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薛瑞萍老师的影响,2010年在我接手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了我们日记的征程。三年间不曾间断,摸索出一点方法。本文即是对低年级日记写作培养的教学经验总结。
【关键词】低年级;日记;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年级的日记我叫它“一句话”,要求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交往、心事等,每天都要写。日记的形式我把它分三种:“拼音”日记、“绘画”日记、“实物”日记。“拼音”日记是一种夹拼音、汉字的日记。结合一年级的拼音学习,这种形式在这三种里面是最重要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写日记,学习运用和巩固所学过的汉字和拼音,学习练说话。二年级开始就让他们写一段话,一百字左右,我叫它“片段日记”, 准确地说是从一年级下学期,好多孩子已经不满足于写一句话了,已经到了一段话的水平了。还是坚持每天写。“一段话”主要是记录孩子当天的生活,这个阶段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细心观察生活,我手写我想。为习作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三年级开始的日记我叫它“微日记”,不限制字数,三百也行,四百更好,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孩子们写得还是游刃有余的,并没有因为我不要求字数,写得很少。
但在三年级写日记的过程中,不少孩子明显兴趣降低,有些被动在写,一旦被动,质量就要降低,孩子会觉得日记是负担,心理上很痛苦。家长也有这方面的反映。面对这一状况,我推出了“循环日记”。所谓循环日记,就是每天轮流记载:日记一般是写给自己看的,而“循环日记”不仅自己看,还要给别人看,“循环”的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相互提醒、监督、学习、提高,每周每人一篇,不会成为负担。
第一轮的循环到周六出现了一点问题,周六寫的孩子,不能及时地把日记传给周日写的孩子,第二轮循环之前,适时做了调整,由9个组变成12个组,每组5人,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我单独让他们写摘抄本。在组里有一个写得好的,在循环的过程中就会激起其他孩子的好胜心、自尊心。合作、竞争的环境激发了孩子的无限潜能,于是形成良性循环,日记越写越好。小组合作的方式,使日记的水平不但体现了自己的水平,更是一种群体合作的成 果——谁都不愿意自己成为组里最不好的。每两周评选一次“循环日记之星”,一开始多是那些以前就写得好的孩子,慢慢地孩子们把评选的人选变成了写日记进步的同学,评选上日记之星的孩子在博客里,会进行展示,还有一点点物质的奖励,一个本子、一颗糖。因为是老师奖给他的,东西虽小,意义可不同了,其他孩子会投去羡慕的眼神,好像对自己说下次我也要得到呀。
在实践中,循环日记逐步完善着。有的同学喜欢评论一下其他同学的日记,逐渐形成“我来当小老师”的环节,给组里的同学写评语,提意见,互相点评。评语写得一点也不比老师差,更为详尽,也丝毫不留情面,而且风趣幽默。一个同学文章标点少了,旁人评道:你还是那么爱吃“蝌蚪”呀!对别人的开头有想法:王歆,你还年轻,为什么老用这种形式开头?你是80岁的儿童吗?对跑题者:哈哈,张禄,老毛病又犯了,跑偏了,偏到月球啦!也许是太投入了,忘了分段。孩子们拿到日记时总是迫不及待地先看看同学的评语。对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比对老师提出的更愿意接受。
循环日记拿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时,要求孩子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写”,既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班级中的水平,又能了解其他孩子的长处。有了家长的参与,日记更加异彩纷呈,孩子们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么有才,别提多骄傲了。小小的循环日记给了孩子交流学习的平台,也给了爸爸妈妈们展示文采的机会,不然我怎么知道我的家长朋友们这么有才,孩子们怎么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么优秀?爸爸妈妈给自己长脸,我要给爸爸妈妈争气。孩子们越写越有劲,越写越精彩。于是坐收渔翁之利的我,欣赏到了更多的美文,看到了更精彩的日记。
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有的小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林程组里出现了连载小说,一个同学写完了,下一个同学接着往下编,每次看完都期待下一次孩子们会给我什么样的惊喜。杨凯森的小组出现了“旅游日记”,专写自己去过的古迹名胜,介绍各地的民俗风情;滕怀钰小组写科技大冒险,因为他们几个平时就喜欢这一类的书籍。我像一位农人,播种施肥之后,看见一颗颗禾苗悄悄地长着,内心的那份喜悦,不知你能体会得到吗?
每个小组循环一段时间后,小组内交流得差不多了,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学习,我随机搭配,比如“优优小组”和“黑马王子组”,这两个组整体交换日记本一周,这是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习,你是你们组最好的,那在别的组你还是最棒的吗?找差距,学优点。组与组交流到一定程度,我有意识地搭配小组,把高水平和较低水平的学生搭配起来,重新分组,以带动后进生提高进步;把水平相当的学生分配成几个组,促使他们相互竞争提高。孩子是好奇的,永远喜欢新鲜的。形式的变换,延缓了对日记的疲劳,延长了对日记的兴趣。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教育的过程尤其如此。因为这日记形式的一点点变化,从此改变了孩子们对日记的态度,因为老师的一点点付出,却有如此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当我只关注意孩子的行为时,我就没有看见孩子;当我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时,我就开始看孩子了;当我关心孩子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我就真的看见孩子了。透过我的心看见了孩子的心,这是我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爱就发生,并开始在我们之间流动了。循环日记实现了它最大的价值,从一年级的“一句话”到三年级的“微日记”“循环日记”,一路走来,蹒跚学步,歪歪扭扭,好在我们一路坚持,不曾放弃。感谢家长的坚持与支持,没有你们,我和孩子们可能走得更辛苦,感谢孩子们给予我的成长,有了你们,我想做最好的老师!
