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国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情操和责任。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对于教师而言,要将爱集体、爱民族、爱国家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小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并成为学生未来建设祖国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工作,其目的便在于引导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正确价值观念。小学学科体系中,语文作为三大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理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历史文化之美中激发爱国热情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拥有一大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艺术如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历史文物如兵马俑、白马寺、龙门石窟、十二生肖兽首等;历史建筑如长城、故宫、都江堰、赵州桥、少林寺、大雁塔、山海关等;人类文化遗址如蓝田人遗址、穿洞古人类遗址、元谋人遗址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中国文明。要弄明白我是中国人,我之所以爱我的祖国,祖国灿烂的文化就是孩子们在成长中需要汲取的营养。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反映祖国历史文化美的文章。
例如,反映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闻名于世的《长城》、反映中国传统节日的《北京的春节》、反映绘画的《清明上河图》等。小学生一般对我国深远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准备丰富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出祖国的历史文化之美,敲开学生心灵窗口,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例如,在教学《长城》一文时,可以先介绍修筑长城的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边看屏幕边听介绍,在“音画”的刺激感染下感受全文。继而把准文章中,如“数不清”“一塊有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等关键词句,深刻理解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层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伟大,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二、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及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其不仅教育时间较长,而且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保证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可以实现爱国主义和不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所学知识与当下形势相结合,还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开展广泛的宣传,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的今天,学生信息的来源也更加多样化,接受的不良信息也在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更好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要从不断的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在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一课时,这篇课文中讲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同时由香港回归延伸到澳门回归。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爱国之心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都描述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相关节日的民间风俗。在教授《元日》时,我让学生首先想象一下过年的热闹画面,定下欢快的基调。接着,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屠苏”“桃符”的意思,学生找出了古人过春节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的三个习俗,体会到春节的欢乐气氛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感受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清明》这首诗中,学生通过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在清明节孤独、愁苦的心情。同时,我补充了清明节的习俗,让学生明白和家人团聚、踏青、祭祀祖先、缅怀英烈的活动都是清明节活动的延续,体现了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学生读出了王维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并了解重阳节登高远眺、佩戴茱萸的习俗,这是深厚的家国情怀,我们在重阳节要陪伴老人就是对这种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三首古诗学完后,我们就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怎样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查阅资料、看影视片等,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重要习俗,并通过摘记、拍照、绘画、写文章等方式,把了解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最后在进行成果展示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成果多么丰富多彩:有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绘画、手抄报,有学生用彩泥制作了鲜艳的民族服饰和逼真的传统美食,有学生用文字描写了自己家里过节的过程,还有学生用唱歌、诵读的方式展示传统节日的习俗。最有意思的是小组合作包饺子、元宵和粽子,深切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结束语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发展,需要每个国民的努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优化,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师作东.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17):119.
[2]巫秋.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41.
[3]张宁.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8):139.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工作,其目的便在于引导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正确价值观念。小学学科体系中,语文作为三大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理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历史文化之美中激发爱国热情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拥有一大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艺术如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历史文物如兵马俑、白马寺、龙门石窟、十二生肖兽首等;历史建筑如长城、故宫、都江堰、赵州桥、少林寺、大雁塔、山海关等;人类文化遗址如蓝田人遗址、穿洞古人类遗址、元谋人遗址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中国文明。要弄明白我是中国人,我之所以爱我的祖国,祖国灿烂的文化就是孩子们在成长中需要汲取的营养。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反映祖国历史文化美的文章。
例如,反映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闻名于世的《长城》、反映中国传统节日的《北京的春节》、反映绘画的《清明上河图》等。小学生一般对我国深远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准备丰富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出祖国的历史文化之美,敲开学生心灵窗口,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例如,在教学《长城》一文时,可以先介绍修筑长城的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边看屏幕边听介绍,在“音画”的刺激感染下感受全文。继而把准文章中,如“数不清”“一塊有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等关键词句,深刻理解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层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伟大,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二、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及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其不仅教育时间较长,而且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保证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可以实现爱国主义和不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所学知识与当下形势相结合,还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开展广泛的宣传,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的今天,学生信息的来源也更加多样化,接受的不良信息也在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更好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要从不断的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在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一课时,这篇课文中讲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同时由香港回归延伸到澳门回归。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爱国之心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都描述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相关节日的民间风俗。在教授《元日》时,我让学生首先想象一下过年的热闹画面,定下欢快的基调。接着,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屠苏”“桃符”的意思,学生找出了古人过春节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的三个习俗,体会到春节的欢乐气氛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感受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清明》这首诗中,学生通过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在清明节孤独、愁苦的心情。同时,我补充了清明节的习俗,让学生明白和家人团聚、踏青、祭祀祖先、缅怀英烈的活动都是清明节活动的延续,体现了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学生读出了王维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并了解重阳节登高远眺、佩戴茱萸的习俗,这是深厚的家国情怀,我们在重阳节要陪伴老人就是对这种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三首古诗学完后,我们就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怎样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查阅资料、看影视片等,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重要习俗,并通过摘记、拍照、绘画、写文章等方式,把了解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最后在进行成果展示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成果多么丰富多彩:有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绘画、手抄报,有学生用彩泥制作了鲜艳的民族服饰和逼真的传统美食,有学生用文字描写了自己家里过节的过程,还有学生用唱歌、诵读的方式展示传统节日的习俗。最有意思的是小组合作包饺子、元宵和粽子,深切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结束语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发展,需要每个国民的努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优化,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师作东.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17):119.
[2]巫秋.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41.
[3]张宁.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8):139.