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向幼儿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创新设计,目的于超越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开放性教与学的模式,倡导“玩中学”“做中学”“研中学”,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体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对于非专业类教师的我来说,幼儿园是“我的梦”开始的地方,结合“十三五”课题研究,依托区奥尔夫音乐项目组开展全园培训,我从思想和行为上突破原有思想壁垒,从起步到成长,从固守到蜕变,完成了“四个”方面的转变过程。
一、从思想固化转变为新理念认知
在我看来,奥尔夫音乐活动高不可攀。实践中,我既渴望调动幼儿积极性,提高幼儿参与度,又担心不能完成活动目标,从而造成两个极端:幼儿没有兴趣,参与度不高;或者“玩疯”了,偏离目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我之前常是自己花时间去备课,熟悉活动流程,设计与幼儿提问环节等。
通过一次次培训和观摩活动,我认识到奥尔夫原本音乐是一种整体艺术,其主旨是使音乐的情感充满幼儿心灵,在循序渐进中走进音乐殿堂。奥尔夫音乐教育被国外称为“从钢琴凳上(教师)、从座位上(幼儿)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动态的音乐活动。活动中幼儿自己参与,从亲身体验中感受音乐节拍、曲式、节奏。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启发者、引领者、合作者,树立做幼儿玩伴的思想,在玩乐中引导幼儿,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游戏和生活。
二、从教学形式单一转变为多样化
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融合语言、游戏、歌唱、演奏、表演和美术等综合教学形式,目的在于让幼儿用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摒弃以往教学的单一模式,解放幼儿的同时也解放教师的思想禁锢。
(一)律动与音乐游戏融合
《小小世界》活动中,教师首先带领幼儿聆听音乐,并于肩部、手臂、腿部等各种肢体上感应固定拍;第二遍音乐,教师与幼儿围圈站立,A段配合音乐走出固定拍子,B段原地做律动;再引导幼儿合作创编舞蹈动作,达成肢体语言和音乐本身的有机融合,使幼儿感受身心愉悦,收到活动的良好效果。
(二)情景剧表演与音乐融合
音乐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更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活动较之传统音乐教学活动的区别之一。《狮子进行曲》活动中,教师用狮王参加动物狂欢节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聆听音乐,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启发其模仿狮子的各种状态。幼儿用平底锅当眼睛,小墩布当尾巴,纱巾当狮子的鬃毛,拼插玩具当狮子的大爪子等创意,出乎意料。幼儿不断发散思维,自主结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编律动,教师鼓励、支持他们将自主创编的独特狮子形象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幼儿体验成功,享受音乐情景剧表演带来的快乐。
三、从单一载体转变为多元路徑
教师要树立“一日生活皆教育”的教育观。集体教学是培养幼儿音乐素养途径之一。我将音乐领域目标和音乐活动课程进行分析、整理。同时梳理出“两个三”,即“三路径”和“三平台”。
三路径,指音乐领域目标达成的路径。路径一:集体教学。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级所有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音乐活动《爱干净的熊猫》中,教师带领幼儿伴随音乐进行律动,尝试用不同的肢体做各种洗澡动作,熟悉乐曲旋律。再两人组合,配合音乐,操作乐器创编,感受音乐节奏。路径二:表演区。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在相对自由、自主的空间里,幼儿可以多次尝试,探索身体、自然界、乐器等发出的不同声响。如:探索乐器的不同敲击方式产生的各种音响效果、同种乐器敲击速度快慢的区别、哪两种乐器的合奏能够充分表达音乐的艺术效果等,初步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高低和快慢,提升幼儿辨别能力。路径三:过渡环节。此环节在生理节律和教育环节具有转换和兼容关系,以此融入奥尔夫音乐,如:午睡时欣赏摇篮曲、饮水时聆听《喝水歌》等,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汲取音乐的灵感。
