵,文章自然也就会形象丰满,耐人寻味。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品读;个性;描摹;弹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借传神的描摹,丰富读者的感受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说何人,肖何人,说某事,切某事。”就是说描述人和事就要描绘得像。怎样才能“像”呢?就是要写出让读者能够感受出来的具体的可以体验的感觉来。读者有了这种感觉,文章中的人或景才能具有个性特征,才能丰满。
例如学生习作《豆花香》中对豆花师傅的一段描写,即是如 此:
薄薄的刀片一削,手腕轻轻一转,一片洁白的豆腐将被舀进了青花瓷碗。再快速撒上一把虾米、紫菜、榨菜,上面还滴着几滴闪闪的香油,再上一把青花瓷小勺,一碗豆腐花便成了……风在屋顶的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咸香。豆腐花上升腾其阵阵白雾,白白的豆腐,轻抿一口,便融在了口中,伴随着清幽的咸味。
“风在屋顶的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短短的文字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儿时的回忆,“阵阵白雾”“淡淡的咸香”自然唤起了读者的内心体验,人们一边品尝着佳肴,一边唠唠家常,当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简单的幸福,这简单的幸福也构成了对童年的记忆。所谓“栩栩如生”就是这个意思。
不少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描写不具体、不生动,没有给读者提供可体验的感觉。清代沈宗骞在《传神总论》说:“天下之人,形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有不能相同者矣。”就强调只有采用“传神”的笔墨,方能写出这可供体验的感觉。例如有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还记得高一的一次晚自习,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我所在的学校离家很远,我没办法,准备在同学宿舍睡一晚,我给家里打电话,可没有人接。我知道你一定是来学校接我了,我连忙出去找你,在冰冷漆黑的冬雪之夜,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夜我和你依偎在一起,久久不能入眠……”这一段虽有细节,但描写不力,没有传神的描摹,不能很好地打动读者。
二、展词语的弹性,获得丰厚含义
简单地说,词语除了有本来的、实在的意义外,还有与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带有暗示性的“不同意义”。这些“不同意义”的特点,是通过原词语固有符号同某种现象所唤起的主体经验来联系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动态生成的,有着许多非限定的含义。然而,也正是该词语获得非固定的意义,才使词语本身具有很强的弹性。这种弹性,对于词语使用者的情感信息就有很大的容纳性;对于词语的接受者来说,也是可以唤起自己极为宽广的基于情感体验的联想。
例如冰心的《一日春光》写道:“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全文,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作者要尽情地享受北平的春天。这里作者运用了词语弹性的特质,采用通感的手法非常形象地把在冬末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写得清清爽爽。
三、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形象感
抽象的事物有时是很难表达的,但是如果我们用表示具体行为的词语表明抽象的事物,那就可以给人以形象感,使人產生丰富的联想。
例如2011年上海一篇优秀高考作文《心雨》有这样一段话:“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倒地的声响不大,仅使得倒伏的玉米秆呻吟吱呀,却将一个孩子的心震碎成沙。”
这位孩子不说“父亲倒下了”,因为这样说太概念化、抽象化了,不生动也不形象。为了使概念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他用“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仅使得倒伏的玉米秆呻吟吱呀”的细节表示父亲倒地,“玉米秆呻吟吱呀”是摹拟玉米秆倒下的声音,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崇高地位,还写出了自己内心因为误伤父亲而产生的深深的自责和巨大的悲伤之情。文字简练,内涵丰富,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这样的表述效果,远比一般化的行文好得多。