(编辑:郭恒)
【关键词】低年级;日记;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年级的日记我叫它“一句话”,要求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交往、心事等,每天都要写。日记的形式我把它分三种:“拼音”日记、“绘画”日记、“实物”日记。“拼音”日记是一种夹拼音、汉字的日记。结合一年级的拼音学习,这种形式在这三种里面是最重要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写日记,学习运用和巩固所学过的汉字和拼音,学习练说话。二年级开始就让他们写一段话,一百字左右,我叫它“片段日记”, 准确地说是从一年级下学期,好多孩子已经不满足于写一句话了,已经到了一段话的水平了。还是坚持每天写。“一段话”主要是记录孩子当天的生活,这个阶段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细心观察生活,我手写我想。为习作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三年级开始的日记我叫它“微日记”,不限制字数,三百也行,四百更好,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孩子们写得还是游刃有余的,并没有因为我不要求字数,写得很少。
但在三年级写日记的过程中,不少孩子明显兴趣降低,有些被动在写,一旦被动,质量就要降低,孩子会觉得日记是负担,心理上很痛苦。家长也有这方面的反映。面对这一状况,我推出了“循环日记”。所谓循环日记,就是每天轮流记载:日记一般是写给自己看的,而“循环日记”不仅自己看,还要给别人看,“循环”的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相互提醒、监督、学习、提高,每周每人一篇,不会成为负担。
第一轮的循环到周六出现了一点问题,周六寫的孩子,不能及时地把日记传给周日写的孩子,第二轮循环之前,适时做了调整,由9个组变成12个组,每组5人,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我单独让他们写摘抄本。在组里有一个写得好的,在循环的过程中就会激起其他孩子的好胜心、自尊心。合作、竞争的环境激发了孩子的无限潜能,于是形成良性循环,日记越写越好。小组合作的方式,使日记的水平不但体现了自己的水平,更是一种群体合作的成 果——谁都不愿意自己成为组里最不好的。每两周评选一次“循环日记之星”,一开始多是那些以前就写得好的孩子,慢慢地孩子们把评选的人选变成了写日记进步的同学,评选上日记之星的孩子在博客里,会进行展示,还有一点点物质的奖励,一个本子、一颗糖。因为是老师奖给他的,东西虽小,意义可不同了,其他孩子会投去羡慕的眼神,好像对自己说下次我也要得到呀。
在实践中,循环日记逐步完善着。有的同学喜欢评论一下其他同学的日记,逐渐形成“我来当小老师”的环节,给组里的同学写评语,提意见,互相点评。评语写得一点也不比老师差,更为详尽,也丝毫不留情面,而且风趣幽默。一个同学文章标点少了,旁人评道:你还是那么爱吃“蝌蚪”呀!对别人的开头有想法:王歆,你还年轻,为什么老用这种形式开头?你是80岁的儿童吗?对跑题者:哈哈,张禄,老毛病又犯了,跑偏了,偏到月球啦!也许是太投入了,忘了分段。孩子们拿到日记时总是迫不及待地先看看同学的评语。对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比对老师提出的更愿意接受。
循环日记拿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时,要求孩子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写”,既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班级中的水平,又能了解其他孩子的长处。有了家长的参与,日记更加异彩纷呈,孩子们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么有才,别提多骄傲了。小小的循环日记给了孩子交流学习的平台,也给了爸爸妈妈们展示文采的机会,不然我怎么知道我的家长朋友们这么有才,孩子们怎么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么优秀?爸爸妈妈给自己长脸,我要给爸爸妈妈争气。孩子们越写越有劲,越写越精彩。于是坐收渔翁之利的我,欣赏到了更多的美文,看到了更精彩的日记。
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有的小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林程组里出现了连载小说,一个同学写完了,下一个同学接着往下编,每次看完都期待下一次孩子们会给我什么样的惊喜。杨凯森的小组出现了“旅游日记”,专写自己去过的古迹名胜,介绍各地的民俗风情;滕怀钰小组写科技大冒险,因为他们几个平时就喜欢这一类的书籍。我像一位农人,播种施肥之后,看见一颗颗禾苗悄悄地长着,内心的那份喜悦,不知你能体会得到吗?
每个小组循环一段时间后,小组内交流得差不多了,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学习,我随机搭配,比如“优优小组”和“黑马王子组”,这两个组整体交换日记本一周,这是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习,你是你们组最好的,那在别的组你还是最棒的吗?找差距,学优点。组与组交流到一定程度,我有意识地搭配小组,把高水平和较低水平的学生搭配起来,重新分组,以带动后进生提高进步;把水平相当的学生分配成几个组,促使他们相互竞争提高。孩子是好奇的,永远喜欢新鲜的。形式的变换,延缓了对日记的疲劳,延长了对日记的兴趣。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教育的过程尤其如此。因为这日记形式的一点点变化,从此改变了孩子们对日记的态度,因为老师的一点点付出,却有如此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当我只关注意孩子的行为时,我就没有看见孩子;当我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时,我就开始看孩子了;当我关心孩子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我就真的看见孩子了。透过我的心看见了孩子的心,这是我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爱就发生,并开始在我们之间流动了。循环日记实现了它最大的价值,从一年级的“一句话”到三年级的“微日记”“循环日记”,一路走来,蹒跚学步,歪歪扭扭,好在我们一路坚持,不曾放弃。感谢家长的坚持与支持,没有你们,我和孩子们可能走得更辛苦,感谢孩子们给予我的成长,有了你们,我想做最好的老师!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