三平台,特指三项活动。平台一:升旗小音符,升旗环节为幼儿提供展示舞蹈或音乐剧平台。平台二:亲子乐章,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演绎时装秀、音乐舞台剧、乐器合奏,享受亲子互动。平台三:音乐节,幼儿班级巡回演出,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沐浴在充满音乐气氛的环境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进而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展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四、乐器使用从教学化转为自主化
打击乐活动是幼儿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日常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前备好几种乐器,待幼儿熟悉音乐之后,带领幼儿配合音乐节拍演奏。这种方式过于固化,偶尔会出现乐器响不停,活动混乱的场面。奥尔夫乐器的产生来源于一个教育原理:幼儿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真谛。
(一)音乐贯穿活动始终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对可以发出不同叮当响声的“玩具”(乐器)更是感兴趣,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好奇心强、乐于探究的年龄特点。
1.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的设置是一节教育活动的开端,教师易采用节奏感强的乐曲,引导幼儿提前投入到音乐氛围中。
2.取放乐器环节
教师播放音乐,时间上隐性提示幼儿。回到座位上后,为幼儿留下探索的时间,活动前与乐器“打个招呼”,摆弄、熟悉和探索手中的新朋友,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为后续活动做铺垫。幼儿在自我发现与探索的基础上体验乐器与音乐的结合,充分感受动手演奏的快乐与幸福感。
(二)自然物与乐器相融合
相对于新鲜的乐器,幼儿对自己的肢体更为熟悉,从拍手、跺脚、拍腿等动作开始,引导幼儿熟悉不同的声响,逐步加入类似音质的乐器搭配,以此来分辨木质类、金属类、皮革类、散响类乐器的不同。幼儿也可以用手掌拍打桌子,像敲门一样扣桌子,即会发出木质类声响;用钥匙链或手串充当散响类乐器。采用日常物品抒发音乐情感和相互交流,这正是奥尔夫选择节奏乐器进行音乐教学所体现的原本性观念,取之自然,回归自然。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由教师“主动教”向幼儿“自主学”转化,让幼儿体验在活动中发生,幼儿自主在活动中体现,幼儿情感在活動中培养。历经学习—模仿—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与幼儿共同成长,这是“我的梦”实现的过程,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我会走得更加坚定。
一、从思想固化转变为新理念认知
在我看来,奥尔夫音乐活动高不可攀。实践中,我既渴望调动幼儿积极性,提高幼儿参与度,又担心不能完成活动目标,从而造成两个极端:幼儿没有兴趣,参与度不高;或者“玩疯”了,偏离目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我之前常是自己花时间去备课,熟悉活动流程,设计与幼儿提问环节等。
通过一次次培训和观摩活动,我认识到奥尔夫原本音乐是一种整体艺术,其主旨是使音乐的情感充满幼儿心灵,在循序渐进中走进音乐殿堂。奥尔夫音乐教育被国外称为“从钢琴凳上(教师)、从座位上(幼儿)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动态的音乐活动。活动中幼儿自己参与,从亲身体验中感受音乐节拍、曲式、节奏。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启发者、引领者、合作者,树立做幼儿玩伴的思想,在玩乐中引导幼儿,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游戏和生活。
二、从教学形式单一转变为多样化
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融合语言、游戏、歌唱、演奏、表演和美术等综合教学形式,目的在于让幼儿用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摒弃以往教学的单一模式,解放幼儿的同时也解放教师的思想禁锢。
(一)律动与音乐游戏融合
《小小世界》活动中,教师首先带领幼儿聆听音乐,并于肩部、手臂、腿部等各种肢体上感应固定拍;第二遍音乐,教师与幼儿围圈站立,A段配合音乐走出固定拍子,B段原地做律动;再引导幼儿合作创编舞蹈动作,达成肢体语言和音乐本身的有机融合,使幼儿感受身心愉悦,收到活动的良好效果。
(二)情景剧表演与音乐融合
