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在这里实现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1987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向幼儿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创新设计,目的于超越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开放性教与学的模式,倡导“玩中学”“做中学”“研中学”,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体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对于非专业类教师的我来说,幼儿园是“我的梦”开始的地方,结合“十三五”课题研究,依托区奥尔夫音乐项目组开展全园培训,我从思想和行为上突破原有思想壁垒,从起步到成长,从固守到蜕变,完成了“四个”方面的转变过程。
  一、从思想固化转变为新理念认知
  在我看来,奥尔夫音乐活动高不可攀。实践中,我既渴望调动幼儿积极性,提高幼儿参与度,又担心不能完成活动目标,从而造成两个极端:幼儿没有兴趣,参与度不高;或者“玩疯”了,偏离目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我之前常是自己花时间去备课,熟悉活动流程,设计与幼儿提问环节等。
  通过一次次培训和观摩活动,我认识到奥尔夫原本音乐是一种整体艺术,其主旨是使音乐的情感充满幼儿心灵,在循序渐进中走进音乐殿堂。奥尔夫音乐教育被国外称为“从钢琴凳上(教师)、从座位上(幼儿)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动态的音乐活动。活动中幼儿自己参与,从亲身体验中感受音乐节拍、曲式、节奏。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启发者、引领者、合作者,树立做幼儿玩伴的思想,在玩乐中引导幼儿,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游戏和生活。
  二、从教学形式单一转变为多样化
  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融合语言、游戏、歌唱、演奏、表演和美术等综合教学形式,目的在于让幼儿用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摒弃以往教学的单一模式,解放幼儿的同时也解放教师的思想禁锢。
  (一)律动与音乐游戏融合
  《小小世界》活动中,教师首先带领幼儿聆听音乐,并于肩部、手臂、腿部等各种肢体上感应固定拍;第二遍音乐,教师与幼儿围圈站立,A段配合音乐走出固定拍子,B段原地做律动;再引导幼儿合作创编舞蹈动作,达成肢体语言和音乐本身的有机融合,使幼儿感受身心愉悦,收到活动的良好效果。
  (二)情景剧表演与音乐融合
  音乐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更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活动较之传统音乐教学活动的区别之一。《狮子进行曲》活动中,教师用狮王参加动物狂欢节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聆听音乐,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启发其模仿狮子的各种状态。幼儿用平底锅当眼睛,小墩布当尾巴,纱巾当狮子的鬃毛,拼插玩具当狮子的大爪子等创意,出乎意料。幼儿不断发散思维,自主结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编律动,教师鼓励、支持他们将自主创编的独特狮子形象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幼儿体验成功,享受音乐情景剧表演带来的快乐。
  三、从单一载体转变为多元路徑
  教师要树立“一日生活皆教育”的教育观。集体教学是培养幼儿音乐素养途径之一。我将音乐领域目标和音乐活动课程进行分析、整理。同时梳理出“两个三”,即“三路径”和“三平台”。
  三路径,指音乐领域目标达成的路径。路径一:集体教学。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级所有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音乐活动《爱干净的熊猫》中,教师带领幼儿伴随音乐进行律动,尝试用不同的肢体做各种洗澡动作,熟悉乐曲旋律。再两人组合,配合音乐,操作乐器创编,感受音乐节奏。路径二:表演区。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在相对自由、自主的空间里,幼儿可以多次尝试,探索身体、自然界、乐器等发出的不同声响。如:探索乐器的不同敲击方式产生的各种音响效果、同种乐器敲击速度快慢的区别、哪两种乐器的合奏能够充分表达音乐的艺术效果等,初步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高低和快慢,提升幼儿辨别能力。路径三:过渡环节。此环节在生理节律和教育环节具有转换和兼容关系,以此融入奥尔夫音乐,如:午睡时欣赏摇篮曲、饮水时聆听《喝水歌》等,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汲取音乐的灵感。
  三平台,特指三项活动。平台一:升旗小音符,升旗环节为幼儿提供展示舞蹈或音乐剧平台。平台二:亲子乐章,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演绎时装秀、音乐舞台剧、乐器合奏,享受亲子互动。平台三:音乐节,幼儿班级巡回演出,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沐浴在充满音乐气氛的环境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进而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展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四、乐器使用从教学化转为自主化
  打击乐活动是幼儿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日常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前备好几种乐器,待幼儿熟悉音乐之后,带领幼儿配合音乐节拍演奏。这种方式过于固化,偶尔会出现乐器响不停,活动混乱的场面。奥尔夫乐器的产生来源于一个教育原理:幼儿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真谛。
  (一)音乐贯穿活动始终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对可以发出不同叮当响声的“玩具”(乐器)更是感兴趣,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好奇心强、乐于探究的年龄特点。
  1.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的设置是一节教育活动的开端,教师易采用节奏感强的乐曲,引导幼儿提前投入到音乐氛围中。
  2.取放乐器环节
  教师播放音乐,时间上隐性提示幼儿。回到座位上后,为幼儿留下探索的时间,活动前与乐器“打个招呼”,摆弄、熟悉和探索手中的新朋友,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为后续活动做铺垫。幼儿在自我发现与探索的基础上体验乐器与音乐的结合,充分感受动手演奏的快乐与幸福感。