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还可以采用迭现的方法,就是描写人物、场景以及回忆往事、憧憬未来时,将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连串栩栩如生的形象,采取直接连接拼凑,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形象感。因此,较好的作文,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应该都能够转化为画面,它的叙述、描写、抒情乃至议论都可以转成可见可闻的形象或声音。
比如:“那土地,就像汹涌的金色海洋;高粱喝醉了,摇着黑红黑红的大脸,嗬咧咧,嗬咧咧地在唱;大豆说话了,像孩子们在拍手,哗哗哗,哗哗哗地笑。”(林肯《大豆摇铃的时节》) 这段文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比单纯抽象地说庄稼熟了,要生动形象多了。
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为了写出江南冬景的明朗色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富有江南特点的画面。那“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的曝背谈天图,“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午后冬郊图,突出了江南冬天的和暖;那“微雨寒村里”的农村冬景图和“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江南雪景图,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和谐与闲适。文章采用了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技法(组装和剪接),用直接连的方式,将人物、场景等画面迅速拼接,加快了作品的节奏,将一幅幅画面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作品的一个个层次就是一幅幅活动着的画面。读者在阅读时,犹如看到一幅幅图画在书页中闪动,会有很深的感受,这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了。
四、取鲜活的个性语言,充实情感内涵
文学大家沈从文关于他的文章,有过这样的论述:“我的文章是一种‘体操’,一种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湖成湖泊的体操,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沈先生在写作时,往往要把文字扭曲和重摔,测测韧性和硬度,看看它们到底能不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其实这就是语言的个性创造。写文章时,我们要调取新颖的个性语言,不能满足于它固有的意义和被人用滥了的意义。 对于这一点,老舍先生讲得更到位,“光记住些‘柳暗花明’等泛泛的话,是没多大用处的。用我们自己的话道出东西的特质,便出语惊人,富有诗意”。
老舍先生身体力行,他在《微神集》中有这样一段话:“蜂儿可是一出世就那么挺拔,好像世界确是甜蜜可喜的。天上只有三四块不大也不笨重的白云,燕儿们给白云上钉小黑丁字玩呢。没有什么风,可是柳枝似乎故意地轻摆,像逗弄着四外的绿意。”在这段话中,老舍用“挺拔”修饰“蜂儿”,很是出奇,“挺拔”一词往往用来描写树木或人,可仔细揣摩,这里非“挺拔”不可,其他词汇难以代替。接着他又把燕子向高空飞去,说成是“给白云上钉小黑丁字玩呢”,这种写法只有老舍一人写得出。再如他描写柳树,用了“逗弄”这个词,“逗弄”本是用来逗弄具体的生物,而老舍在这里却说是逗弄“绿意”,这种用法非一般人所能为。这些普通的词语经过老舍强烈的独有改造,在写景状物上确实做到了个性鲜明,有韵味,也做到了老舍“用我们自己的话道出东西的特质”,表达出了作者独特的发现和强烈的主观感受。
例如一个初中学生在上课睡觉时被老师叫起的神态是这样的:
语文课上,正在电风扇的呼呼声中迷迷糊糊“钓鱼”的他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极力撑开双眼望着老师,在听到背后同学重复一遍问题后,他好像忽然“活”过来似的,恢复了平日的灵性,黑溜溜的一对眼珠子在他的大眼眶里滴溜溜不停转着,一会儿左顾右盼,像在寻求援助,一会儿又若有所思,像在专门等来自背后同学的提醒。他开始翕动嘴唇,结结巴巴地回答起来。勉强得到老师“赦免”后,趁老师转身写字的当儿,他得意地扮了个鬼脸,同时转身向后面一揖。
他的眼睛,是一双机灵的眼睛,可惜放在了不认真听讲的“他”身上,于是“滴溜溜不停地转着”的眼睛变成了渴望求助的眼睛。这些具有个性特征的动作语言,说明了这个初中男生的特点,要是放在大人身上,就不伦不类了。
“形象丰满”是《高考说明》对记叙文体的专门要求,也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它“要求记叙性文章形象丰满生动,叙事具体完整”。为达到此要求,我们学生在写作时若能做到:借传神的描摹,丰富讀者的感受;展词语的弹性,获得丰厚含义;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形象感;取鲜活的个性语言,充实情感内涵。那么,我们的作文就会有意蕴,有内涵,文章自然也就会形象丰满,耐人寻味。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