音乐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更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活动较之传统音乐教学活动的区别之一。《狮子进行曲》活动中,教师用狮王参加动物狂欢节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聆听音乐,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启发其模仿狮子的各种状态。幼儿用平底锅当眼睛,小墩布当尾巴,纱巾当狮子的鬃毛,拼插玩具当狮子的大爪子等创意,出乎意料。幼儿不断发散思维,自主结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编律动,教师鼓励、支持他们将自主创编的独特狮子形象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幼儿体验成功,享受音乐情景剧表演带来的快乐。
三、从单一载体转变为多元路徑
教师要树立“一日生活皆教育”的教育观。集体教学是培养幼儿音乐素养途径之一。我将音乐领域目标和音乐活动课程进行分析、整理。同时梳理出“两个三”,即“三路径”和“三平台”。
三路径,指音乐领域目标达成的路径。路径一:集体教学。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级所有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音乐活动《爱干净的熊猫》中,教师带领幼儿伴随音乐进行律动,尝试用不同的肢体做各种洗澡动作,熟悉乐曲旋律。再两人组合,配合音乐,操作乐器创编,感受音乐节奏。路径二:表演区。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在相对自由、自主的空间里,幼儿可以多次尝试,探索身体、自然界、乐器等发出的不同声响。如:探索乐器的不同敲击方式产生的各种音响效果、同种乐器敲击速度快慢的区别、哪两种乐器的合奏能够充分表达音乐的艺术效果等,初步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高低和快慢,提升幼儿辨别能力。路径三:过渡环节。此环节在生理节律和教育环节具有转换和兼容关系,以此融入奥尔夫音乐,如:午睡时欣赏摇篮曲、饮水时聆听《喝水歌》等,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汲取音乐的灵感。
三平台,特指三项活动。平台一:升旗小音符,升旗环节为幼儿提供展示舞蹈或音乐剧平台。平台二:亲子乐章,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演绎时装秀、音乐舞台剧、乐器合奏,享受亲子互动。平台三:音乐节,幼儿班级巡回演出,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沐浴在充满音乐气氛的环境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进而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展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四、乐器使用从教学化转为自主化
打击乐活动是幼儿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日常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前备好几种乐器,待幼儿熟悉音乐之后,带领幼儿配合音乐节拍演奏。这种方式过于固化,偶尔会出现乐器响不停,活动混乱的场面。奥尔夫乐器的产生来源于一个教育原理:幼儿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真谛。
(一)音乐贯穿活动始终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对可以发出不同叮当响声的“玩具”(乐器)更是感兴趣,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好奇心强、乐于探究的年龄特点。
1.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的设置是一节教育活动的开端,教师易采用节奏感强的乐曲,引导幼儿提前投入到音乐氛围中。
2.取放乐器环节
教师播放音乐,时间上隐性提示幼儿。回到座位上后,为幼儿留下探索的时间,活动前与乐器“打个招呼”,摆弄、熟悉和探索手中的新朋友,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为后续活动做铺垫。幼儿在自我发现与探索的基础上体验乐器与音乐的结合,充分感受动手演奏的快乐与幸福感。
(二)自然物与乐器相融合
相对于新鲜的乐器,幼儿对自己的肢体更为熟悉,从拍手、跺脚、拍腿等动作开始,引导幼儿熟悉不同的声响,逐步加入类似音质的乐器搭配,以此来分辨木质类、金属类、皮革类、散响类乐器的不同。幼儿也可以用手掌拍打桌子,像敲门一样扣桌子,即会发出木质类声响;用钥匙链或手串充当散响类乐器。采用日常物品抒发音乐情感和相互交流,这正是奥尔夫选择节奏乐器进行音乐教学所体现的原本性观念,取之自然,回归自然。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由教师“主动教”向幼儿“自主学”转化,让幼儿体验在活动中发生,幼儿自主在活动中体现,幼儿情感在活動中培养。历经学习—模仿—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与幼儿共同成长,这是“我的梦”实现的过程,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我会走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