  (二)自然物与乐器相融合
  相对于新鲜的乐器,幼儿对自己的肢体更为熟悉,从拍手、跺脚、拍腿等动作开始,引导幼儿熟悉不同的声响,逐步加入类似音质的乐器搭配,以此来分辨木质类、金属类、皮革类、散响类乐器的不同。幼儿也可以用手掌拍打桌子,像敲门一样扣桌子,即会发出木质类声响;用钥匙链或手串充当散响类乐器。采用日常物品抒发音乐情感和相互交流,这正是奥尔夫选择节奏乐器进行音乐教学所体现的原本性观念,取之自然,回归自然。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由教师“主动教”向幼儿“自主学”转化,让幼儿体验在活动中发生,幼儿自主在活动中体现,幼儿情感在活動中培养。历经学习—模仿—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与幼儿共同成长,这是“我的梦”实现的过程,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我会走得更加坚定。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课标把评价看作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倡导评价应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关注的不只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
期刊
摘要:现如今课改模式层出不穷,如何实现高效、大容量的语文课堂,引领学生、教会其学习,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目前语文略读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让说学艺术走进课堂,逐步提高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231说学课堂 语文略读课 教学方法  现如今,课改之风几乎吹遍了每一所学校,同仁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以课改为契机来改变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众多的课改模式下,我校的“
期刊
记得在读书时,经常听老师说那些科学家的“特殊”上课方式:学生不需端端正正地坐在位置上,老师也不按“常理”上课,写几个题目在黑板上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提问,能问到老师暂时无法回答最好。也许这种上课方式只适合大学的学习,但我始终向往这种上课方式,这个思想也影响我至今。现在我也是一名教师了,我喜欢我的课堂氣氛是宽松愉悦的,课堂上学生的智慧得到开发,创造性得到鼓励与发展。  一、把课堂变成学生体会爱的平台
期刊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提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结合教学实际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取得显著的成绩。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  课堂中生动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
期刊
一、“遗憾”注入教育学生的全过程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我家有两个孩子,她们小的时候,我既忙班级又忙孩子,每天很晚很晚才休息,落了一身病——我苦我累;我去于民学生家家访,突来的大雨将我浇成了落汤鸡。导致肾病复发,疼痛难忍——我苦我累;我从早忙到晚,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每当回想起我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没有上高中、上大学——我苦我累;我尝尽了工作中的苦辣酸咸,但始终凭着一颗母爱的
期刊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培养新型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教育的核心。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孕育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开
期刊
每一个学习阶段都会有学困生的,刚进入初中时候,有一些学生在七年级就受到了数学差的困扰,对自己的学习失去自信,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学业发展。  一、学困生的成因  1.从学生自身来看  学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觉性差。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缺乏思考,对数学知识不理解。课堂上
期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里包涵了父母对子女美好的期许,承载了家长无限的爱。但是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有的家长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给予理解、支持和帮助。而有的家长呢?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不仅没有给出适时的引导,反而会用负面的情绪及语言传递给孩子,下面就以笔者在教育中遇到的真实事件为例进行阐述和分析。  事件阐述:  西西(化名)在班上是
期刊
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在改革成为潮流的年代,教育也紧跟时髦,然而,在所谓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背景中,教育改革形式上异彩纷呈,然而,明眼人却不难窥见热闹背后的硬伤——无根,那不过“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罢了。  带着对目前教育的困惑与迷惘,在我的阅读中曾一度把目光转向了教育类书,带着不惑心理读过《教育的危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教育:突破重围》《张学青
期刊
长时间以来,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孩子们总是想摆脱大人的控制,希望每一件事都能自己动手去做,除非是真的需要帮忙,他们才会向成人求助。然而更多的时候,成人总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比孩子做得完美,于是,就把成人习惯了的行为模式强加在孩子身上,迫使孩子屈服、放弃自己的想法与意愿。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能身心健康吗?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孤傲、倔强、乱发脾气;有的孩子“随遇而安”。  作为成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